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醫生還能做什麼?

2023-12-12     搜狐健康

原標題:除了「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醫生還能做什麼?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婦科腫瘤中心主任醫師 譚先傑

編輯 | 李冬梅

「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這是長眠在紐約東北部撒拉納克湖畔的特魯多醫生(E. L. Trudeau,1848-1915)的名言,是他一生行醫生涯的概括與總結,也是對醫學現狀的一種準確表達。時至今日,這段名言仍是醫生們遵從的行醫準則,後兩句甚至成為醫學人文的支柱材料。

但是,在從事了30多年臨床一線工作、見證了無數生死病痛之後,我突然感悟:一個世紀過去了,在特魯多醫生提出的三種場景之外,或許可以有新的場景,而且這一場景可以對前三個場景進行善意修正。

什麼場景呢?請允許我分享三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讓人傷感。一天上午,姐弟倆帶著六旬的母親來到我的診室。老太太是晚期婦 科 腫 瘤,全身廣泛轉移,沒有手術機會,化學治療效果也十分有限。在支開老太太后,姐弟倆返回診室,請我一定要救救他們的母親,說無論花多少錢都可以……

我遺憾地告訴他們,病情太晚了,已經不是錢的問題。姐弟倆這些年一直在城裡打拚,母親堅持留在農村,每次打電話回去,母親都說好著呢,直到有一天暈倒在菜市場。實際上,老太太4年之前,絕經10多年以後,又出現了陰 道 出血,但沒有告訴兒女。

我安慰這對泣不成聲的姐弟,化療或許有效。但我心裡清楚,這種安慰是蒼白的。我很感慨,由於後文提到的原因,最近十年我和同行們一直在強調絕經後出血是需要高度警惕的危險信號。遺憾的是,這一能夠救命的知識點,其傳遞廣度依然有限。

第二個故事令人欣慰。我曾收到過一面特別的錦旗,當患者滿面笑容走進診室給我送錦旗的時候,我一頭霧水。原來她沒有找我看過病,但看了我2018年做的電視節目後按照建議去醫院檢查,結果發現患有早期子宮頸癌,做手術後生活如常。前段時間她看到節目重播,她很是感慨,於是訂製了一面錦旗專程給我送過來。

第三個故事錐心之痛。我12歲那年,母親因為婦科腫瘤離開了我。由於怕影響我學習,母親臨終前請求家人不要告訴我她去世的消息(但彌留之際卻一直呼喚我的小名),直到兩個月後放寒假我從縣城中學回家後,叔叔做了大量鋪墊後才婉轉告訴我真相。即便如此,我還是一聲沒哭出來就暈了過去。那段時間,族中的嬸嬸給了我很多安慰,臘月里,每家辦過年豬的時候都叫我去吃新鮮肉,正月里,每家都來叫我去吃湯圓。然而,對我來說,安慰並沒有多少用處,那個寒假無比漫長,那個冬天特別寒冷。

母親的離開,是我選擇從醫和當婦產科醫生的原因。但是,母親到底得的是什麼樣的婦科腫瘤,我一直都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直到母親去世30年之後的2012年夏天,我才得到了可能的答案。當時我在哈佛大學醫學院進修,一天傍晚,我躺在醫學院主樓前的草坪上,以資深婦科腫瘤專家的身份對母親的病情進行梳理,我認為是子 宮 內膜AI。因為母親有絕經後再次下身出血的現象,但是被忽視和誤讀了——以為是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生活改善的結果。假如,只能是假如,母親或者親戚們能有一些醫學常識,能聽到我現在不遺餘力到各處宣講的健康科普內容,母親就能夠早些就診,就不會那麼早離開。子宮內膜ai發現得早,是可以治癒的。

是啊,對於一些晚期 腫 瘤和罕見病,再高明的醫生也回天乏術,再先進的醫學也無能為力。但是,如果人們具有一定的醫學常識,在疾病初起就發現苗頭,儘早診治,結果就可能大不一樣。於是回國以後,在完成臨床工作的同時,我開始致力於女性健康科普。

十年過去,酸甜苦辣,樂此不疲,

故事講到這裡,您可能已經猜到我想說的特魯多醫生提出的三種醫學場景之外的內容了,沒錯,就是科普。著名婦產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名譽主任郎景和教授說:科普是醫生的職業良知和社會責任,醫生要始終做科普!

科學普及或科學傳播(Science popularization)萌芽於法國啟蒙運動,在特魯多醫生生活的年代並不流行,直到20世紀下半葉,人們才認識到了科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特魯多醫生的名言依然是正確的。但是,醫學科普可以對特魯多醫生的場景進行善意修正。

為什麼呢?

因為醫學在很大程度上是經驗科學,很多疾病防治理念,只有見識過,才可能關注。換言之,對某一疾病而言,科普做得越好,就有越多的人知曉相關的防治知識,疾病就越可能被早期發現和治療,獲得治癒的可能性就越大,相應的,無法治癒、只能安慰的晚期患者就越少。回到特魯多醫生的名言,或許可以這樣闡釋醫學科普的作用:將「有時是治癒」變成「常常是治癒」,同時降低「總是去安慰」的頻次。

誠然,相對於冷漠和傲慢,安慰是醫生應該開展的工作,善於安慰也是醫生應該具備的素養,但對於生存期只有幾天、幾十天的患者或其家屬,再怎麼安慰也是蒼白的。其次,安慰需要共情,需要溫度,而醫學很多時候需要冷靜,這種不斷變換的衝突對醫生也是一種壓力,減少「安慰」的頻次,對醫患雙方均有益處。再則,一個醫生醫術再高明,一天也做不了多少台手術,看不了多少個病人。但是,一本優秀的科普圖書,一場精彩的科普講演一段實用的視頻,則可以讓健康知識觸及更廣泛的人群。

《健康中國2030行動》指出,普及健康知識,提高全民健康素養水平,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由此看來,在特魯多的名言之後加上「始終做科普」非常契合健康中國戰略。

科學普及的英文太長,不妨簡稱教育(Teach),包括患者教育和公眾教育。於是,「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始終做科普」(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To Teach Forever)

作為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委員,在按要求為2023年全國醫學科普年會「委員說健康」環節提供的健康金句時,我借用了特魯多的名言和郎景和院士」始終做科普「這句話。這是一個醫者的沉思,一個科普工作者的呼籲。

希望特魯多醫生寬宏大量,原諒我的無禮;希望醫生同行海納百川,認可我的觀點;希望廣大公眾厚愛三分,並從這一改變中獲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81a2a01f9ecbf98e56fed568d48e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