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學地理的人,有啥不一樣?咱學地理的人,就是不一樣!微專題:地震

2023-10-03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咱學地理的人,有啥不一樣?咱學地理的人,就是不一樣!微專題:地震

都說學地理的人上得高山,下得深谷,飛檐走壁,無所不能,坡坡坎坎,陡陡彎彎,輕鬆腳下踩~~~能get這些技能並不是地理人生於人異,而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地理素養使得地理人眼中的世界不一般~~

普通人眼裡的太陽

地理人的太陽

普通人眼中的月亮

地理人的月亮

普通人眼中的山

地理人的山

普通人的關注點

地理人的關注點

普通人眼中的風景

地理人的風景

普通人與地理人的對話

大地的震動其實每天都在發生,大部分我們根本感受不到。

但每年造成嚴重災害的10-20次大地震,就足以撕裂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人類文明。

人類歷史上損失最嚴重的地震發生在1556年的陝西華縣,死亡人數83萬。

1976年唐山大地震成為人類20世紀死亡人數(24.2萬人)最多的地震。

地震不但本身殺傷力大,還能引發火山、海嘯、滑坡泥石流,火災等等其他災害。

地震的原理及成因

我們生活的地球分為三個圈層,即中心層是地核,中間是地幔,外層是地殼。

地殼岩層受力後快速破裂錯動引起地表振動或破壞就叫地震。

地球的圈層結構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板塊碰撞擠壓形成地震

世界上90%的地震均為構造地震,顧名思義,為地質構造(通常為斷層)發生變化造成的地震。這種地震持續時間長,釋放能量大,且一定程度上具有重複性。

構造地震大多發生在板塊邊界,下圖為1990-2009年全球5級以上地震分布圖,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地震都分布在各個板塊的交界處

1990-2009年全球5級以上地震分布圖

由於地球在無休止地自轉和公轉,其內部物質也在不停地進行分異,所以,圍繞在地球表面的地殼,或者說岩石圈也在不斷地生成、演變和運動,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殼構造運動。

除了構造地震,還有由於火山噴發引起的火山地震(如2005年長白山天池火山區的火山構造地震群),固岩層(特別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由於人類活動造成地殼局部失穩引起的誘發地震(如1962年廣東新豐江水庫6.1級地震)。

長白山天池

廣東新豐江水庫附近發生有感地震

地震的震級和描述參數

描述一場地震,通常我們會用到以下參數:

震源(focus):發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深度(depth of focus):震源距震中的距離,通常用h表示。

震中距(distant of epicentre):地面上一點到震中的直線距離稱為震中距,通常用Δ表示。

震級(magnitude):地震的強度,即地震釋放出來的彈性波能量大小,通常用M表示。

那麼,地震的震級越大造成的傷害越大嗎?

談到地震的震級,人們普遍的反應都震級越大所造成的傷害越大,宏觀上來說沒問題的。因為震級越大,此次地震所釋放的能量越大,所造成的傷害理論上確實越大。

但是我們的常識也告訴我們,對於同一個地震來說,離震源越遠(震中距Δ越大),地震所造成的傷害越小。這也非常好理解,地震波在地表下傳播時會出現能量的損耗,於是遠處受損較小。

同樣的道理,對於同一個震源來說,地震越深,同樣的震級造成的傷害一般來說越小。

於是,震級、震源深度h、震中距Δ均會影響到地震所造成的傷害,我們需要另一個值來簡單直白的給出人們直觀的感受,於是地震烈度應運而生。地震烈度是指:按一定的宏觀標準,表示地震時地面受到的影響或破壞程度的一種量度。烈度越大,地表所受到的傷害越大。

汶川8.0級地震烈度分布圖

地震釋放的能量特別巨大,汶川大地震相當於5600顆原子彈爆炸。

能量的大小一般使用芮氏規模來衡量,是美國地震學家里克特在1935年研究加利福尼亞地震時提出的。

目前世界已知的最大地震發生在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芮氏8.9級。

芮氏規模計算公式

地震的震級是對數坐標,每一級對應的地震能量相差 32 倍。比如 9 級地震的能量是 8 級地震的 32 倍,是 7 級地震的整整 1000 倍。即使是震級只大了 0.1,能量也相差了 1.41 倍,幾乎多了一半,完全不是大多數人想的那樣只差了一點點。

