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後退役運動員,自學冷門手藝,打造絕美中國風,火爆全網:中國人的浪漫,太燃了

2023-04-14     普象工業設計小站

原標題:85後退役運動員,自學冷門手藝,打造絕美中國風,火爆全網:中國人的浪漫,太燃了

這種奇妙的光繪藝術,也太燃了!

一場氣勢如虹的《辟邪鍾馗》秀

盡顯古籍神仙的氣宇非凡

「眼如點漆發如虯,唇如腥紅髯如戟」

視覺極致炸裂,國風效果拉滿

只一眼,便仿佛墜入了萬人演出現場

為凱旋而歸的航天英雄

拍一組夢幻的「科幻大片」

創意爆棚,光影效果絕妙

這場跨越時空的穿越

將心底的愛國情懷,一把點燃

歡迎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回地球

王思博Roywang,中國光繪藝術第一人

從日本職業橄欖球聯賽「被迫退役」後

一頭扎進小眾、冷門的 光繪藝術

以黑夜為畫布,用燈光作畫筆

兩次創下「 世界最大光繪」吉尼斯紀錄

作品被邀至 巴黎、新德里等多個國家參展

《龍舞北京》

被黑暗包裹的歲月里

他因光繪「重生」

不給人生設限,擁抱一切可能

今天,讓我們走進 王思博Roywang的光繪世界

願這道不一樣的光,也能照亮你

中國人的浪漫,燃!

國際光繪攝影,時尚、新潮,雖視覺震撼,對國內的觀眾來說,卻難免有些「高冷」。

如何將這「舶來」的藝術,與中國傳統元素融合?

這道題,王思博給出了近乎完美的解答。

楊麗萍舞蹈藝術團,開啟一場精妙絕倫的合演,

將炫目的「 光繪+子彈時間特效」,應用於經典民族舞蹈《雀之靈》、《月光》,

朦朧的燈光下,舞蹈演員身姿曼妙,魅力四射,

這幅動靜結合、意境唯美的中國山水畫,

看得人眼醉,心醉。

在鄉村水道,上演 中國版「速度與激情」

過彎甩尾,追尾撞擊,剎船過洞,極速漂移......

每一輪緊張刺激的競速,都被定格成一幅幅絢麗的光繪作品,

熱血,壯闊,直擊人心。

這種科技與藝術碰撞產生的奇妙化學反應,在國風樂器的烘托下,將獨屬於中國的文化符號,展現得淋漓盡致。

為現代城市風光,注入 《山海經》神話故事內核,

在流動的色彩線條中,追尋祥瑞神獸的蹤跡,

光影迷幻,生機涌動,

夜幕之下,仿佛真的看到了幻化而成的白澤、青鸞、鳳凰,

在清冷的河畔,路邊的木椅,古老的樓房,自由穿梭,

突破傳統與現代邊界的表達,看得中外網友瘋狂打call:

中國風,太炸了!

