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八十多年了,您所追求的理想全都實現了,您看到了嗎?」
2012年,有一位滿頭銀絲的老人,看著面前的白玉石雕像,心中百感交集。
喜是因為共產黨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並將新中國建立成了富饒的大國;悲是因為這尊雕像所刻畫的人無法親眼看到現在的繁榮景象。
這個「您」究竟是誰?她經歷了什麼而變成了雕像?
這尊雕像雕刻著的正是老人最為尊敬的人之一——
烈士楊開慧
一根紅線,一段緣
毛主席的恩師楊昌濟促就了一段好姻緣。
1914年的一個春日午後,
楊開慧
正在書房中安靜地看著書,突然聽到父親的房間裡傳來一聲聲的讚頌聲和鼓掌聲,這讓楊開慧很不解,於是她放下手中的書,去問父親。
「爸爸,您這是怎麼了?」楊開慧推開房門,就看到自己的父親正一臉笑意地看著一本筆記,嘴上更是褒獎不斷。
「霞,你好好學學。」
楊昌濟
看到了站在門口的女兒,於是便招呼她過來,並把手中的筆記本遞給她。
楊昌濟
楊開慧接過筆記本,映入眼帘的就是工整的漢字,她細細地讀著書中的內容,被青年毛主席的廣博胸襟所折服。
「閉門求學,其學無用,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則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這是得有什麼樣的覺悟和胸懷,才能寫出這樣為民為國豪言壯語?
楊開慧抱著這本
《講堂錄》
,對毛主席的形象有了初步的構想,並思考著什麼時候才能當面同毛主席探討其中的一些觀點。
青年毛主席
楊昌濟看出了女兒的小心思,於是在毛主席帶同學來家討論時事時,楊昌濟便把大家一一介紹給楊開慧。
當介紹完毛主席時,楊開慧在心中暗談一句:「果然氣度不凡。」
「這是我女兒,也讀過不少書,不知道能不能加入到大家的討論中?」楊昌濟向自己的學生詢問道。
「平日裡老師經常提起你在家發奮圖強讀書。」毛主席說道,眼裡滿是對楊開慧的讚許。
誰知楊開慧竟脫口而出:「閉門求學,其學無用呀!」
這可讓毛主席一時愣了一下,這句話正是他在課堂筆記中所寫,她是怎麼知道的呢?
「我看過你寫的《講堂錄》,一直想跟你一起探討。」楊開慧笑著說,解答了毛主席心中的疑惑。
毛主席頓時對這個伶牙俐齒的聰慧姑娘有了好感。
於是在往後的日子裡,毛主席他們在先生的屋子裡高談闊論,楊開慧則悄悄地關注著毛主席。
激昂的文字難掩少女情竇初開後的心事,楊開慧時常看著毛主席的文章,偷偷地笑。
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湘潭學友會會員合影(二排左三為毛主席)
「我是對他的文章有感覺,還是對他有感覺?」楊開慧時常問自己。
毛主席也不是等閒之輩,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會讓楊家父女為之震撼。
「他更像是一本書,越讀越能發現其中的秘密。」楊開慧曾這樣形容毛主席。
另一件事情的發生也讓毛主席將楊開慧視為知音。
在赴法留學運動正處於高潮時,毛主席也跟同學們商量著一起去留學。
而楊開慧卻跟楊昌濟很篤定地說毛主席他不會去留學。
毛澤東寫給楊開英的信
大家沒有特別在意楊開慧所說的話,直到在臨行的前一天,毛主席突然宣布自己要留在中國。
一時間,大家突然驚訝於毛主席的決定,一邊驚嘆於楊開慧的「預言」。
這樣的志同道合怎麼不算是佳偶天成?
在兩人確定關係之後,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戀愛。
一起談論學術,一起談論理想抱負,一起為革命而奮鬥。
戰火中的愛戀與鮮血
「潤之雖優秀,但選擇他等於選擇了與一生坎坷為伴。」楊昌濟在自己生命垂危之際,曾這樣提醒過正處於熱戀中的女兒。
楊開慧當然知道毛主席不是一般的男人,也知道父親話語中的意思。
為了讓父親放心,楊開慧特地整理了毛主席所有的文章和日記,並將其中深明大義的句子羅列出來。
「這是他凝結心血縮寫,也是他格局的體現。他就像是一團火,而我願意成為他的柴,去助他實現自己的報復。」
1920年楊昌濟去世,楊開慧的母親再一次勸楊開慧不要意氣用事,但楊開慧仍舊以堅決的態度告訴母親「只能是他。」
楊開慧和孩子們
但楊開慧卻不再主動去找毛主席,而是等毛主席尋自己。
「她為何最近一直躲著我呢?難道她動搖了?我真的能給她幸福嗎?」毛主席一連好幾天沒能在書院等到楊開慧,於是他糾結了。
因為革命是一個長期的鬥爭過程,免不了四處奔波。
而自己也只是個窮書生,楊開慧是教授的女兒,萬一自己的固執害了她,他又該如何跟教授的在天之靈交代呢?
