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采老」了,光靠喝就輕鬆判斷出來?制茶師傅都不敢這麼草率

2023-11-10     小陳茶事

原標題:岩茶「采老」了,光靠喝就輕鬆判斷出來?制茶師傅都不敢這麼草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有位茶友很委屈。

伊說,去旅行,專程從武夷山挑選了一款肉桂送朋友,他卻不喜歡,還點評說,茶葉采老了。

咦,這位朋友還有點料啊,都懂得看青葉的采老采嫩。

但很狐疑,他是從哪裡看出采老了的?

茶友說著都快要跳腳了,「他就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我才生氣的。」

他平時就喜歡針對我們喝的茶發表各種評論,圈子裡的人雖對他說的不明所以,但是都覺得他厲害。

他一說采老了,大家都這麼覺得,我辛苦帶回來的茶都沒喝兩水,就被他們倒了換茶。」

理解。

若是我遇上這樣一個憑感覺、憑個人喜好判斷茶葉的人,也會生氣。

那後來呢?

茶友說,我氣死了,去質問做這泡茶的人。結果人家也生氣了。

做茶的師傅把採摘時間記錄翻出來給我看,正常的成熟時間,標準採摘。茶的主人好似也挺冤枉,他讓我去多問些茶農,那天采的茶老不老!

茶友說,制茶師擲地有聲,但我感覺他不會再賣茶給我了。

其實,茶圈生態總是百樣米養百樣人。

總有一些人喜歡帶動喝茶節奏,用言語做出心裡暗示和引導,在茶還未過三巡之時,便急於發表看法,甚至倉促地提議要換茶。

如此境況,我們還是保持一份淡然且自信的喝茶態度吧,只是可惜了,也許就這樣生生錯過了一泡好茶。

《2》

那麼,岩茶是不是采老了,怎麼看呢?

是否能在喝茶的過程中做出判斷?有何判斷依據?

首先我們得先從源頭上了解一下青葉採摘。

岩茶的採摘,是講究青葉成熟度的,如同東家之子,達不到則太嫩,過熟了則偏老。

那麼,要如何判斷岩茶青葉的成熟度呢?

用眼睛看。

看新長出來的一芽兩葉是否達到「中開面」的標準——第一葉長至第二葉的二分之一大小——這完全是武夷山祖輩們積累總結下來的經驗和智慧。

能在成熟度恰好之時把青葉採摘下來製作,那便意味著出精品好茶已有了過半數的成功率。

而采嫩或是采老的青葉,不僅在製作上會增加難度,最後成品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3》

那麼,青葉采老後做出來的茶會如何呢?

從物種生物角度來看,葉子越老,內部的營養成分越低,內質越低。

用手捏起來缺少柔軟度,想想那些在樹上老到乾枯飄落下來的葉子便是一樣的道理。

而茶葉採摘定不會等到青葉如此老了才去採摘——做出來的全是黃片。

岩茶采老,只是相對標準採摘而言。

因為判斷失誤或是人手不足採摘時間安排不過來,會導致茶青略微老了一些。

采老了茶青,會扔掉嗎?

當然不。

茶農在製作上將會進行調整,從工藝上做出彌補。

比如增加搖青,因為葉片老,臘質蹭厚,韌性高,必須重搖才能破損茶葉外壁,促進茶葉內部茶汁的分泌,香氣滋味才能出得來;同時減少吹風,防止其快速失水,保住茶葉內部水分,葉片一干,茶葉內質就薄了。

如果是經驗老到的做茶師傅,他們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最終這略微采老的青葉做出來的成品茶,並不會有太明顯的缺陷——反而是苦澀感低,甜度更高。

《4》

真相是,純粹靠喝其實並不好判斷岩茶採摘偏老的情況。

有兩種情況可能會有所指向,但並非絕對。

一種是茶湯偏薄,不耐泡。

因為葉子老,失了養分,活性度低,做出來的茶有可能不耐泡。

不過有些茶,因為生長環境、天氣緣故,都有可能出現內質薄的現象,比如外山茶,就比正岩茶顯得滋味薄,在沖泡過程中香氣滋味滑落得快,也不耐泡。

另一種是葉底粗大。

老葉子確實要比嫩葉來得粗大,畢竟多長了幾天,有可能達到了大開面。

但是也絕非葉底粗大便是采老了。

也有品種的緣故。

水仙、佛手的葉片就比別的品種要大得多。還有那些吃了不少肥料的岩茶葉底,粗大且僵硬,也可能被人誤會成采老的茶。

從茶友跟我吐槽所描繪的喝茶場景來看,那位所謂他們圈中的「大神」在茶葉沖泡兩水便倒了換茶,便不太符合判斷「茶葉采老」的條件。

一來還不知茶是否耐泡,二來葉底還沒展開。

就算一入口就覺得滋味薄、肉眼可見的葉底粗大,也還要客觀嚴謹地排除掉那些干擾項才行,抽絲剝繭之後才能做出正確判斷。

無知妄言,只會貽笑大方。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3eb87a8e3efc525050eb3409c6f8b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