高震級地震的規模遠遠超乎大多數人的想像,有的大地震甚至會波及全球。1960 年智利 9.4 級大地震發生 22 個小時之後,地震引發的海嘯跨越整個太平洋到達日本,在日本還造成了接近 200 人的死亡。這也是一個典型的力的傳遞需要時間的例子,地震作用從震源智利傳遞到大洋彼岸的日本用了整整 22 個小時。

紀實攝影2011年日本大地震

世界三大地震帶和中國地震帶

世界上的大部分地震發生在板塊與板塊之間碰撞摩擦的地方,三大地震帶分別是:

環太平洋地震帶,世界75%的地震發生在此,包括日本、中國台灣、印尼、美國加州等地區。

地中海到喜馬拉雅之間的歐亞地震帶(15%),包括中國西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伊朗、土耳其、義大利等地區。

海嶺地震帶(5%)在大洋中脊的附近。

世界地震帶

雖然不是地震最多的國家,但中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

除浙江、貴州兩省外,其他各省區都發生過6級以上強震。

中國有兩條地震帶:

華北地震帶,從西安附近開始,北上山西,過河北,直到渤海。

南北地震帶,北起內蒙古西部,經寧夏、甘肅,沿著岷江上游南下,直到雲南西部。

中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5個地區,這5個地區是: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區,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雲南中西部;西部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東南沿海地區,廣東、福建等地。

正如本次「9·16」四川瀘縣6.0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於北緯29.20度,東經105.34度。本次地震周邊5公里內的村莊有大橋村、太和場、陳嘴、茂盛村、朱壩村、天台村、李子村、沙田,20公里內的鄉鎮有福集鎮、方洞鎮、嘉明鎮、牛灘鎮、青龍鎮、喻寺鎮、雙加鎮、天興鎮、得勝鎮、金龍鎮。震中離最近的福集鎮3公里,離瀘縣縣城7公里,距隆昌市16公里,距富順縣36公里,距瀘州市38公里,距成都市196公里,距重慶市124公里。

中國地震帶

地震可以預測嗎?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回憶一下地震波的相關知識。

地震波發生機製圖

地震發生時,通常會產生橫波(S波)和縱波(P波)兩種地震波。

縱波速度快,最先殺到,大地上下運動。

汶川地震200秒之後,縱波到達1530千米之外的北京。

橫波晚一步,但是會攜帶地震產生的大部分能量,大地會水平劇烈晃動。

地震學家會通過橫波和縱波發生的時間間隔判斷大地震的震中距離。

當你甩一根繩子的時候,出現的波就是橫波,

波前進的方向與質點震動的方向垂直

當你擠按一根彈簧時,出現的波就是縱波,

波前進的方向和指點震動的方向平行

相對於氣象災害成熟預警,地震預報工作非常令人沮喪,至今都是世界難題。

人類科學上天容易下地難,世界上破壞性最大的地震震源深度10-20千米,而世界上最深的鑽孔只能打到12千米。

而且,規模宏大的地下岩體運動很難在實驗室或者野外模擬,同一地區兩次地震的時間間隔近百年,結果很難驗證。

地震波幾乎是我們現在可以研究地下結構的最有效手段,通過研究地下結構,雖然不能獲得短期內的地震預測,但是可以得到大時間尺度上的大體預測。當技術越來越發達,研究地下的手段越來越多,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人類說不定真的可以對地震進行準確預測。

試題連結

1. 北京時間2020年10月30日19時51分,地處愛琴海區域的希臘佐澤卡尼索斯群島(37.89°N,26.82°E,如圖)發生6.9級地震,震源深度10km。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愛琴海地區地震多發的原因是( )

A. 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

B. 地處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C. 位於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

D. 位於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的生長邊界

(2)該區域( )

