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殘疾組長」:四川江安石思文兩袖清風 帶民致富 撫女成才

2020-04-07     四川新聞聯播

四川新聞網宜賓4月7日訊(石興旺)「自任近30年組長來,我一直默默無聞在為大家(組員)服務,帶領大家創業致富,沒撈國家一份錢,沒占大家一點好處,反倒欠下一屁股子債務,連我妻子離家外出打工補貼家用,說起來大家也許不相信。」四川省江安縣四面山鎮板栗村桂圓組組長石思文在採訪時講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何會這樣呢?隨著採訪的逐漸深入,方知其人其事,盡顯「殘疾組長」本色和家庭支柱力量,兩袖清風、帶民致富、撫女成才,實在難能可貴。

身殘志不殘:

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

使自己變得更強大、更能幹

「我是因小兒麻痹症致殘的,被縣上鑑定為四級。」石思文介紹說:「我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因為小時家裡很窮,無錢給我治病,使我落下終身殘疾。雖然給我的生活、工作帶來很多不便,但我從小都沒失去自己的志向和夢想,曾發誓我不能輸給因為自己是殘疾人,讓人看不起,我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強大,正常人能幹的我也能幹,而且要干就要干好。」沒錯,從現在看來,他說的基本上得以實現。

石思文飼養鴨子時場景 石興旺攝

據悉,本想通過「讀書」成就輝煌人生的他,因為當年家裡確實拿不出錢供他讀書,自念完初中就輟學在家。經好心的親戚介紹,拜家鄉一位裁縫師傅學習裁剪。經過幾年的勤奮好學,年方19的他,不僅學得一門手術藝,而且還贏得一個姑娘(也就是他現在的老婆)芳心,並雙雙牽手走進了婚姻的殿堂,不久他們就有了自己的女兒,名叫石慶梅。儘管是「三喜」臨門,可家庭生活和經濟開銷已是捉襟見肘,讓腿腳不便的石思文高興不起來,整日苦思悶想,僅憑給人家打幾件衣服找來的錢,根本無法貼補家庭生活開支。

所謂「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一向自立自強的石思文,沒被困難壓倒,沒為困境折服,一心想到「天無絕人之路」。在當時當地,盛行養殖,很多老百姓都依靠養殖而發家致富的。事逼無奈,石思文只有棄藝從養,經鄉鎮推薦,欣然報名參加市縣舉辦的養殖技術培訓班。勤奮好學的石思文,深知機會不易,倍加珍惜,刻苦努力學習,認真做好筆記,反覆思考和揣摩。集訓結束後,石思文在鎮政府和縣殘聯的幫扶下,開始養兔事業。經過多年的不斷探索和總結,石思文的養兔技術得以提升,也舀得「第一桶金」,家庭生活和家境才逐漸好轉。

石思文(左一)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與醫護人員一起走訪農戶時情景。 圖片由石思文提供

隨著其女兒的逐漸成長,養殖不算景氣,不願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石思文,後又放棄養兔,而在四門山鎮上租用兩件門市,開起茶館,賣點副食,以便女兒上幼兒園,直至上小學、初中、高中、大學。

為了培養石慶梅讀書,不讓女兒步入「無錢上學」的後塵,石思文像是鐵了心要跟自己對著干一樣,無奈之下到政府尋求政策扶持,厚著臉皮找親戚朋友借、找銀行貸款,一部分用於女兒學費、生活費,一部分用於流轉組裡閒置的稻田,大搞養魚和養鴨。在江安縣殘聯、四面山鎮政府和村支兩委的大力幫扶下,目前,幫助石思文女兒圓了大學夢;石思文的生態魚、鴨養殖基地初現規模,而且20畝魚塘將對外開放,來自廣東優質品種鴨也將上市出售了。

「雖然父親因為殘疾幹不了重活,但我們家種過田土,賣過蔬菜,又開茶館,然後又賣蔬菜,養雞鴨魚,開茶館,一直都是這樣循環著,家裡唯一的收入來源於他不停運轉的腦子和母親不停彎下的腰杆。」石慶梅微信中如是說。

「殘疾組長」:

