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世界經濟的下一個王炸?!

2023-10-20     華商韜略官方帳號

原標題:印尼,世界經濟的下一個王炸?!

稱雄東南亞的製造之王。

文 | 華商韜略 熊劍輝

2023年10月16日,印尼總統佐科飛抵北京,出席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這是他三個月內二次訪華了。

而他身後的印尼,正在努力以製造業為核心,重新起飛!

【稱王】

最近這些年,提到中國製造業的潛在對手,大家談得最多的是東南亞、印度,東南亞里談得最多的則是越南。

但論製造業基礎與前景,印尼才是東南亞的最強存在。

2022年,印尼以1.3萬億美元的GDP,在東協十國中穩居第一,是越南(4088億美元)的3倍多。

論增速,2022年印尼GDP同比勁增5.31%,不但創出2013年以來新高,且連續7個季度保持5%以上增長。

論製造,2022年印尼以4169億美元,高居全球製造業增加值排名第9,不但制霸東南亞,連英法等傳統製造大國都被甩在身後。

資源是製造業的母親,印尼的資源稟賦,更超越很多人的認知。

論人口,印尼總人口高達2.7億,僅次於印度、中國、美國,排名世界第四、東南亞第一。

論年齡,其人口年齡中位數只有30歲,比中國年輕10歲,人口紅利堪稱印尼製造崛起的大契機。

論國土,印尼由17508個島嶼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其191.4萬平方公里的國土、316.6萬平方公里的海疆,縱橫跨越赤道和三大時區,常年被季風照拂,一年僅旱雨兩季,可種三季稻米,從無饑饉之憂,印尼的棕櫚油(世界第一)、橡膠(世界第二)、咖啡、茶葉、煙草等經濟作物產量,都穩居世界前列。

「萬島之國」的豐饒礦藏,更是令人垂涎。

論煤炭,印尼的儲量全球第10(226億噸),動力煤出口常年世界第一。

論石油,印尼的儲量13億噸,稱雄東南亞,曾是歐佩克唯一的亞洲成員國。

論金屬,印尼的銅礦5100萬噸,全球占比6.1%;鋁土礦12億噸,占比4%;錫礦80萬噸,占比17%;金礦2500噸,占比4.6%;鎳礦7200萬噸,占比52%,世界第一……

因為「家裡有礦」,加上鎳是動力電池的關鍵成分,最近這些年的印尼更斷然「禁止鎳礦出口」,強推「鎳礦歐佩克」,企圖成為全球動力電池的「世界中心」,也為其製造業增添了強勁動力。

如今,五菱、奇瑞、比亞迪,乃至現代、豐田、三菱等汽車廠商,都已奔赴印尼、投資建廠。包括最近被炒作得厲害的「越南特斯拉」VinFast也宣布,將在印尼建立一家工廠。

去年產了147萬輛汽車的印尼,今年可能就會超越泰國,問鼎「東南亞底特律」的王座。

汽車之外,印尼還擁有獨立的航空工業體系,製造的支線運輸機,一度打入美國市場。

印尼的產業經濟政策,也在不斷加持著製造業。

2019年,印尼公布《工業 4.0 路線圖》,將汽車、電子、化工、製藥等確立為優先發展產業,以全面提升工業能力。

2023年,印尼的《2025-2045年國家長期發展規劃》進一步提出目標:2035年成為工業強國、2045年(即獨立100周年)成為已開發國家的大戰略。

印尼現任總統佐科2019年連任就職時,也明確提出目標:要在印尼獨立100周年(2045年)時成為世界前五大經濟體。

印尼國有企業部部長托希爾甚至大膽放言:

如果持續高速增長,「2045年印尼將成世界上最大經濟體」。

有媒體因此調侃:印度不敢的事,印尼敢了!

