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土產業的角度看中國聯賽——談全華班和「核心競爭力」

2022-06-24     足球報

原標題:從本土產業的角度看中國聯賽——談全華班和「核心競爭力」

記者寒冰報道中超第一階段半程結束,升班馬領跑榜首、3支全華班球隊墊底和謝暉的全華班大連人「壓著打」成為最受關注的焦點。不僅有4支全華班球隊,本賽季也是中超「金元時代」以來,註冊外援人數最少的一年。一個特殊境遇下的中國聯賽賽季,給了我們一個重新審視這個產業的機會。

30年前的6月23日,紅山口會議召開。中國職業足球走上舞台,足球成了中國體育產業化的突破口。但既然是上升到產業的高度,不妨回顧一下,過去這30年,我們是否真的把中國聯賽當做本土產業精心培育了?

舉凡本土產業,不管是富含科技含量的晶片業、汽車製造業,還是對受眾市場依賴性極大的影視業,後發國家對這些產業的培育之路都需要兩條腿走路:一,從貿易制度上設置保護性壁壘。二,拚命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但遺憾的是,中國的職業足球產業,在過去30年,於這兩方面,都缺乏有意識、有系統的定位。

30年職業化來,「外援」和「外教」始終是中國職業聯賽不可缺少的元素——這沒有任何問題。所有後進的本土產業,面對國際的優勢技術,引入,是性價比最高的起步。但引入後的自主學習和自主創建呢?至少以30年為時間長度來看,恐怕少有本土產業像足球產業這般,只見引入,而未見多少學習成果,更遑論自主創建的格局了。

以職業足球為產業,「產品」無疑應該是每一場激烈而精彩的比賽,「核心技術」則應是球隊的整體技戰術能力和球星個體的能力。

職業化之前和之初,中國足球體系自己培育出的球員能立足英超英冠德甲德乙,不僅打主力還能當隊長,這說明我們的足球產業在創業最初,儘管全面落後,仍在個體層面有閃光點。但如今呢?儘管「留洋聲」如山響,中國球員走出去,又能獲得多少的生存空間?毫無疑問,我們足球產業的「核心技術」層面,學了30年,於球員個體上不進反退。

至於30年產業化以來,我們的聯賽比賽是否激烈而精彩了?這很難有一個客觀的評判標準。即便你給出的答案是正向的,很精彩、很激烈,但試想一下,一輛性能優異的超跑在中國組裝成功,但核心元件全為原裝進口,這樣超級汽車能否證明中國汽車業製造業已經獲得了全方位的成功?

「核心競爭力」,之所以被稱為「核心」,就在於其不可替代性。任何核心技術的引入,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更應該是戰略層面的。「金元足球」10年,最大的成功,是證明了中國足球可以依靠高階外援「組裝」出亞洲霸主,但此路的「崩塌」,也在夢醒後提點我們,本土足球產業的強大,終究是需要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全面提升來拱衛的。

30年的職業化和產業化,中國聯賽的「外援」、「外教」史足可以單獨成書——最初是本土球員和外援「一起踢」,到外援「帶著踢」,再到「靠著外援踢」。

這種本土球員和外援的的關係變化,既是俱樂部層面急功近利的結果,也是產業管理者目光短淺的結果。在後進國家,某種本土產業的「核心技術」,哪裡能如此輕易全盤被「競爭對手」把控?最終的結果,不是表面上的「良幣驅逐劣幣」,而是本土產業從根基上的枯萎。

不信就看看歐洲。即便德國、義大利、英格蘭等傳統足球強國,在高水準外援充斥頂級聯賽、壓縮本土球員成長空間,進而導致本土足球成績與品牌價值雙降情況下,也都要通過確保本土和青訓球員數量與出場時間情況下,保護自身足球產業的健康發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英超勞工證。

足球產業強國,尚且異常小心維護本土足球產業的健康成長,中國足球產業哪裡還有資格在核心人員層面抱著「等靠要」的思維?

最可怕的,還不是對外援的「等靠要」,而是對本土球員的深層「鄙視」。談全華班而群嘲群哄,難道不是鄙視?不僅本方球迷哀嘆,他方球迷嘲諷,恐怕就連球員自己也沒有真正的信心可以擊敗擁有外援的對手。

所以,謝暉和他的全華班「壓著打」,成為了這個賽季中超最有價值的現象。是,他們還沒有擊敗過擁有外援的球員,他們也被擁有高階外援的魯能打趴了。甚至可以預見,全華班的大連人很難一直「壓著打」,甚至會一場比一場艱難。但謝暉和他的全華班,卻向中超固有的思維堅定說了「不」:誰說全華班就不能一戰?

當依靠超級外援包辦進球和壓制力的時代消失後,中國球員太需要這樣真正能通過比賽歷練技戰術、體能、意志力的機會。一批最頂尖的中國本土球員在國際大賽上仍舊顯現出處理球技術細節、戰術理解能力、心理素質的全方位落後,很大程度就源於過去10年對超級外援的過分依賴。

中國足球的勃興不可能靠隨時會離開的超級外援,只能靠真正從教練、球員、比賽的數量積累到質量的「保護性發展」。

中國足球正處於青黃不接、內憂外患的最低谷,擠破金元足球的泡沫帶來的陣痛也足夠令人沮喪,但減少盲目投資以及合理限制薪資畢竟是良性發展的方向所在。

給予中國本土教練、本土球員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假以時日,終有開花結果的一天。這方面,國內外有太多其他產業的正面案例值得借鑑,而我們需要的就是再多給他們一些時間和希望,再多給他們一些耐心和期待。自上而下,由內而外為本土教練和球員的成長,提供符合足球規律的環境與條件。

只有我們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開始成長,中國足球產業才有真正健康發展的可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60f42956b1841cb898f704e49ecce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