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骨科郭征教授團隊領銜合作研發的「增材製造(3D列印)匹配式人工椎體」通過國家藥監局(NMPA)批准,取得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實現創新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此次獲批的「增材製造匹配式人工椎體」為患者匹配式三類醫療器械產品,適用於因創傷、腫瘤、感染等造成的脊柱椎體骨缺損患者。手術醫生可依據不同患者的個體化解剖學數據及功能需求制定精細手術計劃,通過醫工交互,確認產品設計,由企業完成生產製備。
該產品的規格型號依據患者個體化參數確定,其大小尺寸和外觀形貌等關鍵參數與患者個體完好匹配,可以實現脊柱的穩固支撐和長期的生物融合,突破了傳統重建產品易鬆動、沉陷的技術瓶頸。
郭征主任介紹,「增材製造匹配式人工椎體」有別於脊柱標準化常規產品,其改變了傳統修復重建模式,變「削足適履」為「量體裁衣」,通過3D列印技術優勢,實現了個性化產品的設計與製造,同時滿足骨缺損精準化重建的需求,成為骨科創新醫療器械產品的又一次技術飛躍。
該項成果的研發與轉化之路充滿艱辛和挑戰,最終迎來豐碩成果。早在2014年,郭征教授就領銜完成世界首例3D列印鈦合金鎖骨和肩胛骨假體植入,開創了3D列印個性化假體應用先河。
2017年,郭征教授作為項目負責人牽頭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新一代脊柱生物材料與植入器械的臨床及臨床轉化研究」,瞄準傳統脊柱重建器械產品的臨床問題,採用「產學研用管」聯合模式,針對3D列印個性化人工椎體集智攻關,通過大量高水平臨床研究,充分驗證了這一創新技術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0年,在空軍軍醫大學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支持下,研發團隊簽訂科技成果轉化協議,成為空軍軍醫大學首批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這也為後續的產品轉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1年,3D列印個性化人工椎體作為系列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成為自主原創的3D列印高精尖技術成果。
回首研發轉化之路,郭征教授表示,唯創新,方自強。要克服醫療領域卡脖子的技術難題,大力推進科研成果轉化,將高新技術產品推向市場,真正造福廣大患者!
知之既深,行之則遠。基於全球範圍內精湛的製造業專家智囊網絡,3D科學谷為業界提供全球視角的增材與智能製造深度觀察。有關增材製造領域的更多分析,請關注3D科學谷發布的白皮書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