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時代財經APP
(ID:tf-app)
作者:劉子琪
在公募基金行業發展的26年間,一代代基金經理「潮起潮落」,他們曾經光芒四射,最終又都褪去光環、跌下神壇。
自1998年第一批公募證券投資基金公開發行至今,國內公募基金公司由最初設立的6家增長到目前的158家,基金規模於今年4月底首次突破30萬億元大關,期間也誕生了一批又一批知名基金經理。
其中,2020年稱得上是「明星」基金經理井噴的一年。這一年,新成立基金1492隻,超過2017年-2019年基金髮行規模之和,資金進一步向頭部明星基金經理集中。截至2020年底,主動權益類基金規模前20名的基金經理管理規模合計1.13萬億。
在數以萬億計增量資金的湧入下,基金經理的影響力和號召力被快速放大,「選基金就是選基金經理」逐漸成為購買基金的第一要義。在此背景下,多名基金經理從幕後走到台前,站在鎂光燈下,一場轟轟烈烈的基金「造星」運動隨之展開。
隨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基金圈的「造星」現象愈演愈烈,眾多基金經理被賦予各種光環和稱號,一夜之間成為公募行業的明星。劉格菘、張坤、王宗合、董承非的知名度躍升,屢屢走上熱搜。
得益於明星基金經理的影響力,當時的公募基金頭部化效應凸顯。截至2020年末,前十家基金公司規模合計4.76萬億,占2020年公募基金總規模(剔除貨幣基金)40.2%。其中,易方達規模超過8000億元,而匯添富基金、華夏基金和廣發基金均超過5000億元。
然而,欲戴其冠,必承其重。隨著管理規模的迅速膨脹,基金經理的管理難度也在增加。2022年以來,在行情風向調轉下,絕大多數權益類基金遭遇大幅虧損,多位明星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未能倖免,頭上的光環也逐漸開始暗淡。
進入2024年,公募基金經理變更再現高潮。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25日,今年以來有62家基金管理人的116位高管發生變動。其中,包括圓信永豐「一姐」范妍、貝萊德「元勛」唐華、中庚基金丘棟榮等。
另曾掌管百億資產的明星基金經理,自帶流量的蔡嵩松被公訴的消息一出,也引發市場關注。在此之前,也有部分基金經理、甚至是年度冠軍級別的「明星」鋌而走險,最終身陷囹圄。
業績、合規等強壓之下,監管頻頻出手。今年3月,證監會在《關於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中提及,摒棄明星基金經理現象,強化平台型投研體系建設。
同時,新「國九條」也強調,必須始終踐行金融為民的理念,更加有效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例如更加完善投資者保護的制度機制,加強基金公司從規模導向向投資者回報導向轉變等。
輝煌過後,昔日明星基金經理的光環難再續。
潮起:明星基金經理百花齊放
2021年1月25日,張坤管理的易方達藍籌因重倉白酒,凈值一日暴漲5.05%,使得張坤成為公募基金史上第一位在管主動權益類基金規模超千億的基金經理,也被業界稱為「公募一哥」。
與此同時,#藍籌、張坤#等相關話題一舉登上新浪微博熱搜,席捲各大社交媒體。有網友為張坤建立粉絲後援會和超話,「坤坤勇敢飛,ikun永相隨,坤坤不老,藍籌到老」成為張坤的應援語。至此,基金圈具象化成為飯圈,張坤正式出圈。
除了易方達藍籌,張坤當時管理的易方達中小盤業績也不俗。Wind數據顯示,2020年最賺錢的十隻基金中,易方達藍籌和易方達中小盤排在第2和第3位,合計為基民帶來超過200億元的收益。