用30年不變的責任擔當

讓社員擺脫貧困、走向幸福生活

石慶梅在微信中談到:「在我的印象里,父親雖然一直都是一個『芝麻官』,但感覺他就像當個『大官』一樣繁忙,因為他會覺得哪怕當個組長感到自豪,要對上級和他管理的這個組都負責;每次在家聽到父親談起組裡哪家哪戶的事都滔滔不絕,說個沒完沒了,一再強調他沒為家人『丟臉』,每件事都做到大公無私,對得起所有人,旨在教育我也要做個正直善良、知恩圖報的好人。」

「是的,自我當30年隊長(現在叫組長)以來,我可以說沒占國家和組上的一點便宜,都在一心一意為民服務,帶領大家一起搞生產、創業致富,努力回報鎮、村領導和組員們對我的信任,除了少數組員不理解以外,大多數組員還是比較理解支持我的。」石思文說:「特別是,因為自己腿腳不方便時,只要我說一聲,不管多忙他們都會來幫助我;有時在路上看到我時,老遠就打招呼,問我需要幫助啥子不等等。平時有太多的不易太多的委屈,每當這時我就感到特別的溫暖和值得。」

說起他30的組長經歷,石思文表示,他於1988年因人才缺乏被民選任隊會計,於1994年政策改變、鄉鎮村組人員調整,又被大家推選為隊長,現在的組長,一干就近30年了。「30年間,先是隊長、會計一肩挑,後因財務制度變革和縣鎮殘聯工作需求,會計不當了,但又多了一個鎮殘聯代表的責任。」

工作中,石思文一面帶領全組員發家致富,一面帶領全鎮殘疾人員積極創業致富。要致富先修路。為了改善百姓出行便利、拉動當地經濟,石思文主動聯繫村鎮縣,爭取農村公路修建項目。項目有了,但由於留守勞動力薄弱,石思文便採取有錢出錢、無錢出力、以工換錢的方式,不論颳風下雨,他就起早貪黑、親臨現場領著大家,吃苦耐勞把一條條「灣灣通」公路打通串聯起來。路通人往,農貿物流,人居環境日漸改善,社員腰包鼓起,銀行存款多了,鄉村振興有點起色了。「現在路修通了,我不再一顛一跛走家串戶,而是騎著三輪車上門走訪了;以前要用一天時間才能走訪完,現在只要兩、三個小時就可以走完。真是方便多了,工作時效強了幾倍」,石思文面帶微笑的說。

經過近30年的「傳幫帶」和影響,現在30%的熱心戶開始或走上養殖行業,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有的還成了當地的養殖大戶。使桂圓組的農戶從吃不起飯,家庭生活艱難,隨著到處慕名來釣魚、釣龍蝦、摘桂圓、鄉村旅遊的人就多了,從過去的人均年收入幾百元到現在人均年近萬元的收入,桂圓組也隨村於去年從省級貧困村整體脫貧。

一位從宜賓市屏山縣移民到桂圓組的組員深有感觸地說:「來到這裡沒幾年,通過當地政府政策扶持,村組幹部的幫助,我們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家的日子過得很幸福、很舒心。」

說到因殘給工作帶來哪些影響時,石思文提到兩件事,一是因腿無力,不能長時間行走、不能挑抬、不能提很重的東西,如有此活路和事情時,他就請人幫忙完成;二是因家住江瀘公路旁,時常有車禍發生,遇到嚴重事故時,自己也得求助周圍的人協助,不能親力親為、獨自幫助他人。「有天深夜,組裡一位智障患者,在屋背後馬路上,被車撞傷,當時圍觀的人很多,但就是無一人上前幫忙。我到場看到此場景時,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救人要緊,一邊撥打120和110,一邊上前扶他起來,可因體力不支,只好向圍觀的人求助,說『求求大家來幫忙一下,有什麼事情我來承擔,有什麼責任我來負責』,聽了這話後,周圍的人才上來幫忙。救護車來後,我又隨車到醫院,為傷員墊付醫療費,辦完入院手續,聯繫肇事司機解決好往後護理等問題後,才放心回家。回到家就天亮了。」

石思文說:「像這樣的事情要不時就會發生一回,只要我在家,都會出去幫忙,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撫女成才:

用一個偉大的父愛和微薄力量

培養出了一位美術專業研究生(在讀)

「我就一個女兒,她很乖巧,也很聽話。對她我從沒強求什麼,只是給她擺事實、講道理。」石思文講到:「由於自己沒讀到什麼書,也沒條件上更好的學,只要她想讀書、想上學,哪怕是砸鍋賣鐵也要想辦法讓她上(學)。」