雙方都深愛著對方,卻沒有一方願意為了捅破這層紗而放下自己的身段,於是這樣僵持了好久。
楊開慧和毛主席
直到嫂子
李一純
的一番話,讓雙方成功地跨越了這道門檻,並順利地結為了夫妻,孕育了三個孩子。
可是革命中的愛情,沒有尋常百姓家的樸實美好,而是聚少離多。
1927年,秋收起義爆發,為了楊開慧和三個孩子的安全,毛主席讓他們回到長沙老家居住,自己奔赴在了武裝鬥爭的第一線。
可誰知,這一別,竟成了毛主席和楊開慧的永別。
回到長沙後,楊開慧忍著同丈夫長期分別的孤獨,頂著被敵人隨時發現的風險,協助當地中國共產黨開展革命鬥爭。
可是鬥爭時間越長,暴露的可能性越大,她的處境也越來越危險。
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夠安全地成長,楊開慧咬牙寫下一封託孤信,將自己的三個孩子交給未參與革命運動的兄長
楊開智
撫養。
1930年,死神終究將手伸向了這位英勇無畏的女子。
在堂弟楊開明被捕就義後,楊開慧也因拒絕說出我黨秘密而被敵人殘忍殺害於長沙郊外的識字嶺。
然而楊開智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的女兒
楊展
深受姑姑的影響,在17歲加入了共產黨,卻為了革命事業永遠停在了1941年的21歲。
得知消息的楊家人頓時泣不成聲,但也只能接受這殘酷的現實。
與講台為伴的堂妹
因為革命,楊家人越來越少,但幸運的是,楊開慧的堂妹
楊開英
躲過了敵人的魔爪,並成為了一名教師。
同楊開慧一樣,楊開英也出生在知識家庭,自小飽讀詩書,甚至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完成學業從大學畢業,是當之無愧的時代女性。
楊開慧在世時,便對這個妹妹喜歡地緊,身為姐夫的毛主席更是當起了她的成長引路人,還給她取了一個外號叫「友妹」。
楊家的三位烈士:楊開明、楊開慧、楊展
1949年,楊開英來到大連工學院任教,勵志成為像伯父楊昌濟那樣優秀的教師。
她和其他的大學生一樣,對於外面的世界總是充滿了無限的熱情和好奇。
可正當壯志凌雲地準備大幹一番事業,惡劣的氣候環境直接給了她當頭一棒。
因為楊開英自小身體不太好,再加上幼時家庭條件貧寒,根本支付不起看肺病所需的費用,在拖延之後落下了不可轉圜的病根。
後來在學堂里,她又是整日與黑板和粉筆為伴,吃粉筆灰都快成了她的家常便飯。
日積月累中,她的咳疾和氣喘成了宿疾,她的病癒發地嚴重,甚至有時候無法完成教學工作。
到了大連,她更是因為哈氣成冰的惡劣天氣,直接臥病在床,於是學校只得讓她先休息療養一段時間。
楊開英在床上躺了幾天,總覺得這樣下去太虛度光陰沒有意義,於是在思索片刻後,決定買車票去北京看看。
毛主席知道這個消息後,立馬安排在豐澤園接待楊開英。
這是兩人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見面,因為長時間的分別,毛主席對於楊家人的具體狀況並不知情,於是他詳細地同楊開英打聽起來。
62年毛岸青回湖南老家看望外婆
待兩人敘舊完後,毛主席問楊開英現在在做什麼工作,身體好不好。
「已經好多了,現在在大連的學校里當老師。」楊開英笑著說。
在她的音容笑貌間,毛主席仿佛又看到了當年的楊開慧,心中有些許的動容。
「你來北京治病吧,大連的天氣太冷了,不利於康復。」毛主席思考了一段時間後對楊開英說。
在楊開英答應後,毛主席立馬安排醫護人員為她診治,甚至是在自己忙完公務之後,親自來到醫院探望楊開英,並為她帶去一些生活上的必需品。
毛主席
楊開慧已經犧牲了,他已經無法挽回,能做的便是將她的親人們照顧好。
但是楊開英心繫大連的講台,於是在北京療養了一段時日後,她對毛主席說:「謝謝姐夫,我現在的身體好多了,我該回到大連去做我該做的事情了。」
「等身體完全好了再去也不急。」毛主席放心不下楊開英的身體,想再留她幾日接受治療。
但楊開英的態度很堅決,毛主席只得安排她前往大連,並叮囑要是遇到什麼事情便寫信給他,他一定全力相助。
