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曾播出一則公益廣告,是關於一個因用藥不當而致聾的女孩,手語講述無聲世界的故事,短短3分鐘視頻,看哭了千萬父母。
這只是一個極端個例嗎?實際上,這樣的悲劇每年都在發生:
2016年1月24日,江蘇省丹陽市一3歲幼童在當地衛生院輸液過程中突發不適,搶救無效死亡。院方判定該幼兒死因為:過敏性休克。
2015年6月22日,河南省新鄉市一8歲男童因輸液前沒做皮試,輸液半小時後,患兒面色蒼白、嘴唇紫紺,搶救無效後死亡。
2014年11月2日,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2名幼童因肚子不舒服,服用了一種壯語稱為「麥皮麥」的草藥熬成湯水後出現眼睛模糊和暈厥,致一名4歲女童死亡,另一名2歲男童經轉往河源市人民醫院救治後康復出院。
毋庸置疑,刻不容緩,兒童安全性用藥問題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1
哪些藥可能影響孩子健康?
明確會對孩子產生嚴重副作用的藥物有:
國內外已有資料表明,鏈黴素、新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有可能損害兒童的聽神經,特別是攜帶耳聾風險基因的孩子,引起耳聾的風險極高;
多黏菌素、去甲腎上腺素能引起兒童的腎臟損傷;
使用氯黴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新生兒使用可導致灰嬰綜合徵;
四環素容易影響幼兒牙齒髮育,引起牙齒變黃,並使牙釉質發育不良;
氟哌酸(諾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藥物能影響骨骼的發育;
感冒通(雙氯芬酸鈉)能引起兒童血尿;
鼻眼凈(萘甲唑啉)能引起兒童中毒等,應慎重使用。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2
黑名單:嚴禁給孩子吃的藥有哪些呢?
目前,已被藥監局列入「黑名單」的兒科藥品有: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設計團隊
別看有這麼多種禁用藥,可仔細研究發現,涵蓋最多的是這兩類:中藥注射劑和含可待因成分藥物。
ㄨ禁用藥一:成分複雜的中藥注射劑
多數中藥注射劑都沒有做過藥理和臨床研究,在使用過程中,容易引發寶寶過敏、寒顫甚至休克等不良反應。
ㄨ禁用藥二:含可待因成分藥物
可待因是一種跟嗎啡差不多的阿片類藥物,有成癮性,多用於鎮定止咳,國家規定:18歲以下青少年禁用。
當然,除了以上這些藥物外,以下這些對症藥物也要慎用/禁用哦!
退燒
ㄨ阿司匹林(包括賴氨匹林、精氨酸阿司匹林等)
可能引起瑞氏綜合徵(可致肝腎衰竭,腦損傷,甚至死亡),16歲及以下兒童不宜服用,除非有明確的適應症,比如川崎病。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設計團隊
ㄨ尼美舒利
容易造成肝臟損傷,12歲以下禁用。
感冒
ㄨ復方感冒藥
先扒一扒復方感冒藥里的常見成分:對乙醯氨基酚、偽麻黃鹼、右美沙芬等...
對乙醯氨基酚有退燒作用,與其他退燒藥同吃,容易用藥過量;
偽麻黃鹼,是神經興奮劑的一種;
右美沙芬,有抑制呼吸的風險,服用過量可能會致命。
《中華兒科雜誌》兒科專家普遍認可的觀點:
2歲以下兒童不建議使用復方感冒藥,4歲以下遵醫囑使用,4歲以上症狀明顯可酌情使用,就算要用也最好用單一成分的藥物。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設計團隊
止咳
美國FDA建議:4歲以下的孩子不建議服用非處方的止咳藥。在寶寶身上的效果有限,可能還會產生副作用。
除含可待因成分的止咳藥已明令禁止外,非那根(異丙嗪)成分的止咳藥,如:傷風止咳糖漿、復方桔梗枇杷糖漿,2歲以下兒童禁用。
另外:強力枇杷霜、克咳片、復方甘草片...也統統不能給寶寶服用,裡面可能含有和可待因成分相似的罌粟殼和阿片粉。
抗生素
只有當寶寶存在細菌感染,抗生素才會派上用場,相反,如果服用不當,後果很嚴重。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設計團隊
如果醫生給寶寶開了以上這些抗生素,請果斷拒絕。如果要應用其他抗生素,也要遵醫囑服用。
抗病毒、抗流感藥
ㄨ利巴韋林
美國FDA批准,只有在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了重症肺炎時,才會使用利巴韋林,前提還得必須選擇霧化劑型,然而,這種霧化劑型,國內根本沒有。
如果選擇口服或注射利巴韋林給藥,不僅毒性大,還可能導致寶寶溶血性貧血,甚至致畸致癌!
