鵬城政事 | 深圳又上了一批榜單!從低往高,每一個都在影響全世界!

2019-09-10   鵬城智庫觀察

來源:深圳夢

版權申明:內容來源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除非無法確認,我們都會標明作者及出處,如有侵權煩請告知我們,我們會立即刪除並表示歉意。謝謝!

8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發布,中央給深圳「可持續發展先鋒」的定位,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深圳在「可持續發展先鋒」方面到底做得如何?未來如何更好發揮示範作用?

深圳最近又上了一批榜單!從「低」往「高」的指標排名都有!引起了深圳國際低碳發展研究院院長王東的關注,表明深圳是作為「可持續發展先鋒」的城市正在領跑,並開始發揮示範作用。深圳處在實現碳排放達峰、空氣品質達標、經濟高質量發展達標這三個目標的協同發展階段。

剛剛,深圳市發改委發布《關於組織實施深圳市綠色低碳產業2019年第三批扶持計劃的通知》。《通知》顯示,深圳將重點支持新能源汽車、先進核能、高效儲能、可再生能源、智慧能源、高效節能、先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八個領域,符合申報條件的項目最高可獲3000萬元資助。據悉,綠色低碳產業是深圳市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通知》顯示,深圳市綠色低碳產業2019年第三批扶持計劃主要包括市級工程研究中心提升扶持計劃、產業化事後補助扶持計劃以及國家/省項目配套扶持計劃等。

今天帶你一起來了解下五大榜單:

中國綠色低碳城市:深圳排名第二

8月29日,在2019綠色發展城市高峰論壇暨第七屆深圳國際低碳城論壇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莊貴陽牽頭《中國綠色低碳城市評價研究》,由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長唐傑牽頭的《深圳市碳排放達峰和空氣品質達標及經濟高質量發展達標「三達」研究》正式發布。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了《中國綠色低碳城市評價研究報告》。研究發現,2017年全國169個主要地級以上城市中,有7個城市達到了三星標準(90分及以上),72個城市達到二星標準(80-89)、79個城市達到一星標準(70-79)、11個城市達到合格水平(60-69),北京、深圳、廈門分別排名前三

該報告基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構建的中國綠色低碳城市建設評價體系,以第三方的視角對於2017年全國169個地級以上城市進行了多維度的評估,並比較了低碳試點城市從2010年啟動以來綠色低碳發展的成效變化。此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對於2010年、2015年和2016年70個低碳試點城市(地級市)做了綠色低碳發展績效評估。該評價體系的最大特點是通過設置標杆,對城市的每個指標進行定量評分並指數化。這一標杆既可能是國家規劃目標、承諾目標,也可能是行業領跑者標杆。

中國綠色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宏觀指標、產業低碳、能源低碳、綠色生活、資源環境和政策創新6個維度共15個評價指標,以定量指標為主。主要目的是對國家低碳城市試點進展情況進行評估,推進《巴黎協定》下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在城市層面落實。

深圳「三達」

示範作用不僅是對全國

在國際範圍內也是很有意義的

據《意見》第十六條稱深圳要構建城市綠色發展新格局。原文中指出:加快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大力發展綠色產業,促進綠色消費,發展綠色金融。繼續實施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率先建成節水型城市。

具體到量化指標:碳排放達峰、空氣品質達標、經濟高質量發展達標這三個目標能否同時實現?「深圳三達」這一全新指標在2019綠色發展城市高峰論壇暨第七屆深圳國際低碳城論壇上,由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長唐傑牽頭的《深圳市碳排放達峰和空氣品質達標及經濟高質量發展達標「三達」研究》正式發布。

報告研究發現,開展碳排放達峰與空氣品質達標協同治理,與實現產業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是一致的。通過實施碳排放和大氣污染物排放協同控制,2020年深圳將率先實現碳排放達峰並將PM2.5年均濃度削減至25微克/立方米;2030年深圳人均碳排放將達到全球大中城市的領先水平,PM2.5年均濃度進一步降至17微克/立方米。同時,協同減排和統籌優化還將顯著降低城市總體減排成本。

