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唐:身價上億,熱愛婦女

2023-08-07     普象工業設計小站

原標題:馮唐:身價上億,熱愛婦女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最人物(ID:iiirenwu)

當醫生、商人、作家這三個身份出現在同一個身上,人們不免好奇,在馮唐的身上,終究發生過何種戲劇性的故事。

2007年,36歲的馮唐在後海閒逛,沿著一條胡同走到恭王府以北,發現一套老舊北京四合院,完全是他的理想居所。

他理想中的房子,要有個大點兒的院子,有樹,最好是果樹或者花樹,或開花也結果。要有景色,附近要有公園和大學,還有朋友。

馮唐不顧親友阻攔,掏空家底,花5000萬買下這個老四合院,引來群嘲,因為彼時北京四四合院的房價達到最高點,身邊人等著看他笑話。

馮唐笑了笑,不予理睬。

十年之後,這個老四合院價值超過一億,馮唐成為這可遇不可求的寓所主人。

「後海有樹的院子,夏代有工的玉,此時此刻的雲,二十來歲的你。」

好友羅永浩在北京有段時間,就住在馮唐這個四合院裡,兩人坐在院子裡喝酒聊天,甭提多愜意了。

後來,馮唐成為老羅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

初次相識,柴靜對馮唐印象不太好,覺得這個人太有優越感,上來就顯擺自己托福考滿分,寫東西根本不用想,羅永浩帶著幾分羨慕之意說:「臭牛*唄。」

大眾眼中的馮唐,深諳世故又自戀,總招致外人不快。其實細究後,不難得知他的狡黠中,還有幾分天真,他舉目四望,再無神壇。

馮唐不希望有一天自己心安理得,他情願這人生永不沉默,帶給他什麼苦難都成,只要翻騰不休。

馮唐的母親,是個狠角色。

這80多歲的老太太是蒙古族,純正的草原後裔,為人豪爽,性格極為潑辣,在北京朝陽區垂楊柳赫赫有名。

老人家一把年紀還喜歡穿紅色皮衣,戲稱自己一生的悲劇始於因為好色嫁給了馮唐的父親。

馮唐的母親

馮唐的父母曾是北京工廠的高級技術工人,因工作結識、相愛、結婚。

夫妻二人性格差異極大,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類。

馮唐的母親是一個想不停發光的人,總要做世界中心;他的父親拒絕發光,是一個一直生活在安靜角落的人,從來沒有多過一萬元的存款。

在馮唐的記憶中,父親的身影如果不在書房,便是出現在廚房,給家人做飯。他認為任何廚神做的飯都沒自己好吃,也認為外麵館子的菜太貴,沒必要浪費錢出去吃。

馮唐與父母

相反,馮唐的母親在家裡從不做飯、不做家務,只吃飯,享樂。

母親精力極其旺盛,只要是她待過的地方,「方圓十里,寸草不生」。馮唐的哥哥如果和母親在一個屋子呆半天,回到自己家後,需要吃止痛片緩解頭痛。

馮唐小時候在家裡正寫著作業,母親外出辦事回來,直呼太熱,打開冰箱,咬開瓶蓋,吹了一整瓶冰鎮燕京啤酒。

他的同學目睹了全過程,目瞪口呆,後來對馮唐母親進行了評論:「你老媽如果振臂一呼,垂楊柳就獨立了。」

馮唐的母親,能量很足,他用「剽悍、大器、茂盛」三個詞形容母親,足以見得威力之猛。

馮唐的母親

母親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馮唐的人生。

在馮唐很小的時候,母親就花了一個月工資給兒子買了一本《辭海》,希望他成為讀書人。

馮唐不負所望,腦袋瓜好用,每次考試都是全班第一,從沒拿過第二。

每次開家長會,馮唐的母親臉上總是掛著得意的笑容,為有如此優秀的兒子感到驕傲。

讀中學時,語文課本上有這樣一道題,魯迅先生寫道「我的院子裡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問題則是「這句話反映了魯迅先生的什麼心情?」