ㄨ金剛烷胺和金剛乙胺
無法有效防治流感,1歲以下兒童和新生兒禁用。
ㄨ阿糖腺苷
只針對DNA病毒有效,安全性尚未明確,不建議兒童使用。
腹瀉
ㄨ2歲以下兒童禁用洛哌丁胺成分、地芬諾酯成分的止瀉藥。
抗過敏
ㄨ氯苯那敏成分,美國FDA:2歲以下安全性尚未建立,需慎重使用,新生兒早產兒,不宜使用。
ㄨ苯海拉明成分:澳大利亞TGA:2歲以下兒童禁用。
止痛
ㄨ安乃近(包括鼻滴、針劑)
容易導致寶寶粒細胞減少,還可能導致相關血液問題。兒童禁止使用,成年人也不建議使用,國外已淘汰該藥多年。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設計團隊
ㄨ安痛定
容易引起白細胞減少症和過敏性休克,任何情況都不建議寶寶使用。
保健藥
ㄨ匹多莫德
3歲以下禁用,安全性與有效性尚未得到驗證,存在皮膚、精神系統、消化系統損害等多種不良反應。
ㄨ保嬰丹
嬰幼兒不建議使用,主要成分是冰片和法半夏,抑制中樞神經興奮性,過量使用可能抑制呼吸。
3
紅名單:推薦寶寶使用的對症藥!
說了這麼多兒童禁藥,於是有寶爸媽就問了,寶寶生病到底能吃點什麼藥呢?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設計團隊
兒童藥品那麼多,對症用藥是關鍵!
發燒
世衛組織推薦的退燒藥僅有2種:布洛芬和對乙醯氨基酚,但2者不建議同時服用。
感冒
推薦使用生理鹽水滴鼻劑。
同時注意護理,保持空氣濕潤,多喝溫水,掌握正確擤鼻方法。
咳嗽
痰咳:氨溴索口服液
家庭護理後,如果痰仍黏在嗓子裡咳不出來,可遵循醫囑使用此藥,但不推薦給1歲以下的寶寶自行使用。
喘息咳:氨溴特羅口服液
香檳汽水味,口感上寶寶更容易接受。
腹瀉
可口服補液鹽、蒙脫石散、葡萄糖電解質泡騰片。
便秘
開塞露+乳果糖效果更好。
開塞露主要成分是甘油/甘露醇,可應急用,但長期用會有依賴;乳果糖是一種益生元,有促進腸道蠕動功效。
特別提示:藥物不是緩解便秘的最佳方式!
平時還要給寶寶多補充膳食纖維含量高的食物,多爬多動,養成定時排便的好習慣。
過敏
有代表性的、口感好的藥品有氯雷他定糖漿、西替利嗪滴劑。
抗生素藥物
如果寶寶是細菌感染,就要服用抗生素了。口感好又較安全的有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干混懸劑和阿莫西林顆粒。
抗流感藥物
磷酸奧司他韋,主要用於成人和1歲及以上兒童的甲型和乙型流感治療。
扎那米韋也可以,但僅適用於成人及7歲以上青少年。
皮膚類藥物
治療濕疹:丁酸氫化可的松
治療尿布疹:氧化鋅軟膏
皮膚止癢:爐甘石洗劑
要是還記不住?下面這張圖表,務必及時保存注意,表格裡面應該是「蒙脫石散」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設計團隊
4
奧司他韋是萬能藥嗎?