該課題組負責人是深圳市原副市長、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教授唐傑說:」深圳在處治碳排放、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治理的同時,推動了產業的轉型,大量的因為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產生負面效應的產業在深圳被列入禁止目錄,所以深圳產業升級的速度在加快」。他說,「我們現在發現大量的投資開始進入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領域,進入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領域,它變成一個推動新行業的成長點。」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認為:近期中央發文,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如果報告中提出的「三達」或「兩達一高」目標通過努力實現了,就能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起到示範作用,這個示範作用不僅是對全國,在國際範圍內也是很有意義的,因為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在世界範圍內都遠沒有解決好。深圳的很多做法和經驗,是具有普適性的,可推廣的,這也是下一步課題研究應該關注的一個方向。

中國可持續發展城市:深圳排名第二

深圳經濟發展質量位列第一

節能減排效率位列第一

與此同時,同一天,即8月29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阿里研究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可持續發展藍皮書:中國可持續發展評價報告(2019)》。藍皮書通過經濟發展、社會民生、資源環境、消耗排放和環境治理五大一級指標及若干二級指標,對2018年中國100個大中城市進行了排名,結果珠海、深圳、北京、杭州、廣州位列前五。其中,深圳的經濟發展質量位列第一,節能減排效率位列第一。

中國經濟綠色發展城市:深圳排名第一

在研究機構的可持續發展榜單中,深圳的排名近幾年一直位居前列。今年6月,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發布《中國經濟綠色發展報告2018》,從經濟發展、可持續性、綠色發展能力三個維度進行綜合評分,深圳以74.44分排名城市第一位,杭州、北京、廣州和上海依次位居第二至第五。

2019中國城市發展潛力:深圳排名第一

近期,恆大研究院發布了《2019中國城市發展潛力100強》,深圳以96分排名第一。在這份榜單上,深圳、北京、上海、廣州得分均超過90分,第五名的成都得分為80.6分,第六名的南京得分為78分。報告稱,評估的基本面分析原則是:人隨產業走,產業決定城市興衰,規模經濟和交通成果等區位因素決定產業布局。

深圳:從仰視香港的小漁村到引領全國的創新創意大都市

改革開放推動深圳騰飛,從1979年GDP僅為香港1/172的小漁村到2018年超過香港成為活力四射的一線城市,2015年以來年均人口增量超50萬、居全國之首。40年前深圳只是寶安縣一個鮮為人知的小漁村,1979年GDP不足2億元,僅為一河之隔的香港的1/172。得益於改革開放,1979年深圳被確定為四個經濟特區之一。在「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等口號引領下,深圳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堪稱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縮影。2018年深圳GDP突破2.4萬億,僅低於上海和北京,位居全國第三,人均GDP達18.6萬元、居全國第一;2016-2018年GDP同比增長7.6%,在一線城市中增速最快;常住人口達1303萬,2015年以來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均超50萬,居全國之首;並且,人口結構非常年輕,15-59歲年齡段人口比例高達81.9%,遠高於北京的73.5%、上海的70.8%、廣州的74.7%。儘管在發展過程中也一度面臨挫折,比如2002年影響巨大的網文《深圳,你被誰拋棄》發出了深圳面臨衰落的「盛世危言」,但深圳通過深化改革開放重新集聚了發展動能。與廈門、珠海、汕頭等經濟特區相比,深圳一枝獨秀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毗鄰經濟發達的香港,初期可以便捷地接受香港及境外的投資和產業轉移;二是發展初期一窮二白,不受舊有體系的羈絆;三是深化改革堅持創新,緊跟時代不斷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