同齡人羅永浩當年念到這就到此為止了,從吉林延邊第二中學退學,「我他媽怎麼知道魯迅先生到底是怎麼想的,可是他們知道,還有個標準答案」。

年輕時的羅永浩

馮唐聰明勁兒十足,他找到一家賣教學參考書的地下黑書店,將標準答案照抄在卷子上,「這句話代表了魯迅先生在敵占區白色恐怖下不安的心情」。

老師拿著他的卷子對全班同學說:「看,只有馮唐一個同學答對了。」

馮唐看書的喜好,來源於他的父親。

夏天家裡沒有風扇,他一邊流汗一邊看父親買來的《資治通鑑》,後來他感慨能講《資治通鑑》與曾國藩得虧自己的父親與流過的汗。

他還讀《莊子》《存在與時間》,讀勞倫斯與二十四史。

青春期的馮唐,看正經的書,也看不正經的書,比如《金瓶梅》。

他喜歡看女孩子笑,喜歡在女生面前走來走去,喜歡抽煙裝酷,手裡拿著本《存在與時間》。

青春期荷爾蒙躁動,馮唐沒抱過女生,但已經開始看日本與歐美的成人電影,生理上的腫脹消除了,但無法消除內心的腫脹。

為了消除心裡的腫脹,馮唐開始動筆寫小說。

一本接一本稿紙地寫,右手中指寫得彎曲,直到18歲那年,馮唐寫完了人生第一個長篇小說《歡喜》,長達十幾萬字。

困擾著他的腫脹逐漸消失,他心裡舒服了。

那是1989年,馮唐將自己的這部處女作投給《少年文藝》,開頭兩句「我沒有下體,也能把你燃燒」讓老編輯們瞠目結舌,他十幾歲的年紀,已經邪得猙獰。

馮唐沒能等來回信,雜誌社倒閉了。

年輕時的馮唐

「我好色,當婦科醫生,就是為了光明正大看女人」。

1990年,馮唐順利考入協和醫科大學,讀婦科腫瘤專業,他熱愛婦女。

他所在的學院,當時只招收兩名學生,馮唐便是其中一位。

天賦與努力並駕齊驅,在協和醫科大學,馮唐完成了本碩博連讀,也經歷了最為珍貴的青春歲月。

為了挽留女朋友,展示自身才華,他開始寫小說《十八歲給我一個姑娘》。最後書寫完了,女友跟別人跑了。

學醫八年,是馮唐練習素描人類的八年,也是他走近生死的八年。

這段在協和醫科大學的日子,成為馮唐日後文學作品中最為重要的素材來源。

在協和醫院讀書時期的馮唐

1998年,27歲的馮唐從北京協和醫院獲醫學博士學位,如願以償成為一名婦科醫生,他開始「以毒攻毒」醫治自己好色的毛病。

可惜,現實殘酷。

馮唐當了三年的婦科腫瘤醫生,眼睜睜看著病人們渴望求生到絕望的眼神,在手術與復發中痛苦掙扎,對死亡的毫無把握,最終去世。

面對絕症患者,馮唐束手無策,他被巨大的無力感籠罩。

他始終忘不了卵巢癌晚期的病人,如何像一堆沒柴的柴火般慢慢熄滅,如何在柴火熄滅幾個星期之後,身影還在病房慢慢遊蕩,還站到秤上,稱自己的體重。

見多生死的他,開始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最終他不顧家人反對,毅然決定棄醫從商,也悟出一些真相。

「當你實在放不下的時候,去趟重症監護室或者墓地,你會很容易明白,你已經得到太多了,再要更多就是貪婪了。時間太短,有趣的事情太多,從尊重生命的角度來說,不必太執著。」

放棄令人羨慕的高收入、體面工作,一切從零開始,是需要巨大勇氣的。

千禧年,馮唐鉚足了勁學習備考,考取美國艾默里大學商學院MBA,後進入麥肯錫,一路升任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

