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隔離酒店裡,他們為武漢籍遊客詮釋了「隔離病毒,但不隔離愛」;在社區疫情防控一線,他們沖在一線,只為守護身後的家園;在防控堵卡點上,他們說:「現在,該我們上場了」;在一座座隔離的「孤島」間,他們是連接希望的紐帶……那個父母眼中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在戰疫線上成了守護家人健康、構築生命防線的有力臂膀。在這場疫情防控戰中,我們看到了90後表現出來的關懷、責任、擔當與勇敢,看到了戰勝疫情的底氣。他們是一群年輕的戰士,正用 「最美逆行」書寫著青春故事。
劉洋:隔離區的守衛者
2月8日,最後6名武漢籍遊客結束隔離觀察,離開騰衝萬家燈火酒店。劉洋心裡暫時鬆了一口氣,這天是元宵節,在抗「疫」一線堅守了半個月之後,他終於能和家人團聚了。
30歲的劉洋是騰衝市中醫醫院針灸推拿科的醫生,大年初一一早,在醫院值班的他收到緊急集合的通知,還來不及與家人見上一面,就被派駐萬家燈火酒店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父母和妻子得知消息後有些擔心,劉洋告訴他們,這次疫情非常嚴重,自己被抽調到一線進行醫療保障,也是為守護騰衝人民的安全出一份力,醫院的防護措施很到位,希望他們放心。出征時刻,劉洋在朋友圈給一歲多的孩子寫下留言:「爸爸不在家,在做很有意義的事,小寶貝你在家乖乖的,辛苦你媽媽和爺爺奶奶了。」
半個月里,面對144位隔離觀察者,6名醫生10名護士分成兩組24小時輪班值守。醫護人員每天要做的事很多:早、晚給遊客測量體溫,給新入住的武漢籍遊客進行詳細的隔離登記,為隔離觀察結束的人辦理隔離證明,並護送至相應接收的賓館、機場或高速出口,觀察的病人如果出現發熱、咳嗽、腹瀉等症狀要及時上報,並配合轉送到相應的接收機構進一步確診及治療……
劉洋說,除了提供相應的醫療保障外,他們還要給予留觀人員生活上的照顧。有的湖北遊客吃不慣當地口味,他們就和後廚商量,把早餐由米線麵條換成牛奶、雞蛋、蛋糕等;有的遊客提出需要購買一點生活必需品,他們會儘可能幫忙置辦;有的小朋友最初測量體溫時總是因為害怕而號啕大哭,他們就變著法兒地逗她開心,後面幾天小朋友都很配合,還會禮貌地說「謝謝叔叔阿姨」……
最讓劉洋印象深刻的是2月6日那天,他把結束隔離觀察的一家人送去機場,途中那家人告訴他:「這次我們從武漢到騰衝,一天都沒能玩就待在酒店了,雖然有些遺憾,但我們感受到了騰衝人民的熱情友好。等疫情結束,我們還要來騰衝旅遊,到時還住這家酒店這間房!」
這些話讓劉洋覺得這些天的辛苦全都值得。作為守衛在隔離區的一員,他用責任和擔當詮釋了「隔離病毒,但是絕不會隔離愛」。(蔡文雯)
徐鳳昌:古鎮門口的把關人
「你好,請問你要到哪裡去」「對不起,為了大家的安全,和順景區已經全部關閉」「請到這裡來測體溫,登記出入信息」……過去的半個月里,和順鎮政府工作人員徐鳳昌幾乎每天都在重複類似的話。
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這位1993年出生的小姑娘一直奮戰在一線,既是「後勤保障兵」,又是「古鎮把關人」。
正值春節,和順景區人氣頗高,加上前段時間習近平總書記到過和順古鎮,更是多了不少慕名前來打卡的遊客。然而,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大額的客流量給防疫工作帶來了重重考驗。從大年初一開始,和順鎮派出了多個小組挨家挨戶排查外省遊客特別是湖北籍遊客信息,並安排專人在和順牌坊腳、黑龍山、東山腳、三官殿卡點值守。徐鳳昌前期的主要任務就是負責將每天排查到的客棧、民宿、卡點數據匯總上報。
1月25日那天,排查到全鎮466家客棧入住12000多外省遊客,這些數據都要一一整理匯總,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前期排查的時候,我們每天都加班到凌晨一兩點,仔細梳理核實信息,保證數據的準確性,防止漏報。」儘管工作辛苦,但徐鳳昌絲毫沒有怨言。
看到24小時卡點值守的男同事非常辛苦,徐鳳昌主動提出,希望加入卡點值守的隊伍,分擔一些責任。剛開始值守時,徐鳳昌也閃過一絲害怕的念頭,可是她很快就調整了心態。她每天不厭其煩地對古鎮人員出入情況進行詢問、登記,對試圖進入古鎮的外來人員耐心勸返,在他們的把關之下,最近和順牌坊腳卡點每天進出的人數控制在了百人以內。