《粵繪神獸》

傳統文化與光繪藝術碰撞,背後的深刻內涵,不能丟,

為此,王思博走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

一邊與非遺傳承人溝通、交流,一邊進行更深入的調查和研究,

在「尊重」的基礎上,新的連接開始建立,地域的活力,也被進一步煥發。

來到安逸舒適的 天府之國,成都

為十大「網紅」地標,撰寫一份專屬的「賽博朋克」劇本,

閃閃惹人愛的精靈,攪動著厚積千年的歷史文化,

西南巴蜀的高光,亦在這奇妙科技的渲染下,被重新書寫。

現身長城下的紅葉小鎮, 古北水鎮

在古色古香的老街走一走,將老人們口中的民俗文化主角,

一一捕捉,並施以光繪的魔法,

百無聊賴的夜晚,這些沉睡了的「歷史古蹟」,似乎也偷偷說起了悄悄話。

走進 丹寨萬達小鎮,杜鵑花開時節,

調皮、靈動的神獸,與活潑、熱情的苗族姑娘,浪漫邂逅,

在眾人的圍觀下,獨一無二的民族圖騰,從畫布中一躍而出,

一副奇妙的光景,為整座安靜的西南小城,注入了蓬勃生機。

戶外取景,街頭的冷風,路人的停留,都可能成為王思博天馬行空的靈感來源,

而在氣場強大的歷史博物館,古老的文物,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被賦予新的生命,

埋藏起來的秘密,也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刻,被忽地揭開。

召喚古籍中的神獸,與櫥窗中的珍藏,來一場穿越時空的夢幻聯動,

不易察覺的細節,被刻意放大、活化,

看到 三星堆家族,全員叉腰賣萌的表情,感覺整個人都要化了!

放龍歸林,潛入 大同博物館,聽一場伎樂童子的音樂會,

沉醉其中,竟來不及顧上,汾河自行車道上,正上演的一出,

遠古萌獸,集體「出逃」的「好戲」,

奇妙夜裡的這場「鬧劇」,看得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饒有趣味。

人人都能玩的藝術

看到這,你或許會覺得,「光繪藝術」,門檻超高,

怕是要和足夠厚重、豐富的主題相容,才能呈現出它蓬勃的生命力,

但事實是,哪怕是遇上再瑣碎、普通的日常,

這自帶魔法的藝術,也能在這「摸不著頭腦」的繪製中,開出一朵花。

七天行駛3000公里,在甘肅開往青海的路上,捕捉一片壯闊絕美的夜空,

平靜的湖面,映照出鯨魚,安寧、祥和的面龐,

簇一團篝火,栽一朵鮮花,

一曲自然界的《小步舞曲》,就在時光的流淌中定格。

在充滿愛意的日子,用五彩的燈光,花式秀恩愛,

用最簡單的線條,勾勒出「愛你」的不同形狀,

滿屏的高級感,撩得女孩們的少女心,瘋狂萌動。

疫情宅家,想用光繪藝術,為處於混沌中的同胞鼓勁,

給身穿防護服的醫務工作者添上翅膀,

與病毒球體「交戰」的瞬間,

火光沖天,黯淡的天幕,好似也被鑲上了金色。

王思博的光繪作品,畫面飽滿,色彩鮮明,乍一看,還以為是大神精修後的PS傑作,

然而,作為一種自由度極高的「即興藝術」,

這些驚艷的大片,都是實打實的「 生圖直出」。

利用相機的 長曝光功能,記錄創作者手持光源在鏡頭前留下的運動軌跡,

每一幅光繪作品的誕生,都是獨一無二,不可複製。

創作前期,王思博會先來到創作現場,進行堪景和構思,

在大腦中,憑空完成 建模、描點、布景、構圖等一系列準備工作,

等到按下快門,再對空中忽閃而過的光影,熟練地捕捉,

一筆一畫,既是人為,亦是隨機。

這種隨性又磨人的「 不確定性」,便是光繪特有的魅力。

起初,為了將預期中的效果,完美呈現,

王思博常常要反覆練上好 幾十遍,甚至百遍

從晚上12點,一直畫到凌晨4點

一次次地練習、失敗、研究、再提高......

哪怕過程艱辛,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他也完全樂在其中。

「光繪最讓我著迷之處在於,在暗黑的背景下,我可以使用簡單的光源,發揮不拘一格的想像,創作出天馬行空、別具匠心的作品。」

光繪的門檻,其實並不高。

就王思博的經驗來看,一支合適高度的三腳架,

一台可以調節光圈、快門速度、感光度的微單或手機,就能滿足拍攝的基本需求。

光源選擇,是最重要的。

而無論是初學者,還是像王思博這樣的「大神」,

實操中真正需要的,也無非是一個 普通的小手電,或是比較細的拇指燈,

就這麼肆意地揮動設備,任點點星光,與多元的環境,自由碰撞,

一整套行雲流水的操作,看似「毫無章法」,

卻能將普通、寡淡的日常,展現得活靈活現,頗有趣味,

如此神奇的魔法,誰看了不想一試?