【起步】

2017年,伴隨印尼與西班牙聯合研製的渦槳輕型運輸機N-219試飛成功,半路折戟的印尼航空工業,開始重燃飛天夢想。

N-219

為了這一天,印尼奮鬥了近70年。

印尼的工業化,要從1949年戰勝荷蘭殖民者、贏得獨立講起。

當年,這個百廢待興的農業國,只能種植橡膠、咖啡、煙草、棕櫚,沒有工業基礎。

但它有石油。

於是,「印尼國父」蘇加諾一上台,便將荷蘭殼牌的石油資產收歸國有。接著產石油、換外匯,再買新設備、賺更多外匯……

工業的齒輪就此運轉。高峰時期,「印尼國家石油」一家就貢獻了印尼1/3的出口、1/5的中央財政,為工業化攢出了「第一桶金」。

1967年,印尼進入蘇哈托時代,開始引進外資、技術,發展輕工業。

以長年問鼎印尼首富的黃惠忠(Robert Budi Hartono)、黃惠祥(Michael Hartono)兄弟為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們引入自動化捲菸機,從煙草業做起,打造出世界級煙草帝國。

1975年,黃氏兄弟又引進國外技術,建立電視機廠,轉入電子製造領域,奠定了針記集團的財富根基。

但在蘇哈托家族面前,印尼首富相形見絀。

當年,幾乎所有大企業,都少不了蘇哈托家族的身影。像石油、電子、通訊、食品、建築、礦產、航運等牽動國計民生的行業,蘇哈托的子女至少要占股20%,被稱為「20%家族」。

如蘇哈托長子哈佐朱丹多,是印尼最大汽車製造企業阿斯特拉的大股東;次子班邦,控制了印尼的建築業、酒店業、電信業;三子胡多莫,除了擁有一家航空、汽車企業,還壟斷了印尼的石化業和丁香供應……

上世紀90年代曾登頂華人首富,比李嘉誠、王永慶等更有實力的華商大家林紹良,也是因為與蘇哈托家族關係密切,成了印尼的「丁香大王」、「麥粉大王」、「水泥大王」、「金融大王」和「商業大王」。

這種政商關係當然是不可持續的,但它也能「集中力量辦大事」,推動印尼工業化加速向前。

以印尼引以為傲的航空工業為例。

印尼「萬島之國」的地理環境,最合適發展支線飛機。1974年,蘇哈托慧眼識英才,看中了德國工學博士哈比比(後任印尼第三任總統),委以印尼航空航天公司(IPTN)董事長、研究與技術部部長等重任。

哈比比

這位印尼的「天賜猛男」,曾參與梅塞施密特A-300B空中客車的研發,是航空工業的絕對權威。當時印尼的工業基礎太薄弱了,沒鋼鐵、沒化工、沒電子,搞什麼飛機?但他還是搞成了,其中一個核心原因就是,蘇哈托集中力量去支持他。

哈比比的思路是「重製造,輕科研」。1983年,印尼與西班牙聯合研製的CN-235成功上了天,並在印尼、西班牙設有量產總裝線。

CN-235

1987年,哈比比更在蘇哈托支持下,猛砸11億美元,研發體型更大的N-250渦槳支線客機,並於1995年再次試飛成功。

這讓印尼信心大增,哈比比也雄心勃勃謀划著新藍圖:除了54座的N-250,印尼還要造78座的N-270、132座的噴氣式客機N-2130,乃至N-250AEW預警機;同時,IPTN還在美國、德國設立了分公司,作為N-250、N-270的組裝、銷售、維修基地……

印尼航空工業一路逆襲的同時,其他製造業也都稱得上是突飛猛進,進而也有了作為當年「亞洲四小虎」帶頭大哥的經濟奇蹟:1970~1996年,印尼實現了GDP年均增長6%的經濟發展,並成功躋身中等收入國家。

但也就在印尼繼續高歌猛進之時,東南亞金融危機橫掃而來,讓整個印尼經濟形勢陡然直下,也打斷了工業化進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救助印尼時甚至也提出苛刻條件:不得投向航空工業。