在麥肯錫工作的那幾年,馮唐與各路人群打交道,他在真實的商界闖蕩、廝殺,干那些庸俗商人常乾的事情。

在名利場,馮唐講話滴水不漏,也極少袒露內心。

在麥肯錫工作的十年,他在無數個項目里,將管理的底層思維摸了個透。馮唐從不怕被人騙,只想著別騙人,他學會了察言觀色,慢慢成了人精。

很多人覺得馮唐的人生過於順利,想做什麼都能成功,其實那是他幾十年如一日的經驗累積,換回的珍貴獎賞,他也有痛苦的時刻。

他棄醫從商,完全從零開始,頗有壓力,連基本的會計計算都要花很長時間,備受打擊後陷入苦惱。

曾有一次,他連續68個小時沒有睡覺,身體處於透支狀態,是常人難以忍受的辛勞。

2011年,在他最為風光之時,40歲的馮唐帶著在西方學到的管理乾貨與經驗,回國接手了華潤醫療集團,成為CEO。

在不惑之年,他重讀《曾國藩》。曾國藩的成事經驗一路提點著他,馮唐讀懂了人性。

在曾經長達十五年的時間裡,馮唐過的並不輕鬆,每周要工作80——100個小時,繁重的腦力勞動讓大腦產生疲倦與酸痛感。

他在飛機上吃的飯比在地面上多,不在乎糟蹋自己的身體,讓頸椎、胸椎、腰椎長出大小不一的結節,生活與工作完全失衡。

近幾年,他慢下來了,開始用更多的時間居家讀書,喝茶,賞古玩,陪母親。

馮唐將自己的變化,歸結為年齡漸長,沒那麼大的野心了。

馮唐與母親

在美國學MBA時,馮唐的生活是枯燥的。

他對外國姑娘沒有邪念,周圍的中國姑娘都是女戰士,手提公文包,穿西裝套裝,拚命要擠進華爾街的投資銀行。

馮唐不想社交,不愛看電視,黑夜一天比一天漫長。為了消磨時光,他開始繼續寫作。

打開電腦,他寫自己的第二個長篇小說,追憶自己在協和醫學院八年沒能想明白的身體生長,還有那沒能泡透徹的擰巴女生。

這便是後來的長篇小說《萬物生長》。

字裡行間,都是他那躁動的荷爾蒙,橫衝直撞不知所終。

年輕時的馮唐

寫作,是馮唐的愛好之一。

「醫生和作家是一樣的,只不過一個治療身體,一個治癒內心。」

和大多數當代作家不同的是,馮唐寫作與掙錢不纏在一起,於是他痛快地寫,從不迎合讀者,從不擰巴。

文風之油滑,總招人不快。

柴靜曾這樣評價他的文字:「腥,鮮,囂張得厲害,怪力亂神,一股怨氣淋漓。」

這些年,馮唐出版了多部小說、詩歌、隨筆集。

其中被稱為「北京三部曲」的《十八歲給我一個姑娘》《萬物生長》《北京,北京》,讓馮唐被大眾熟知。

在這三部不同的小說中,男主人公擁有同一個名字——秋水,是醫學院的高材生。

馮唐用這三本書,徹底消解了淤堵在自己內心多年來的腫脹。

在外人看來,他身上眾多頭銜都鑲著金邊,不過他的社交平台卻只有一個身份:詩人。

他寫的詩《馮·唐詩百首》,近乎變態地追求押韻,精簡程度以至於一頁白紙上大量留白,不免被質疑其矯揉造作,浪費紙張。

他稱自己寫作是老天爺賞飯吃,和自卑以及自尊無關。

馮唐的小說,情慾是不可少的元素。

因早些年在婦科做醫生的經歷,讓他在情色描寫上,往往帶有一種凜冽的醫學氣味。有濃烈的荷爾蒙氣息,卻不色情,也沒有對女性的褻瀆。

他筆下的姑娘,是神聖的,不可靠近的,渾身散發著光芒。

馮唐在很早的時候,就將尊重女性作為自己的道德準則之一。這位男作家在這個女性主義愈發重要的世界中,想長久體面地活著。

馮唐的作品深受導演們喜愛,其中有幾部小說相繼被拍成了影視作品,比如《萬物生長》《春風十里,不如你》……

同名電影《萬物生長》由導演李玉執導,韓庚、范冰冰、齊溪主演。

口碑票房都不錯,很多觀眾是沖范冰冰那句台詞去的,「我要用盡我的萬種風情,讓他在將來不和我在一起的時候,內心都無法安寧」。

電影《萬物生長》劇照截圖

導演李玉一改往常的女性風格,拍了以男性為敘事主體的故事。

這位男性叫秋水,經歷了三段不同的感情,從初戀小滿,到同為醫學院學生的女友白露,再到熟女柳青。

電影《萬物生長》

白露(齊溪 飾)秋水(韓庚 飾)柳青(范冰冰 飾)劇照

馮唐曾說:「我的小說不太容易被改編成影視作品,《萬物生長》之所以成為例外,是對李玉的信任與欣賞。」