歷史的再現
回到大連後的楊開英被組織安排去當了教學處副主任,雖然這個工作不用跟粉筆灰朝夕相處,但瑣事雜事可不少。
「她就像是一個工作狂,斯文的模樣,戴上眼鏡後滿心都是如何才能使學生得到較好的發展。」
也正是因為楊開英主任的不懈努力,學生們的成績一直保持著上升趨勢,引得不少家長前來致謝。
但楊開英認為這是自己該做的事情,於是繼續以飽滿的精神面貌去面對每一天的工作。
由於過於操勞,楊開英的肺病在略有好轉後復發,且來勢洶洶,有惡化的趨勢。
按理來說,以毛主席重情義的為人,只要她開頭提及去北京治病,毛主席一定傾力幫助。
但她是一位拎得清的人,念及毛主席已有家室,不願意給毛主席添麻煩,僅給毛主席寄了一封報平安的信之後便再無後續。
然而到了1956年,一場家常聚會讓毛主席得知了楊開英的真實狀況,他立馬提筆寫了一封信,同時從稿費里抽出一筆錢寄給楊開英,希望她能夠買藥治病。
毛主席的這一舉動,無疑是給楊開英飽受疾病和困苦所折磨的生活中送了一塊暖炭,也激勵了楊開英繼續為自己所熱愛的事業奮鬥。
但人力有時盡,儘管她後來積極治療,保持樂觀精神,可身體終究被耗損得太嚴重了。
1958年,楊開英在58歲時永遠地離開了教學崗位,去了很遠的地方。
楊開英離開了,楊家第三代從她手上接過傳遞楊家精神的接力棒。
侄女伏明達
曾親眼目睹楊開慧烈士被捕的經歷,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深地觸動。
毛主席
她長大後選擇了平凡的校醫職業。
為了不讓楊家的革命故事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伏明達主動向大連24中學提供了當年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甚至有自己珍藏已久的家書。
直到這一刻,學校眾人才知道她的特殊身份,但她卻告訴大家要保持低調,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校醫。
因為她的慷慨提供,這些紅色資料才能夠完整地陳列在校史館中,讓每一個前來報道的同學參觀感受楊家先烈們不屈服的革命精神。
伏明達是世紀老人,她見證了革命年代的戰火,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後的奮鬥浪潮,也看到了如今的繁華盛世。
於是在2012年的清明節,她在人員的陪護下,來到了大連英雄紀念公園,看著面前
《血與火》
的雕像,便想到了兒時看到楊開慧的情景,頓時思念包裹著熱淚傾瀉而下。
為了感謝伏明達為學校發展所做的一切,在2021年的教師節,大連24中學的校長和書記帶著真摯地祝福來看望伏明達。
「我希望24中學能越辦越好,給國家培養更多的人才。」伏明達慈祥地笑著說,因為這也是楊開英所希望的。
除了伏明達外,楊家第三代還有伏明達的
伏家芬
,他也走上了楊家教書育人的傳統道路,選擇在湖南老家的高倉中學做一名鄉村老師,一生都在為改善農村教育而努力。
伏家芬從不向人吐露自己和楊開慧烈士、毛主席的關係,他只願意做孩子們眼中的伏老師。
伏明達老人(臥床)
結語
楊家人一直都在為中國的建設發展而奮鬥,他們被無情地奪去了生命,但他們的精神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了下來,正可謂是長江後浪推前浪。
他們是烈士之後,卻行事低調,甚至沒有憑藉著這一層關係為自己謀取一官半職,以至於楊家第三代沒有一個科級幹部。
他們和很多的普通人一樣,堅守著自己的崗位,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
他們的人生如夏花一樣轟轟烈烈,卻又如同春雨一樣潤物細無聲。
我們應該緬懷,讓這段歷史被人所銘記,讓這些慷慨無畏的烈士在我們心中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