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伊朗敢於跟美國作對?美國在怕什麼,伊朗又有多少籌碼?

2024-01-18     文史風雲

原標題:為什麼伊朗敢於跟美國作對?美國在怕什麼,伊朗又有多少籌碼?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在國際政治舞台上,伊朗一直是一個曝光度極高的國家。

從1979年伊斯蘭革命開始,這個國家在美國的封鎖與制裁之下,足足堅挺了40多年,至今都沒有倒下。

要知道,美國的封鎖和制裁,那滋味可不好受啊。

這幾十年來,不知道有多少中小國家,倒在了老美腳下,為什麼伊朗還能堅持到今天呢?

美國又為什麼死活不敢,對這個仍舊停留在宗教時代的落後國家下手呢?

對於伊朗為什麼能夠,在美國的魔爪之下存活這麼多年,有人說,那是因為它獨特的地理環境,伊朗高原四面環山,堪比帝國墳場阿富汗,所以美國人不敢輕易打他。

也有人說,那是因為伊朗有中國跟俄羅斯這樣的域外勢力在背後支持,所以美國人不敢輕舉妄動。

還有人說,伊朗畢竟是個擁有八千萬人口的大國,不是阿富汗、利比亞這些小蝦米可比的。

其實筆者認為,這三個理由都不足以解釋,伊朗為什麼能夠生存到今日。

要說地形之複雜,那人家阿富汗還是帝國墳場呢,有血淋淋的歷史教訓,蘇聯剛退走不到20年,美國不就一頭扎進去了嗎?

要說背後有中俄做靠山,那麼,當年南聯盟背後,不也是有中國跟俄羅斯的支持嗎?可是美國對付他的時候手軟了嗎?

要說國家實力,那當年伊拉克跟伊朗,在兩伊戰爭中堪稱臥龍鳳雛、平分秋色,美國連伊拉克這樣的中東大國都幹掉了,還差一個伊朗嗎?

不可否認,上述那些都是伊朗存活至今的籌碼之一。

但打鐵還需自身硬,伊朗能存活至今,一定還有什麼獨門絕技。

波斯的探索

伊朗跟中國一樣,在古代歷史上,都是創造過輝煌文明的國家,同樣也在現代歷史上,由於落後被列強暴打過。

就連兩國仁人志士,摸索救國藥方的經歷,都是大同小異。

我們在近代歷史上發生過的洋務運動、甲午戰爭、戊戌變法、清末新政,全都可以在伊朗的身上找到影子。

唯一不同的是,伊朗的起步比我們晚了幾十年。

現在伊朗所處的歷史階段,就相當於我國的毛主席時代。

屬於已經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並驅逐了內外侵略勢力,但還在為求生存的奮鬥的階段。

那麼,伊朗究竟走了一條什麼樣的道路呢?

這一切,還得從1925年巴列維王朝的建立說起。

巴列維王朝是伊朗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他之前的那個朝廷,叫做愷加王朝。

這個愷加王朝,是一個比大清還要腐朽的王朝。

末代君主為了湊齊享樂所需的花費,曾經以50萬英鎊的低價,把全波斯的油氣資源,一股腦都賣給了英國石油公司。

波斯不是菲律賓這種從沒闊過的國家。相反,它是一個擁有著輝煌歷史的文明。

波斯百姓有屬於自己的驕傲,哪怕都是信奉伊斯蘭教,他們也要特立獨行,弄出一個什葉派跟阿拉伯人區分開來。

所以底層百姓的民族榮譽感極強,朝廷無能至此,百姓早就已經忍無可忍了。

恰好當時伊朗北邊的土耳其爆發革命,底層軍人出身的凱末爾,內壓宗教,外御強敵,把曾經奄奄一息的西亞病夫,經營得蒸蒸日上。

凱末爾

一個叫做巴列維的底層軍官受到鼓舞后,悍然發動政變,推翻了愷加王朝,建立了巴列維王朝。

巴列維王朝的開國君主禮薩·巴列維,是一個非常銳意進取的人。

他剛一上位,就推行了伊朗版本的洋務運動。

其內容包括但不限於編練新軍、開辦學校、打擊宗教勢力、鼓勵工商業發展。

在禮薩·巴列維的苦心經營之下,伊朗的國勢相對於愷加王朝時期,有個很大的起色。

但歷史一再證明了,這種沒有觸及封建統治根基,只專注于洋槍洋炮的洋務運動,是不可能實現富國強兵目的的。

禮薩·巴列維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伊朗推行了16年的洋務運動,也迎來了他的試金石:甲午戰爭。

眾所周知,當時希特勒高調宣傳,所謂的雅利安血統論。

而波斯人恰好就是根正苗紅的雅利安人人種,所以這個國家天然就是傾向於納粹德國。

甚至為了討好德國,他們還把自己的國名由波斯改成了伊朗。

所謂伊朗,翻譯過來就是雅利安人的國家。

希特勒

但是奈何波斯離德國遠,離英俄近啊。你這種行為不是純粹的作死嗎?