每年到了流感大爆發,奧司他韋就會成為「一盒難求」的「神藥」,難道抗流感病毒藥物只有這一種嗎?
奧司他韋為什麼能登上抗流感神壇?
首先要明確的是,奧司他韋是抗流感的,對普通感冒無效!
它們兩者之間的症狀,雖然相似但不相同,流感一般會引起高熱,普通感冒通常不會。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普通感冒多數情況下,是因鼻病毒引起的,其次是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流行感冒(流感)是正黏性病毒引起,分為甲乙丙三個類型病毒。
一般多為甲型流感病毒(H1N1,H3N2等)導致,乙型和丙型較少,且感染程度更輕。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而奧司他韋的出現,就是為了對抗正黏性病毒的,對鼻病毒無效!
患流感後吃奧司他韋,第一能縮短病程,第二能減輕症狀、減少併發症。
所以奧司他韋地位才能這麼穩固!
奧司他韋適合在什麼情況下服用?
奧司他韋用於流感症狀出現後的48小時之內。
如果病情嚴重,住院或有併發症等高危因素時,超過48小時之後,在醫生建議下仍可考慮使用。
如果接觸過流感患者,想用奧司他韋預防的話,也要在接觸病患後,立馬正確服藥,預防效果才會更好。
但切記,它並不能預防或治療除流感病毒以外的,其他病毒感染引發的疾病!
也無法預防或治療流感可能會伴有的細菌感染!
奧司他韋適用於特殊群體嗎?
1、兒童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我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准:
奧司他韋可用於成人和≥1歲兒童的甲型和乙型流感的治療,以及成人和≥13歲青少年甲型和乙型流感的預防。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准:
兩周齡以上急性、無併發症的流感人群,均可口服奧司他韋治療。
雖然這些權威機構給了使用範圍,但科大大建議小寶寶在醫生的診斷後,才能使用哦!
兒童在服用時,建議選擇顆粒劑(15mg/袋),方便服用。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2、孕期哺乳期
孕期的女性是發生流感併發症的高危人群。
中晚期孕婦感染流感病毒後,除發熱、咳嗽等表現外,還容易發生肺炎,迅速出現呼吸困難、低氧血症,所以孕婦更應該防流感!
關於懷孕期使用奧司他韋治療流感的研究中,並沒有導致先天性畸形、早產和低出生體重的證據。
因此,孕婦或產後2周內女性確診或疑似流感時,應儘早開始抗病毒治療,推薦的治療劑量與成人相同。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3、老人
老年人只要沒有明顯的肝腎功能異常,是可以服用的,且劑量不需做調整。
如果肝腎功能存在明顯異常,尤其是腎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用藥劑量需遵醫囑。
奧司他韋屬於處方藥,請在醫生藥師指導下使用。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奧司他韋都有哪些副作用?
其實奧司他韋總體安全性良好。
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胃腸道反應,兒童嘔吐的發生率大概在15%左右。
成人報告的不良事件中,發生率最高的也是噁心和嘔吐,常在第一次服藥時發生。
另外,還可能會引起支氣管炎、頭痛、失眠、眩暈疲勞等神經系統症狀。
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為恐懼副作用而耽誤治療。
孩子在符合用藥的條件下,一定要儘早正確用藥。
當然,流感不同於普通感冒,一定要帶寶寶去醫院確診,謹遵醫囑,不可自己濫用藥!
5
如何避免悲劇發生?
看清說明書,務必遵醫囑!
孩子一生病,家長就著急,恨不得讓孩子吃完藥就立刻好,這種心情都能理解。
但是用藥問題,事關孩子生命安危,我們一定要多一點耐心和細心。在給孩子用藥前,認真研讀藥品說明書,自己不明白的,就要找醫生問清楚具體用量、用法,切勿憑「經驗」或是想當然。
家長的謹慎是對孩子最大的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