李玉邀請馮唐客串影片中一場車震戲,可惜當時他在國外,路途遙遠沒能趕回來。

這部電影讓馮唐名氣大漲,他想通過影視作品吸引更多人來看他的書。

由左到右:韓庚、李玉、范冰冰、馮唐

於是兩年後,改編自其小說《北京,北京》的情感劇《春風十里,不如你》開播,男主角依然叫秋水,由張一山主演,與他搭檔的是肖紅的扮演者周冬雨。

故事背景是馮唐熟悉的90年代,講述了文學青年秋水在醫學院本碩博連讀八年,與兩個女孩糾纏多年的故事,有青春的衝動,也有不可避免的遺憾。

張一山將秋水的多情、浪蕩、猶豫不決,詮釋得非常立體,馮唐甚是滿意。

這部劇一經播出,熱度持續不下,「春風十里不如你」這句話被人們反覆提及。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秋水就是馮唐。

馮唐作品中的三位秋水扮演者

由左到右:郭麒麟、韓庚、馮唐、張一山

這些年,馮唐被群嘲最多的便是自戀,他最得意的是那句廣為流傳的「春風十里,不如你」,還有自己的絕世容顏。

不論發什麼,都得配上自己那張大臉。

馮唐微博

他還口出狂言,公然批評王朔與姜文那兩部偉大作品《動物兇猛》與《陽光燦爛的日子》。

「我第一次看《陽光燦爛的日子》,驚為天人。但是二十年後我又看了一遍,相當失望。我覺得姜文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表現出來的缺憾,也是王朔在《動物兇猛》中表現出來的缺憾,這兩個人都缺乏自省,且沾沾自喜。」

早些年,在《南方周末》上,有人寫了篇《我看王朔》,王朔被罵得體無完膚,句句扎其要害,那些看他不爽的人表示罵得大快人心。

結果,作者是王朔自個兒。

這已經不算自省,稱得上是自己扒自己的皮給外界看。

王朔

這還沒完,馮唐還公然評價王小波「文字缺少分量,流於趣味」,小波的門下走狗恨透了馮唐,唾沫星子很快將他湮沒。

王小波的妻子李銀河大度,沒去找馮唐掐架,反而請他給自己的新書作序。

結果馮唐將自己從少年到成年誇了一通,洋洋洒洒兩千多字,與李銀河有關的只有結尾一段寥寥百字,最後送上四字:

順頌筆健。

這篇序言,讓馮唐被詬病過於喧賓奪主,不過李銀河堅定地稱這序寫得相當好。

李銀河與馮唐

2015年,馮唐翻譯泰戈爾的《飛鳥集》,文字之直白不雅,將他推到風口浪尖,引來口水圍攻。

他將「The world puts off its mask of vastness to its lover」翻譯為「大千世界,在情人面前解開褲襠,綿長如舌吻,纖細如詩行」。

徐翰林翻譯的版本則是:「世界對著它的愛人,扯下它那龐大的面具。它變小了,小得宛若一首歌,小得宛若一個永恆的吻。」

馮唐翻譯的《飛鳥集》,被業內人士稱為詩歌翻譯史上的一次恐怖襲擊事件,逾越了翻譯的底線。

浙江文藝出版社以該書「出版後引起了國內文學界和譯界的極大爭議」為由,緊急召回《飛鳥集》。

對於引來的巨大爭議,馮唐本人說:「泰戈爾的原著和我的漢語翻譯都擺在那裡,毀譽由人,唾面自乾。活好不害怕,冷對千夫指。」

也許是他太想在這場口水戰中獲勝,馮唐還曬出自己的托福滿分成績單:我們比比英文和中文,如果你勝,我洗耳恭聽。

沒成想,這番回應愈發惹來公眾的不滿,有人在他的託付成績單下面評論道:

「托福成績和詩歌翻譯的關係,比郭敬明和文學的關係還遠。」

這次翻譯泰戈爾《飛鳥集》風波,近乎是馮唐在網絡上所經歷過,最為血雨腥風的事件。

最終,一切以他在社交平台刪掉托福滿分成績單落下帷幕。

很多人罵馮唐不正經不要臉,他說:「不要臉,不害怕,不著急。」

作家這個身份,讓馮唐承蒙不少譏諷,他成為「玷污文學」的代表人物,但不可否認是,愛他的人又愛到要死,大多數是女性讀者。

幾年前,馮唐的新書《無所畏》中開頭一篇《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再次掀起風浪,「中年油膩」被他帶火,罵他的無外乎全是男性。