於是,伊朗毫不意外的遭到了英俄兩國的聯手暴擊。

老巴列維國王苦心經營的新軍,與這兩個列強剛一交手,就兵敗如山倒。

最終國王宣布退位,由他的兒子、末代國王穆罕默德·巴列維繼位。

西化無門

洋務運動徹底宣告失敗後,當時巴列維王朝由於得罪了列強,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國家大權被一個叫做摩薩台的貴族掌握。

這個摩薩台也是一個有抱負的人。

摩薩台

他從洋務運動的失敗中,發現這個國王的改革,並沒有觸動根基。

於是,他就打算來一個更狠的。

摩薩台的改革,一上來就對準了當時伊朗國內的兩大頑疾:地主階級和帝國主義列強。

他先是通過立法,規範地主的剝削力度。

然後又強制他們向患病的長工,提供醫療救治服務等一系列福利。

這一招下來,算是把當時國內的地主,全都得罪了個精光。

不同於那些內殘外忍的統治者,摩薩台對自己人狠,對外人更狠。

前面說過,伊朗的石油資源都被掌控在英國人手上。

二戰之後,英國衰落,摩薩台趁機痛打落水狗,強制把英國石油公司國有化。

這一來,徹底解決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問題。

有了錢,伊朗頓時就像打了雞血一樣,支棱了起來。

總的來說,摩薩台確實診對了伊朗的病灶,但他這個藥方不對頭。

伊朗就像是一個久病纏身、虛弱不堪的病人,這個時候最應該做的,就是固本培元、徐徐圖之。

可你摩薩台一上來就動大手術,你伊朗政府有這個本錢嗎?

很可能病沒好,人就死在手術台上了。

果不其然,因為改革太過激進,摩薩台毫不意外地被美國中情局給推翻了。

插一句題外話,在此之前,美利堅的中情局是一個非常拉垮的機構,幹啥啥不成,正是從這件事開始,中情局才開始嶄露頭角。

而摩薩台模式,也成了後來幾十年的顏色革命的範本。

摩薩台下台之後,英美列強決定扶持傀儡巴列維國王掌權。

巴列維國王在位期間,以埃及總統納賽爾為首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風靡中東。

納賽爾

這是一個泛阿拉伯主義組織,在他們的推動下,中東各國的王冠一頂接一頂的落地。

巴列維國王在恐懼之下,被迫做出改革。

當時管巴列維的改革叫做白色革命,也就是不流血的革命。

可革命又不是請客吃飯,哪有不流血的呀?

巴列維國王的這次改革深度,甚至比摩薩台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了上次的事情,巴列維不敢對列強張牙舞爪。

而有了摩薩台的教訓,英美為了不把伊朗逼反,也讓渡了很大一部分的石油份額。

所以巴列維這次改革針對的對象,主要是在伊朗樹大根深的宗教勢力。

中東雖然是伊斯蘭教盛行的地方,但是在大多數國家王權,普遍凌駕於教權之上。

但是在伊朗這個國家,情況恰好相反,教權是凌駕於王權之上的。

那些遭受王權迫害的人,只要往清真寺一躲,國王的衛隊是不能進去搜查的。

此外,伊朗的伊斯蘭教勢力,還是當時國內最大的地主,全國超過一半的土地,都掌握在他們的手上。

巴列維白色革命的一大重點,就是強行贖買土地,推行土地改革,平分地權。

並且取消了底層的宗教法庭,搞王權下鄉,試圖徹底取締宗教勢力在基層的影響。

更可喜的是,巴列維國王執政後期碰上了石油危機,伊朗政府賺得盆滿缽滿。

有了錢,各項改革就好推進了。

這是伊朗往西方化、世俗化,最後也是力度最大的一次嘗試。

如果成功了,說不定能夠成為土耳其第二。

但很可惜,巴列維國王志大才疏,改革非但沒有使伊朗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地位。

反而由於操之過錯,導致了人生改革的最大受益者農民,紛紛失去土地湧入城鎮,成為了巴列維政府最大的反對勢力。

而這股力量呢?最後又被心懷不滿的宗教勢力所利用。

最後變成了,1979年伊斯蘭革命的動亂之源。

巴列維王朝,最終被推翻。

宗教的力量

綜上所述,似乎伊朗的伊斯蘭教勢力,是一個非常反動的存在啊。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要解決伊朗所面對的問題,答案必須得從伊斯蘭教身上去尋找。

