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次數與長壽有關!研究發現:每天排便在這個次數,身體更健康

2024-10-16     醫學原創故事會

56歲的老畢最近三個月的時間,總是出現排便困難,用他的話說,現在自己一周的時間都排不了一次便,過去吃通便的瀉藥還有點用,現在吃瀉藥都無濟於事了,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為了查明病因,老畢來到醫院,通過檢查,很快明確為大腸癌。

醫生說,老畢的大腸癌位於乙狀結腸,腫瘤基本已經把腸腔完全堵塞了,內鏡根本無法通過,所以老畢才出現明顯的便秘現象。

大便次數太少不好,那麼大便次數太多呢?是不是一種好現象呢?49歲的江女士,最近三個月的時間,總是反覆出現腹瀉,每天排便的頻率至少在4次以上,大便像稀水一樣根本不成型,江女士一直按照急性腸炎來治療,又是抗生素又是益生菌,雖然藥物吃了不少,但是症狀卻始終沒有好轉。

更糟糕的是,短短三個月的時間,江女士還瘦了不少。

為了查明病因,江女士來到醫院,通過檢查,很快明確為直腸癌。

醫生說,直腸這裡的惡性腫瘤,反覆刺激腸粘膜,就引起了異常的腹瀉。

由此可見,大便太少不好,可是太多同樣不好。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在《細胞》子刊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個人每天排便的次數對長期健康影響十分顯著,每天排便1-2次更為健康。

研究人員收集了1400多名健康成年人的疾病情況、生活方式以及生物學的數據信息。按照個人報告的排便次數將所有人分成便秘(每周排便1—2次)、低正常(每周排便3-6次)、高正常(每天排便1-3次)和腹瀉四組。

結果發現,女性、年輕人及BMI值低的人排便頻率較低,而且排便頻率與腸道微生物群組成有關,排便頻率正常的人群纖維發酵細菌豐富,而腹瀉或便秘的人群蛋白質發酵細菌更多見。

另外,研究人員還發現排便頻率與幾種血液代謝物和血漿化學成分也有關,這也反應腸道健康可能與慢性疾病之間存在關聯性,經常腹瀉的人,含有較多與肝損傷相關的代謝物,長期便秘的人血液中含有較多的與腎功能下降相關的代謝物。

第一,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至關重要

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是非常有利於預防便秘的,這樣的好習慣,應該從孩子時候起就開始鍛鍊,早上是訓練排便習慣的最佳時刻,因為進食早餐以後,會誘發胃結腸反射,也就是胃充盈以後,反射性引起結腸蠕動增快。

一個腸道健康的人,往往能每天在固定的時間段去排便。

第二,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利於讓腸道更健康

一個人的腸道是否健康,往往看是否能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果一個人長期進食高脂肪高熱量食物,從來不吃或很少吃蔬菜和水果,那麼腸道很容易出問題,因為蔬菜和水果里富含膳食纖維,能夠促進腸道的蠕動,而如果從來或很少進食蔬菜和水果,就會抑制腸道蠕動,容易誘發便秘。

經常吃不幹凈的食物,則容易損傷腸道菌群,更易讓人出現腸道菌群失調,從而導致腹瀉。

經常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不注意緩解壓力,會讓腸子變得更敏感,時間長了,容易導致腸易激綜合徵。

缺少運動的人,腸子也會失去必要的動力,腸子蠕動減慢,很容易導致便秘。

平時不愛喝水的人,腸子很容易缺水,大便沒有水分,會變得特別乾結,就像羊屎顆粒一樣,一顆一顆的,要排出來特別困難。

作為醫生,要提醒大家的是,當大便發出異常的報警信號的時候,一定不要忽視,建議第一時間趕到醫院就診,醫生會根據你的情況做出初步的推斷,往往會建議你完善腸鏡檢查,很多人認為腸鏡檢查非常痛苦,往往拒絕,這是大錯特錯的,你忽視了腸鏡檢查,就可能錯失一次最佳的發現大腸癌的機會,最終會讓你後悔莫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562e739dee47dd4ed0cbe6ce4636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