也許是因為老一輩家貧無錢讓自己讀書,也許是受那個年代的影響,也許因為自己是一個殘疾父親,也許是女兒再次出生到一個窮苦的家庭等原因,石思文信奉了「世上萬般皆下品,思量惟有讀書高」,只要是為了女兒讀書上學,自己吃再多苦、欠再多的錢都願意。

為了給女兒上鎮最好的幼兒園,照顧其上學,石思文斷然放棄了老屋養兔事業,在學校不遠處租房開茶館賣副食品營生,直至女兒上完高中;為了給第一次高考差幾分而落榜的女兒找個好點學校再復讀,石思文瞞著在外打工的女兒到縣城找初中同學想辦法、求他們幫個忙,後因已開學一個多月怕跟不上未果,只好又找到女兒原校校長和老師商量。學校聽說是石慶梅要回校復讀,校方滿口答應並安排到學校最好的班上學習。事情辦妥後,石思文才打電話給女兒說:「女啊!回來繼續讀書吧?學校我都聯繫好了!就看你自己願不願意了?」

懂事的石慶梅經過一番思量後,遵照了父親的意願返校復讀。返校後,她深知父親的苦心和愛,更加努力、用功學習,次年以美術專業高分成績考取成都西南民族大學;大學四年後,她又以全專業系總綜合平均成績排名第一名被學校保送讀研。

功夫不負有心人。現在女兒讀研了,算是學有所成,實現了父親的心愿。石思文因此欠下的助學貸款和親戚朋友的錢還有幾萬未還。他說:「這些都不是問題,我還年輕、我還能再掙錢,只要我現在養的魚、鴨不出什麼問題,相信不久就能還上的。」

石慶梅在畫室準備創作作品時情景 圖片由石慶梅提供

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石慶梅在《偉岸而蹣跚的背影》的文章中,是這樣描寫自己的父親的,她說:「在我的記憶里,一米五幾、穿37碼鞋、走路顛簸的父親好像從未教我識過書本里的一個字,從未輔導我解過作業本上的一道題,但在人生的道路上卻教會了我太多。客觀來講,我父親於我個人而言是可敬的。我覺得我能走到今天,最大的原因是父母的鼓勵式教育以及父母親對我上學道路的堅持,不管家裡多困難,父親一直沒放棄我對求學道路的追求。在沒有文化的母親和在需要經濟以及精神支持的女兒面前,他總是想盡一切辦法讓這個家維持下去。每看到連直立站正都沒辦法的父親,照樣在田間地頭揚起鋤頭干農活,照樣提著水桶、拉著重物穿梭於屋裡屋外;每看到體弱多病、隻字不識的母親,不管身體多難受、生活多不如意,仍然承擔著家裡大部分的體力活,井然有序的照顧家人生活起居、打理家裡每個角落情形時,我無時無刻都在告誡自己:一定要找到出路,一定要走出這沒有大山的大山,至少不再讓父親干體力活,至少讓母親生活得快樂!為此,我上大學後所有的課餘、空閒時間都在兼職上班,曾當過幼兒園、少兒高考美術培訓、留學機構美術老師和超市收銀員,發過傳單,做過銷售,洗過車,創業賣寵物等等。儘管現在還沒能力撐起這個家,償還我念書欠下了所有債務,但是可以減少家裡的開支和父母親的負擔。」

石慶梅創作的美術作品 圖片由石慶梅本人提供

石慶梅在文中表示,迄今,雖然家庭條件在一步步改善,但每次回家還是睡在一個四面通風、下雨還要接水的樓梯間角落裡;求學快20年的她,在父母身邊的時間越來越少,可每次回家叫父親的聲音一次比一次大了,看到父親的白髮一次比一次多了,母親的皺紋一次比一次深了,我才知道,50多歲的他們真的老了,真的太累了……今天,石慶梅沒有忘記自己的父親、老師和曾經幫助過她的所有人,立志將來走上教育或行政工作崗位,一有時間就回家多陪伴父母,一有機會多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據了解,石慶梅的美術作品先後入選四川省美展和四川省青年美術作品展。目前,她系四川油畫學會會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MiOUnEBiuFnsJQVFJT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