2020年四季報顯示,上述兩隻基金2020年凈值增長分別為95.09%、84.34%,歷史回報分別高達216.68%和775.98%。
業績大漲與粉絲的共同助力,導致投資者蜂擁而至買入張坤旗下基金,無奈之下易方達基金連發公告,易方達藍籌精混合的申購額度從原來的10萬元調整為5000元,後又降至2000元,易方達中小盤直接暫停所有的申購業務。
(圖/Unsplash)
張坤不是第一個破圈的基金經理。在他之前,「公募一哥」王亞偉已成名多年。
王亞偉是中國第一位為基金持有人帶來超過10 倍收益的基金經理。1998年,他就參與籌建華夏基金,並陸續擔任旗下多隻基金的基金經理,曾在2010年《福布斯》中國十佳基金經理榜中位居榜首。
從2006年1月到2012年5月,王亞偉至少有四年在行業內排名前三名,包括其中兩年行業第一。他所管理的華夏大盤基金累計單位凈值增長率為1046.05%,基準指數同期上漲132.78%。
2012年4月,王亞偉離開華夏基金轉戰私募,5個月後,張坤起任基金經理。
除了上述兩位基金經理,受到粉絲追捧、享受飯圈文化對待的,還有諾安基金蔡嵩松、富國基金朱少醒、景順長城基金劉彥春、中歐基金葛蘭等明星基金經理。他們同樣擁有眾多粉絲、後援會和應援口號。
得益於明星基金經理的吸引力,其所在基金公司規模也蒸蒸日上。截至2020年底,共有18家基金公司管理的主動權益資產超過千億元,7家超2000億元。其中,易方達基金以4497.76億元位居榜首。
在「頂流」基金經理的影響下下,消費、科技、醫藥等板塊的個股資金大量流入,一度呈現百花齊放的景象。
基金經理「愛豆化」,實則是基民群體「年輕化」的體現。支付寶聯合西南財大發布的《中國家庭理財趨勢報告》指出,2020年新增基民中,90後占到一半以上。比起在A股、基金、房地產三種資產主要配置品種中,90後似乎更偏愛基金。
對於「基金圈飯圈化」現象,網友褒貶不一。有網友表示,「這是網紅時代的產物,不利於基金經理的正常管理操作」、「將任何一位投資者封神,都是向危險靠近」。也有網友持相反觀點,與其追星把錢花在愛豆代言的消費品上,還不如把錢交給自己的愛豆投資。
潮落:基金經理光環褪去
華爾街傳奇投資家巴頓·比格斯在《對沖基金風雲錄》一書曾寫下名言——規模是業績的天敵。
這一邏輯再簡單不過。規模增加,基金經理要顧慮的因素顯然也更為繁雜,這些必然讓他在投資決策、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面臨更大挑戰。然而,一些基金經理規模雖超百億,但管理經驗卻稍顯不足。
時代財經根據Wind統計,截至2020年12月31日,管理規模在300億元以上的基金經理達到30位,其中只有4人投資年限超10年,分別是王宗合、劉彥春、董承非、周蔚文。另外,一些管理規模50億元以上的基金經理管理經驗不足兩年。
潮水退了,方知誰在裸泳,由基金公司造星構築的烏托邦並沒有持續多久。
2021年3月,張坤管理的易方達中小盤混合基金前10大重倉股全線暴跌,易方達藍籌和易方達中小盤在短短一個月內下跌逾17%,這位「千億頂流」從「全世界最好的坤坤」變成了網絡基民謾罵的對象。
另一位明星基金經理蔡嵩松,其管理的諾安成長混合跌幅因超出預期而登上微博熱搜。有粉絲直接哭訴,「沒有一個男人能讓我撕心裂肺,除了蔡嵩松」。
對此,蔡嵩松無奈回應道,希望大家理性買基金,不要賺了錢就叫我蔡總,虧了錢就叫我菜狗。
(圖/Unsplash)
為了安撫投資人,甚至有基金公司頻繁出來道歉。匯安基金開啟道歉先例,其在道歉信中解釋道:「這一次確實我們在時點上運氣一般,建倉相對比較快,所以回撤也比較大......」