A. 常年受西風帶控制

B. 河流汛期出現在夏季

C. 遍布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D. 葡萄園廣布,品質優良

【答案】 1.B 2.D

【解析】

(1)本題考查區域地震多發的原因。

有材料可推出,世界上有兩大地震帶,分別是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而愛琴海地區剛好位於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A錯誤,B正確。愛琴海周邊地區位於三大板塊的交界處,分別是非洲板塊、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在地中海地區碰撞擠壓,是消亡邊界,D錯誤。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在紅海及約旦裂谷一帶張裂分離,是生長邊界,C錯誤。

故本題選B項。

(2)本題考查區域地理環境特徵。

由材料可知,該區域屬於地中海地區,受氣壓帶和風帶的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氣候,A錯誤。河流汛期出現在冬季,B錯誤。典型植被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C錯誤。地中海沿岸地區為地中海氣候,夏季高溫少雨,晴天多,晝夜溫差大,有利於葡萄生長和有機質的積累。因此葡萄園廣布,品質優良,D正確。

故本題選D項。

2.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巴布亞紐幾內亞位於東南亞東南方,南與澳大利亞隔海相望,該國資源豐富,但經濟落後。該國礦藏豐富,銅儲量1200萬噸,黃金儲量1756噸,銅金共生礦儲量約4億噸,此外還有富金礦。鉻、鎳、鋁礬土、海底天然氣和石油等資源。森林資源豐富,熱帶原始森林覆蓋面積達3600萬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77%,林木總蓄積量約29億立方米。

材料二 紐幾內亞島東半部隸屬巴布亞紐幾內亞,以山地為主,南部是巴布亞平原,地勢低平。2018年2月26日(當地時間),該島中部山地發生7.5級地震,地震導致多處滑坡,並阻斷公路交通。

材料三 下圖為南太平洋島國巴布亞紐幾內亞略圖

(1)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紐幾內亞島南部沿海平原沼澤廣布的原因。

(2)結合巴布亞紐幾內亞的自然資源條件推測該國主要的工業部門。

(3)分析該國地震多發的原因,並說明地震及其次生災害對該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

【答案】

(1)熱帶雨林氣候,降水豐富;該島南部平原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海水頂托作用,河流下游排水不暢。

(2)有豐富礦產資源,可以發展礦產資源開採和加工業,如有色金屬冶煉、石油加工業等;有豐富的漁業資源,可以發展海洋捕撈業、海產品加工業;森林資源豐富,可以發展木材加工業等相關產業。

(3)該國位於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交界,屬於板塊消亡邊界,地殼活動頻繁。因此地震多發。影響:地震和海嘯會影響該國海底天然氣和石油資源的開採;海嘯不利於海運輸送礦產資源,對出口業產生較大影響;滑坡和泥石流破壞城市,對國內交通和基礎設施建設產生危害,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區域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

(1)沼澤廣布的原因主要從來水和去水兩個方面分析,紐幾內亞島屬於熱帶雨林氣候,降水豐富,河湖眾多,來水量大;南部沿海屬平原地形,地勢低平,排水不暢;同時位於沿海地區,易受海水頂托作用影響,河流下游排水不暢,去水少,沼澤廣布。

(2)題目材料中介紹該地島上礦產資源豐富,可發展礦產採掘、加工工業;森林資源豐富可發展木材加工工業;同時當地屬於島嶼,海洋資源豐富,可發展漁業、海洋礦產加工業(如油氣加工),注意題目中要求結合當地自然資源推測主要工業部門,因此回答問題是應先說明有什麼資源,在列出相應工業部門。(每一點必須說明因果關係才得分,只答工業部門酌情得分)

(3)該地位於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附近的漁業生產、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港口等生產和設施均會受到影響,同時地震誘發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破壞島上的基礎設施,危及生命並造成經濟損失。

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註: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自各地理公眾號等,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歡迎大家標註來源轉載、文末點擊分享、收藏、點贊、在看就是我們更新的動力!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更多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42898c735281f113cc9c9d5ccd70b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