有一次,古鎮內的一家客棧老闆進出登記時跟徐鳳昌開玩笑:「你們每天在這卡點,接觸的人比我還多,我都不想碰那支登記的筆,萬一被病毒給傳染了。」徐鳳昌也沒生氣,笑呵呵地幫老闆登記了信息,在她看來,這說明前期的宣傳起了作用,大家的自我保護意識都增強了。
她明白,大「疫」當前,作為一名青年黨員,她必須沖在前線。「當好古鎮把關人,這是我的職責所在。」(蔡文雯)
趙彥凱:現在,該我們上場了
「快點回來,工作有調整!」2020年1月25日下午7點,趙彥凱送妹妹到保山機場乘機,在那兒,他接到了領導的電話。當在省外從事醫療工作的妹妹,收到因新冠肺炎迅速返崗通知的時候,他便做好了回鎮安的準備。
鎮安,龍陵縣的「北大門」。1月29日,龍陵縣確診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屬武漢籍鎮安住戶;1月31日,龍陵縣確診第二例新冠肺炎患者,為第一例確診者家屬。而鎮安,也是1991年出生的保山人趙彥凱,工作五年的地方。
2014年,雲南警官學院畢業的趙彥凱,如願加入公務員隊伍,成了龍陵縣鎮安鎮派出所的一位民警。因工作關係,他們很難回家過年,「今年終於可以回去幾天了,想不到板凳還沒坐熱,又趕了回來。但只要疫情控制住了,就都值得!」
到居民小區了解武漢籍住戶的信息,是趙彥凱回到工作崗位後的第一項任務。「大家都做好了最壞的準備,所長心疼我們,就讓我們在樓下等,他獨自與相關工作人員入戶。」說起來,他滿是感慨。
而在疫情防控期間,參與堵卡,又是除卻日常工作,派出所需負責的重要部分。兩個月前,非洲豬瘟肆虐,為了保障轄區居民的健康,趙彥凱曾與相關工作人員,值守在條件艱苦的嶺干卡點(保山、騰衝入境鎮安的通道之一)。兩個月後,他又回到了這裡。但這一次,值守要求更加「嚴苛」。不僅需24小時在崗為往來人員測量體溫,還要登記詳盡信息並勸返外來人員。曾有群眾不理解,但他並未因此抱怨。
「遇到群眾不理解了,我們就耐心解釋;晚上下霜了,就燒個大火塘子;累了,就坐在凳子上閉著眼休整一會兒。」一個簡易的雨棚、幾個凳子、幾把柴火,一塊「黨員先鋒站」的牌子,便是卡點的全部家當。「都能克服,只要能守護好百姓。」月光下,東風料峭,趙彥凱與同伴圍坐在火塘旁或在原地跺跺腳、搓搓手,暖和一下又繼續投入工作。「17年前『非典』暴發時我12歲,是被保護的對象。現在,該我上場了……」(王丹妮)
楊衛達:儘管非常微小,但我看到了自己的貢獻
他是一名春節「留守」龍陵縣城的外賣騎手。
今年春節,楊衛達沒有回龍陵縣碧寨鄉的老家,選擇和媳婦留在龍陵縣城。聽有經驗的同事說,春節期間送單可以拿到更多的補貼和更高的配送費,他想多賺些錢。但誰也沒想到,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這一切變得和往年不一樣了。
「我現在每天最少換一次口罩,用消毒液給餐車消兩次毒,用酒精棉片擦拭騎行手套。」此外,每天出工前,所有騎手都得到公司測量體溫、報告身體狀態,都無異常,才能工作。
2019年8月,23歲的楊衛達成了餓了麼的一名外賣騎手。自此,身著藍色工作服的楊衛達,開始穿梭在龍陵縣城的大街小巷為顧客配送商品。「說實話,騎手這行真不需要多少學識和技術,也談不上對社會有多大貢獻。但現在不一樣了,我們好像也在為這個小城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儘管非常微小。」
2020年1月29日,龍陵縣確診首例「新冠肺炎」病例。這一天,本是楊衛達計劃回老家看望父母的日子。「都到這種程度了,即使沒有嚴格的城市管控措施,我也會選擇留下來繼續工作的。」因疫情防控需要,公司早在3天前上線了之前沒有涉及領域的蔬果店。而自初一開始,龍陵縣城的熟食店便相繼歇業,街道上行人寥寥無幾,騎手配送的商品也從熟食大量轉切到口罩、酒精、蔬菜、糧油。「為了避免交叉感染,我們只能送到小區門口,實行無接觸配送。好在顧客都很理解,沒有出現過差評或丟件的情況。」
疫情可以隔絕空間,卻不會隔離愛。騎手們奔波在一座座「孤島」之間,仿若連接希望的紐帶,只要大街上還能看見他們,就證明這個社會還在良好運轉。(王丹妮)
責編:蔣建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9AfXHAB3uTiws8KDo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