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家叫「象尋」的公司火了。
然而,象尋火的方式卻不太好看,前員工直接在象尋公眾號上發文,祝公司早日倒閉。不知道象尋是不是氣昏了頭,這篇文章在象尋的公號上掛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晚間才被刪除。
在此期間,這篇文章已經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了。
本來吧,象尋就是一個數字藏品APP,雖然蹭了個元宇宙的熱度,但實際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透明。結果被這麼一鬧,反倒是「因禍得福」,出名了。
再來看這件事的核心——象尋APP。
象尋APP是由象尋數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開發的,值得一提的是,這件公司的註冊時間是2022年3月7日。直到現在,這家公司也就成立2個多月。
但是這家公司的開發進度卻堪稱神速,僅僅一個月,象尋就開啟了APP在IOS和安卓端的內測——換言之,象尋用來開發APP的時間,很可能不到1個月。
一般來說,開發一款APP的周期,視APP的功能複雜程度及投入人員數量來決定。受限於APP的開發流程(梳理需求、UI設計等),一款簡單的APP開發周期差不多在1個月以上,複雜一點兒的,在2個月到4個月。
而象尋開發周期如此神速,全靠「壓榨員工」。
象尋原技術團隊的負責人提到象尋在3月底要求技術團隊在20天內開發出一款應用,而一款APP從設計到開發,最快也要40天。
當時正值疫情,象尋技術團隊的員工只能居家辦公。為了完成公司的要求,他們只能加班加點地幹活,終於在4月中旬開發出了象尋APP。
但趕工出來的APP沒法仔細推敲,在匆忙上線後,象尋就發現APP存在不少bug。原技術團隊負責人透露,公司中的李姓負責人變著法兒地折騰技術團隊,不僅辱罵嘲諷,還不斷給技術團隊施壓,強制要求員工加班,甚至在凌晨3點打電話辱罵員工。
饒是員工如此努力,最終換來的還是象尋的集體解僱——這APP才剛開發出來,象尋就忙著解僱員工,著實有點兒太狠了。
最後,憤懣的員工在象尋的官方公眾號留下一篇文章,《祝願象尋早日倒閉》。
不知道象尋是不是被員工氣昏了頭,竟然讓這篇文章在官方公眾號上掛了一整個下午,直到晚間才刪除這篇文章,並發了一篇公告——
象尋的回應還算明確,不承認自己做了這些事,稱離職員工嚴重抹黑了公司形象。但他們在公告中也提到,「與原技術取得溝通」,劃個重點,技術帶「原」,說明的確是辭退了。
對於文章未能及時刪除的問題,象尋也回應了:「因處理該問題需要時間」。
看得出來,象尋是極力想要把自己從這件事中撇出去,這件事估計也不會有什麼下文了。不過,由於象尋這篇前員工怒罵公司的稿子,數字藏品算是跟著出名了。
數字藏品本身是個很有爭議的東西,它是一種數字化資產,即相關公司利用區塊鏈技術,對特定的作品、藝術品和商品生成數字編碼,再把數字化產品賣給大眾,這裡面炒作得非常厲害,魚龍混雜的。
最近,數藏的這股妖風,著實有點兒大!5月17日,一家叫「TT數藏」的平台,在官方公眾號發了一篇公告——
好嘛,這年頭跑路的理由都這麼清奇了,老闆拿著錢去IBOX平台炒藏品,結果IBOX平台上的藏品都暴跌,虧損嚴重,導致平台無法經營,只能遣散技術團隊。
用自己的錢去給別人抬轎,這位老闆,著實是個「大好人」啊!
而他炒作的這個IBOX平台,也是「精彩」不斷——近日,IBOX稱自己被大量謠言襲擊了,從2022年4月18日至5月5日,網上能查詢到的惡意造謠IBOX文章就超過了400篇,平均每天被造謠超過22次。
甚至有傳聞稱,有學生借貸炒作IBOX的數字藏品,結果虧損了,已經扛不住跳樓了。
隨後,IBOX否認了學生跳樓的傳聞,但它發了一個公告——
在校大學生應該努力學習,參加教學計劃安排的各項活動,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教學資源,請謹慎購買藏品!
除了用戶有相當一部分是學生群體外,IBOX在運營上的騷操作也特別多,五一以來,IBOX策劃搞了個活動,刺激用戶不斷地去賭各種合成材料,用舊藏品合成新的藏品。
而在合成新藏品的過程中,用戶還可能獲得優先購的機會,選取下一批藏品。
你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這是一個抽卡遊戲,等你抽到限量卡牌了,轉手就能賣給別人,賺上一筆。
對此,榜姐直接說,你可清醒一點兒吧,真能賺錢,哪兒還輪得到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