深圳從「製造工廠」邁向「硬體矽谷」、「創新之城」,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產業等戰略新興產業成為支柱,占GDP比重達到38%。改革開放初期,深圳以來料加工、來料裝配、來樣加工和補償貿易為主,初步實現從第一產業到第二產業的轉變。1990年代深圳憑藉地緣優勢承接國際產業梯度轉移,以電子和計算機為龍頭的高科技企業及配套產業集群開始迅速發展,華強北有「中國電子第一街」之稱。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深圳的政策優勢有所減弱,面臨金融業和製造業流失的困境,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昔日的「製造工廠」邁向「硬體矽谷」、「創新之城」。具體來看,在電子信息產業,誕生了華為、中興、大疆等行業翹楚;在網際網路產業,騰訊成為世界最大的網際網路科技公司之一,金蝶成為全球領先的在線管理及電子商務服務商;在生物醫療產業,華大基因是中國第一、世界領先的基因組測序機構,邁瑞醫療是全球領先的醫療器械供應商。目前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產業等戰略新興產業已經成為深圳的支柱產業,2018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合計9155億元,占GDP比重達38%。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4772億元,占GDP比重達20%。PCT國際專利申請量1.8萬件,居全國第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總數高達1.4萬家,位居全國第二,僅次於北京。

深圳面臨著土地資源不足、產業外遷、城市更新、優質公共服務資源短缺等問題。第一,深圳土地面積僅為1997平方公里,分別為北京、上海、廣州的1/8、1/3、1/4,發展空間嚴重不足。第二,隨著深圳土地成本上升,部分製造業生產部門開始外遷,華為生產手機和pad的終端總部搬到東莞,中興將生產基地遷往河源,比亞迪在汕尾投資建設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為破除土地資源瓶頸、推動區域協同發展、降低企業成本,深圳嘗試發展飛地經濟,如2011年成立深圳汕尾特別合作區。第三,深圳市有全國規模最大的城中村,城市更新任務艱巨。2018年深圳城中村用地總規模約320平方公里,占深圳總面積的16%。第四,優質公共服務資源供給短缺已成為制約深圳發展的瓶頸。教育方面,基礎教育學位供需十分緊張,2017年公辦小一學位缺口達4.6萬個;科教資源不足,雖在大力引進國內名校,但要形成規模還需時日。醫療方面,全市各級各類醫院數量只有134家,分別僅為北京的19.1%、上海的38.4%和廣州的58.5%;三甲醫院數量遠低於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每千人病床數僅為3.5張,分別為北京的2/3、上海的2/3,廣州的1/2。

深圳將攜手珠三角各城市參與全球分工與合作,打造全球創新創意之都。2019年2月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深圳要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在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大機遇中,年輕活力、銳意改革、開放創新的深圳,將攜手珠三角各城市參與全球分工與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建設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全球創新創意之都。(本節來源:澤平宏觀 作者:恆大研究院 任澤平 熊柴 白雪松 實習生薑文鏹對本文有貢獻)

深圳入選全球創新城市20強!

排名第14位

專利申請數量位居全球第二

最近由仲量聯行的《全球創新城市指數報告》正式發布,對全球100多座城市的創新能力及技術人才優勢進行量化分析,探討城市創新力與當地房地產市場表現之間的關係。報告顯示,深圳攜手北京、上海共同躋身全球創新城市20強榜單,位列第14位,多項指標表現亮眼,其中,20歲到40歲之間的年輕人口比例榮登榜首;專利申請數量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東京;風險投資和研發支出分別位列第12位和17位。

最後,希望深圳落實「可持續發展先鋒」城市定位!邁向「全球標杆城市」的道路上實現「碳排放達峰、空氣品質達標、經濟高質量發展達標」三大目標的協同發展!

更多精彩:

  • 深圳書記市長又去了廣州!廣深宣布戰略合作,要干這些大事!

  • 重磅!深圳市長宣布引進一所國際頂尖大學在深聯合辦學!

  • 深圳2035年規劃藍圖要來了!未來深圳又要大變樣!

  • 鵬城政事 | 深圳這7大重點片區將率先被委以重任!

  • 深入分析 | 深港合作:破局香港,破題先行示範區

  • 鵬城政事 | 中央點名深圳邁向全球標杆城市,超120張最新規劃圖曝光!未來深圳夢有多震憾

  • 40年前改革開放「實驗田」 深圳領命再創「先行示範區」

  • 值得借鑑的深圳經驗

  • 鵬城政事 | 2019上半年深圳10+1區GDP排行出爐!

  • 專家視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怎麼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