很多中年男人對號入座,在其中看見了自己的猥瑣與醜態,他們惱羞成怒,罵馮唐是個「叛徒」。

2014年,馮唐在家泡茶,一低頭戴在身上多年的一塊玉,無故破碎,緊接著他又發燒多日。

他相信中國的古老道理,君子無故,玉不去身,而玉碎不是好的徵兆。

幾天後,他找到華潤董事長宋林執意要離開。

馮唐在自家後海四合院

這年,43歲的馮唐離任華潤醫療集團CEO的職位。不久後,董事長宋林因貪污受賄獲刑。

其實,馮唐早就想離開魚龍混雜的華潤,他很早就勸阻過一些事情,可惜沒用。

後來,他在自己的書中寫道:

「月滿則會出現盈虧,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都是一樣的,知足者才能常樂,越是貪心,越是得不償失,所以我才能夠明哲保身。」

這種心性,馮唐也許是從父親身上學到的。

日子不論平淡激烈,家庭變故,妻子咆哮,往馮唐父親的世界扔多少石頭、炸彈、瓦片。

日子在他那裡就是水,慢慢的、一天天地過。

馮唐的父母

別看馮唐在書里騷氣、囂張,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很內向,與女生講話離得很遠,甚至會結巴,飯桌上很安靜。晚餐結束後,會細心詢問每位朋友是否安全到家。

柴靜作為馮唐的紅顏知己,對其了解得相當透徹。

「他本質上不是一個把女性當成獵物的人,甚至有點崇拜之情,不可輕慢或褻瀆。就他這樣的,談個戀愛分個手都糾結個七年八年,稍下點雨就要寫幾句詩內心才平靜,一輩子跟自己左纏右斗,也就是個場面花哨。」