與此同時,百億基金經理的數量也在逐年遞減。2021年至2023年,主動權益類百億基金經理的數量分別為240名、161名、124名,公募基金以「以規模論英雄」的說法似乎已經行不通了。截至2023年末,管理規模在500億元以上的主動權益基金經理僅剩三位:張坤(654.74億元)、葛蘭(573.46億元)、劉彥春(538.57億元)。
從業績來看,被冠以「明星」二字的基金經理幾乎無一倖免。據統計,截至2023年末,有逾70%的百億基金經理的產品管理規模大幅下滑,和2022年末相比,接近40位百億基金經理的產品管理規模縮水超過30%,15位百億基金經理的產品管理規模縮水超過40%,3位百億基金經理的產品管理規模縮水超過50%。
管理規模下降,一部分原因是基金經理的刻意減負。比如中歐基金葛蘭,在2023年卸任4隻基金產品,每一隻的任職回報均低於-30%,是葛蘭管理的基金產品中任職回報最差的4隻。
興證全球基金謝治宇於2023年8月卸任近200億規模的明星基金——興全趨勢投資混合基金的基金經理,該基金是興證全球基金的招牌基金,也是該公司成立的第2隻基金,曾歷經多位明星基金經理,包括王曉明、董承非、喬遷、謝治宇等。
此外,信達澳亞基金馮明遠也在2023年里陸續卸任6隻基金,目前在管基金只剩下4隻,管理規模不到170億元。
與此同時,也有的明星基金經理選擇離職。2023年9月,諾安基金官網發布公告稱,蔡嵩松已卸任全部在管的基金產品。今年2月,鵬華基金髮布公告稱,公司副總經理王宗合因個人身體原因已於2月6日離任,且無轉任公司其他工作崗位的說明。
有人離去,就有人到來。隨著明星基金經理們的批量卸任,相關產品正在被其他基金經理接手。但對於基金公司來說,失去明星基金經理的陣痛總會過去。
未來:去「明星化」成為大勢所趨
承認或不承認,公募基金去「明星化」的趨勢已經在明顯加速。
2021年3月,中國證券投資基金企業協會源於彼時公募圈盛行的「飯圈文化」,曾發文對公募基金開展投教宣傳活動提出倡議,引導投資者樹立正確理財觀念,嚴禁娛樂化。各機構不得開展、參與娛樂性質的相關活動。
2022年,中國證監會在《關於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提到,要扭轉過度依賴「明星基金經理」的發展模式,堅決糾正基金經理明星化、產品營銷娛樂化、基民投資粉絲化等不良風氣。
(圖/Unsplash)
進入2024年,監管層面再次表明對公募行業去「明星化」的態度。今年3月,中國證監會發布《關於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指出,公募需摒棄明星基金經理現象,強化「平台型、團隊制、一體化、多策略」投研體系建設。
在監管的強要求下,基金行業「去明星基金經理化」已經達成共識。面臨行業大勢,一些基金公司對投資團隊進行調整,組建多資產團隊,將雞蛋分在不同的籃子裡。以諾安基金為例,據其內部人士透露,在蔡嵩松離職前,公司已經開始培養新的基金經理和團隊,蔡嵩松離職對公司業績沒有產生過大影響。
東興基金基金經理司馬義買買提告訴時代財經,去「名星化」主要針對這幾年管理規模較大、業績較差且收入較高的那些所謂的「明星」基金經理。主要目的是讓這些基金經理在業績、收入和知名度之間達到平衡。如果一名基金經理業績好,大家對其業績滿意,市場知名度高一點也無可厚非。
對於去「明星化」的措施,一位市場人士對時代財經表示,扭轉過度依賴「明星基金經理」的發展模式,是一個劃時代的重大影響。從基金公司來看,做好信披是第一要義;從代銷渠道來看,要提升研究能力,而不是提升看排名的能力;從投顧的角度來看,也要減少和降低對於業績的量化分析排名。最後,媒體也要適度減少從公募行業人物的角度進行報道,多做產品的全方位研究和深度分析,以免某個人披上神話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