巴列維父子和摩薩台的教訓已經說明了,西化試驗在伊朗這個擁有古老文明的國家,是完全走不通的。

要解決問題,你就必須得從本土文化去尋找答案。

這就好比當年,如果我們一味學習蘇聯的城市暴動路線,那最終也難免失敗。

必須得立足於中國的實際情況,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行。

那麼,要如何解決伊朗現在所面臨的問題呢?答案就是伊斯蘭教。

不同於佛教和基督教,伊斯蘭教除了是一個宗教之外,還是一套社會動員體系。

在基層組織上,這個宗教擁有著類似於,我黨當年鄉村黨支部的調動能力,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動員機構。

如果有人能夠把分布在底層的伊斯蘭教勢力統合起來,那麼它將會爆發非常可怕的力量。

但很可惜,這種情況只在先知與四大哈里發時代出現過。

四大哈里發之後,再也沒有人能實現過。

當年阿拉伯帝國,之所以能從一個偏僻的沙漠綠洲橫掃天下,正是因為他能統合伊斯蘭教的力量。

只是很可惜,自從四大哈里發時代結束之後,伊斯蘭教上層就陷入了四分五裂,從來就沒有出現過一個能夠號令天下的教主。

這導致了他在底層,雖然擁有著強大的組織能力,但由於沒有上層建築的配合,根本調動不起來。

到了巴列維時代,由於國王的迫害,伊朗國內的宗教之力開始不可避免的抱團。

最終推出了一個共同的代言人,大阿亞圖拉·霍梅尼。

霍梅尼的一貫主張是法基赫思想,也就是政教合一。

所謂政教合一,也就是把上層的政府機構,跟底層的宗教組織完全合併到一起。

這就必定能夠使伊斯蘭教的力量,發揮到極致。

大阿亞圖拉·霍梅尼

霍梅尼雖然沒有四大哈里發那樣號令天下的實力,但他能號令什葉派就已經很厲害了。

農業國家面對工業國家之所以拉垮,除了槍炮比不上人家之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農業社會的組織調動能力不強,根本沒辦法發動底層的力量。

所謂組織能力,可不是說你把人弄上戰場就行了,那叫抓壯丁。

關鍵是,你要讓人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努力。

而工業國家可以通過一套無孔不入的工業體系,通過利益把每一個人民都納入工業機器中。

這樣他面對農業國家的時候,自然就是降維式打擊了。

但是如果要調動底層的力量,除了工業化之外,還有其他的路可以走,比如共產黨,又比如伊斯蘭教。

當年我們在朝鮮戰場,之所以能以一個農業國的身份,跟美國這個全球最強工業國硬碰硬,其實就是依賴於中國共產黨,堪稱逆天的組織能力拉平了差距。

所以,伊朗如果能夠通過政教合一,把整個國家都聯合起來,同樣也可以跟列強碰一碰。

這就是為什麼,伊朗能夠在列強的威壓下,存在幾十年的原因。

美國人很清楚,伊朗不是伊拉克,也不是阿富汗,更不是利比亞。

要對付這樣一個國家,他所需要支付的代價,不下於當年的越南戰爭。

所以動武從來都不是一個好選項,最好的辦法還是制裁封鎖,然後尋求內部瓦解。

至於這套政教合一制度,是否公平、民主、先進,我們姑且不論。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黑貓、白貓能夠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只要這套制度,能夠讓伊朗以一個完全獨立主權國家的身份存在下去。

他是否民主,是否公平,是否先進,真的那麼重要嗎?

如果連生存問題都無法解決,還有什麼資格奢求上述那些東西呢?

當然了,在筆者看來,伊朗這套制度終將會被歷史所取締。

畢竟因為他雖然可以讓國家生存,但是不能夠滿足國家發展的需要。

總有一天,他會被伊朗人民所拋棄,也會被歷史潮流所淘汰。

但那一天,必須等到伊朗擁有了兩彈一星,擁有了自保能力,擁有了一個和平發展的外部環境才會到來。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585128c7c6185b47f6597bfaa3a0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