看似是嘲諷,細究句句是肯定,也正是這篇明貶暗褒的《雜種馮唐》,讓柴靜與馮唐一度傳出緋聞。

後來,兩人都對此事進行了闢謠。

如今,52歲的馮唐已經躋身身家上億的大佬行列,登上中國作家富豪榜,達到很多人一生難以到達的高度。

棄醫從商,跨界傳奇,馮唐總能在重要的人生節點,做出最正確的選擇,也在好友羅永浩遭遇人生危機時,成為軍師。

羅永浩與馮唐

羅永浩做手機欠了6個億,是馮唐給他指了一條明路,讓他在直播的同時,搭建兩家公司,藉助資本市場的力量,打破常規思維賺錢。

果不其然,羅永浩的債務即將還完。

之後,馮唐被稱為「羅永浩背後的男人」。

兩人相識於微時,當年羅永浩從老家延邊剛到北京混滾滾紅塵,身無分文,一直住在馮唐家裡。

年輕時的羅永浩

在馮唐的建議下,羅永浩投資辦學,馮唐到處給好兄弟找錢來投資,盡心盡力。

「不管老羅做什麼事情,我都會用我的方式與力量盡力幫助他。」

已關注

關注

重播分享

關閉

觀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載

    正在加載

    退出全屏

    切換到豎屏全屏退出全屏

    普象工業設計小站已關注

    分享點贊在看

    已同步到看一看 寫下你的評論

    分享視頻

    ,時長01:41

    0/0

    00:00/01:41

    切換到橫屏模式

    繼續播放

    進度條,百分之0

    播放

    00:00

    /

    01:41

    01:41

    全屏

    倍速播放中

    0.5倍 0.75倍 1.0倍 1.5倍 2.0倍

    超清 流暢

    繼續觀看

    馮唐:身價上億,熱愛婦女

    觀看更多

    轉載

    ,

    馮唐:身價上億,熱愛婦女

    普象工業設計小站已關注

    分享點贊在看

    已同步到看一看 寫下你的評論

    視頻詳情

    馮唐談羅永浩

    在羅永浩人生的很多失意時刻,馮唐都陪在他身邊,給予物質與精神上的支持,幫他渡過大起大落,進入到新的人生階段。

    羅永浩和馮唐相似的一點是,在人們面前講話常常緊張。

    他們的必殺技是往那一站,嫣然一笑,不說話。

    馮唐與羅永浩

    年輕時有多自戀張狂,年老時就有多戲謔通透。

    「歸根結底,沒有什麼是不朽的,我們終將化為粉塵。但我們活著的時候,一定要痛快淋漓地活,痛快去愛,痛快去恨,痛快去悲傷,痛快去感動。」

    人到了一定年紀,便開始收斂鋒芒,馮唐也不例外。

    他用越來越多的時間,陪伴母親。

    馮唐與母親

    馮唐的母親,幾十年如一日,生命力極其旺盛,染了紅頭髮,吃的比兒子還多,講起話來語速超快,依舊喜歡穿顏色艷麗的衣服。

    有天,馮唐問母親:「餘生何求?」

    母親反問:「信不信我一不留神喝死你個小王八羔子?信不信我死你後面?」

    馮唐與母親

    曾有朋友不解,覺得馮唐功成名就,身價百億,何不專心寫作,完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他給朋友講了個故事:

    「有一個人天天背水上山,後來山上有了井,他還一直背,有人就說,你幹嘛還背這個簍,他說後背冷。」

    這是多年前,馮唐看到的一個故事,對他影響深遠。

    不背簍子,他後背也會冷。

    不放是初心,放下是修行,本一不二。

    他還在修行的路上。

    從婦科醫生到商業奇才,再到作家,52歲的馮唐在多重身份中自如轉變,「我想是因為我比較好奇,人生苦短,不再貪戀原地」。

    回顧馮唐的的前半生,會發現不論在哪個領域,他都能做到遊刃有餘。

    他聰明得很,總是利用一切機會儘快找到出路,決不讓自己處於尷尬境地。

    馮唐這麼多年,潛心研讀曾國藩與儒家思想。對於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生,他覺得自己不過是掌握了底層邏輯。

    「從醫,看的是生死;做管理,經歷的是人性;寫作的永恆主題,最終的主題,就是生死和人性。」

    2016年冬天,馮唐的父親去世。

    他流下此生最多的淚水,這意味著此生往後,他失去了身邊最接近佛的人。

    馮唐的父親,是印尼華僑,他身上有著中國老一輩知識分子的儒雅與謙遜。

    老人家用近乎大半生的時間在沉默,在自省。

    在馮唐內心,自己的父親是最接近佛的人。

    「我見過的最接近佛的人圓寂了,留我一個人獨自修行。」

    馮唐的父親

    父親一輩子不愛說話,喜靜。每次馮唐回到家,他就給兒子倒一杯熱茶,一言不發就去廚房炒菜。

    在馮唐的內心,他感知到父與子之間沒有那麼多溫情,沒有那麼多話可說,一杯茶解決口渴,一頓飯解決飢餓。

    不愛講話的父親,在晚年總重複一句話:

    「天亮了,又賺了。」

    離世後,他那件小小的羽絨服掛在屋子門口的掛鉤上,馮唐總覺得父親沒走。

    前幾天父親還能吃上半盤鹵肘子,喝上一碗粥,給家人炒蘑菇,沒成想就這樣安詳,像睡著了一樣走了。

    馮唐與父親

    老人家死前沒有經歷任何痛苦,這是他一生修行的見證。

    小時候,父親騎自行車帶兒子去天壇,去龍潭湖,去護城河邊看魚蟲鼠蟻,還耐心地跟馮唐講不同魚的種類與生存環境。

    夏天傍晚大雨落下前,父親帶著他穿過各種小道回家,空氣里有泥土的味道,像是那種土腥味重的鯉魚,還有蟬聲。

    那些味道與聲音,在馮唐的內心揮散不去,成為他身體的一部分。

    馮唐與父親

    父親在世時,最大的愛好是養魚。

    老人家已經離開7年了,馮唐覺得老爸一定已經認識另個世界所有的魚。

    後來無數個普通傍晚,知天命的馮唐體會到了父親內心終日的平和。他不知道自己離沉默的日子還有多遠,只是很想念那張熟悉的臉。

    想念父親的沉默。

    部分參考資料來源:

    1、柴靜:《雜種馮唐》

    2、馮唐:《我心目中理想的房子》

    3、馮唐:《沒有父親的父親節》《我爸認識所有的魚》

    4、馮唐:《無所畏》,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9

    圖片來源:馮唐微博、豆瓣、網絡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見不散

    喜歡請分享,滿意點個贊,最後點「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3f8a317e2aaa523863b193cab71ba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