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廣昌》: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轉移之前

2022-08-10     史鏡說

原標題:《浴血廣昌》: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轉移之前

《浴血廣昌》: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轉移之前

劉英學編劇、高峰與張馨聯合導演的《浴血廣昌》,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講述了第五次反圍剿戰爭中極為慘烈的一戰,隨著中央蘇區北大門的失守,紅軍即將踏上偉大的「長征」。第五次反圍剿戰爭本身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尾聲,攫取了國民政府最高權力的蔣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內」為根本宗旨,組織了五次對蘇區的圍剿戰爭。紅軍在失去了毛澤東的領導之後,以堡壘戰對堡壘戰,完全丟掉了游擊戰的優秀打法,實際上陷入了消極防禦的深坑,廣昌戰役的失敗就成為必然。

《浴血廣昌》以後視鏡的眼光,帶領觀眾回到歷史現場,以彭德懷為直接統帥的紅軍,與蔣介石和陳誠指揮的國民黨軍隊,在廣昌進行了決定紅軍階段性命運的生死決戰。雖然說「勝敗乃兵家之常事」,然而這一次的失敗,壯懷激烈,尤其是改變了紅軍和白軍的戰略平衡狀態,在不久的將來,紅軍決意「北上」,進行戰略轉移。三年之後,抗日戰爭爆發,中國歷史進入了新的一頁。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詳細描述了戰爭的特點,尤其是中國內戰不同於蘇聯,王明冒險主義的失敗就在於機械照搬蘇聯經驗,而沒能具體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廣昌戰役的失敗從宏觀上來講便來自於李德等洋和尚和喝了一些洋墨水的書生如博古的瞎指揮。毛澤東引用列寧的話來說「馬克思主義的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就在於具體地情況具體的分析」,此時的毛澤東和朱德組合已經靠邊站。

前三次反圍剿戰爭的勝利,在於一般的戰爭規則與特殊的蘇區環境相互適應。而當毛澤東被罷免了軍事領導權之後,中革軍委便走上了「妄自尊大」的軍事路線,試圖以硬碰硬,結果卻是撞上了蔣介石的步步為營的正確作戰方針,最終是失去了南方的諸多蘇區,被迫轉移到陝北蘇區。從這個背景看《浴血廣昌》觀眾的心理更是悲痛,無數革命先烈的熱血就在「必定失敗」中流淌。我們既要他們報以崇高的敬意,也要對於歷史的悲愴之境地表示非常的惋惜。

廣昌戰役中紅軍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土地革命後的農民是支持紅軍與白軍作戰的,否則弱小的紅軍也難以建立根據地。《浴血廣昌》通過賴婆婆和她的五個孫子都參加了紅軍來表現了當時的農民對於革命戰爭的強烈支持,其中三個伢在戰爭中犧牲也反映了「有犧牲才有革命成功」的歷史邏輯。本片以非常寫實的細節支撐起電影的風骨,血戰中戰士的身體倒下來,然而他們的靈魂卻依然站立著。在殘酷至極的戰場上,年紀輕輕的五伢子甚至不知道如何回答小護士的質問「理想就那麼重要嗎?需要死那麼多人?生命真是太脆弱了。」

是啊,獻血為誰而流?太陽照常升起,領導這片土地的人和組織不同,這個世界便會不同。在物資極度稀缺的20世紀上半葉,糧食、橋樑等物資,誰來吃?誰來分配?誰來建設和摧毀?眼前的舉措,與大歷史脈絡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既宏大無比又細小清晰。就是這個小護士,因為仁心仁術救助了白軍卻又被白軍殺害,很難不讓觀眾與美國出品的《拯救大兵瑞恩》和蘇聯出品的《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等形成對比和聯想,戰爭中的具體的「這一個」,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可以說不如一根蘆葦脆弱,帕斯卡的感嘆在此形成歷史的迴響。然而,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革命是一個階級推翻另外一個階級暴烈的行動。《浴血廣昌》再一次提醒當前的中國人,歷史不容忘記,歷史曾經這樣發生過,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59424e310451477c39dd5f82deab4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