從愛好中「重生」

解鎖不設限的人生

然而,你或許很難想像,如今國內首屈一指的光繪大師,

起初與光繪的結緣,只是人生的一個「無奈之舉」。

從小學就展露出優於同齡人的體育天賦,

身材壯碩的王思博,大一那年被選入了橄欖球國家隊,

後又遠赴日本,成了當地職業橄欖球聯賽的第二位中國人。

20多歲的年紀,早已手握,光輝運動生涯的劇本。

怎麼看,這都是一個被幸運女神垂青的故事。

可意外,偏偏就在此時降臨

2012年初,王思博開始時不時地感覺到疲勞,

雙臂及手指,變得有些麻木,身體的力量、速度和協調性,也都不如以前。

起初,他並沒有將這些不適放在心上,還是像往常一樣訓練、參加比賽,

直到有一天,他拿起杯子喝水,卻眼睜睜地看著,

送到嘴邊的水杯,「哐當」一下,掉落在地。

帶著一種不詳的預感,王思博趕緊來到醫院做檢查,

結果卻像一個晴天霹靂,差點將他擊倒——

「得了一種非常嚴重的脊髓型頸椎病,需要馬上手術,且以後再也不能打橄欖球了......」

字字句句,都如針扎一樣,刺進王思博的心裡。

他最終還是告別了昔日最愛的球場。

在漫長的恢復期里,家人把家裡一切和橄欖球相關的物品,全都收起來,甚至連橢圓形的雞蛋都不讓他吃,

王思博也嘗試過做不同的事情,填充大量空白的時間,卻還是找不到新的人生意義。

一次偶然的機會,王思博因為自學攝影,偶然翻閱到了,LIFE雜誌上刊登的,光繪大師畢卡索的作品,

他一下被圖上搶眼的光亮吸引,

麻木的心,好像也被某種很神奇的力量,瞬間激活。

當天晚上,他就從便利店買了小手電,來到小花園裡隨意塗鴉,

一頓折騰過後,竟也把一隻小螃蟹畫得活靈活現。

作為一名退役運動員,昔日大量的運動訓練,為王思博積累了很強的 肌肉記憶力

再加上他從小就對繪畫充滿熱情,在日本工作之餘,

也常借著去不同城市比賽、訓練,拍攝了很多自然人文風光,

一段時間的學習和操練之下,很快就掌握了光繪創作的要領和核心。

「既然這輩子不能打球了,那就到黑夜裡去畫畫吧!」

2012年開始,身心痊癒後的王思博,一頭扎進光繪創作,

從街景隨創,到挑戰吉尼斯記錄,從朋友圈裡的自娛自樂,到受邀加入世界光繪聯盟......

王思博越玩越大,越深入,也就越被這個「會發光」的愛好,深深治癒。

2013年,王思博因創作蜘蛛俠走紅光繪圈。他的十二生肖、中國古建築、粵繪神獸等光繪相繼走紅。

2016年,王思博攜作品《奧維耶多之花》參加世界光繪大賽,突破性地取得了世界特等獎的好成績。

2018年,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王思博和10位團隊成員用時7分鐘一氣呵成繪製了一幅670多平方米的《龍舞北京》光繪作品,創下「世界最大光繪圖案」的吉尼斯紀錄。

2020年,王思博創作了致敬逆行者《白衣天使》主題系列作品,發起的「一束光·繪世界」活動,被法新社在全球報道......

LPWA世界光繪聯盟奧維耶多創作團隊作品,拍攝於2016西班牙奧維耶多市。

「若世界暗淡無光,就自己照亮未來」

如今,從光繪中重生的王思博,專注於將更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創作,

當他將豐厚的文化底蘊,呈現在豐富多元的國際舞台上,

那句「拯救」了他的人生信條,也就變得愈發有力量:

做一個有趣的人,一切皆有可能。

圖源:網絡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見不散

喜歡請分享,滿意點個贊,最後點「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4d83e409d1b05be1830aa57f9b684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