以航空為代表,印尼製造強國的努力,就此折戟。

此後差不多10年,印尼才逐漸恢復元氣。

2010~2014年,印尼製造業產值比重約為22%,成為半工業化國家;雖然建立了初步的工業體系,但技術水平、製造能力,大都鎖死在較低的層級。

也就在此時,印尼迎來了一位新的總統。

【破局】

2014年11月,APEC會議在北京召開。日本極力向剛剛上任的印尼新總統佐科·維多多(Joko Widodo)推銷高鐵方案之際,中國人卻直接把他請上了京津高鐵。

當火車進站的一刻,佐科驚嘆道「一杯茶都沒喝完」,隨即拍板表示:

「我要在印尼建高鐵,就是這個速度、這個技術。」

10月2日,佐科宣布「雅萬高鐵」正式啟用

10月17日,伴隨中印尼兩國元首為雅加達至萬隆的高速鐵路揭幕,全長142公里、最高時速350公里的「雅萬高鐵」正式開通運營。

這不僅僅是中國高鐵第一次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在海外落地,也是印尼製造的一場勝利。實際上,雅萬高鐵75%以上的服務和採購來自印尼本地,雙方還在勘察設計、工程施工、裝備製造、人才培養等方面展開合作。

這不但為印尼製造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也為雅萬工業走廊的騰飛注入了活力。

2014年當選印尼總統的第一時間,佐科就將振興製造業定為「國策」。

振興製造業的道路無非兩條:一是充分利用低成本、充裕的勞動力,與東南亞乃至中國「搶食」中低端;二是吸引外資加強自主,向中高端衝刺。

小孩子才做選擇,印尼乾脆「全都要」。

於是,佐科制定出「出口導向」政策,要求外交官們大搞「經濟外交」,並為引進外資,推出一系列投資優惠政策,如:外資工廠可100%持股;進口原料、設備、配件等免徵進口稅;加之印尼沒有外匯管制,外資的投資、利潤可自由進出。

此外,印尼充分利用其貿易協定優勢。比如,印尼與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簽有自由貿易協定,又享受美國普惠制待遇,還與中國簽有RCEP協定,可謂左右逢源。

發展規划上,印尼則「摸著中國過河」,把6大經濟走廊、19 個經濟特區、70多個工業園區統統搞了起來。

雅萬工業走廊

像雅(加達)萬(隆)工業走廊,不但吸引了蒙牛、三一、海爾、豐田、本田、LG等跨國企業入駐,也是印尼食品、紡織、箱包等輕工業的聚集地。

而最為佐科看重的,還是金屬礦業和汽車製造。

2020年1月,印尼斷然實施全面禁止鎳礦出口政策,全球震動。

但這僅僅是開始。之後,印尼的錫、鋁土礦等全面禁止出口。哪怕面對WTO的裁定,佐科依然寸步不讓,逼著下游產業往印尼走。

接著,印尼不斷引入中國的青山控股、億緯鋰能、寧德時代、華友鈷業,乃至韓國LG新能源等企業,力圖通過對關鍵礦產的精加工,全面提高礦業附加值,並掌控電動汽車的關鍵產業鏈。

佐科也毫不諱言:印尼絕不能只充當「礦工」,「我們不只是想製造電池,我們想在印尼製造電動汽車」。

【崛起】

2022年9月,上汽通用五菱選擇將純電汽車「AIR EV」的全球首發儀式放在印尼首都雅加達,頗具深意。

「AIR EV」的「印尼國產化率」高達40%,其2.38億印尼盾(約11萬人民幣)的親民價格,配合印尼政府對電動汽車的強力補貼,迅速引發國民搶購。

2022年的G20巴厘島峰會上,「AIR EV」還作為會議專用車,成為「印尼製造」的產業名片。

五菱之所以看重印尼,一是因為它本身就是東南亞汽車保有量第一大國,市場潛力大;二是印尼強力推動電動汽車「國產化」:只要國產化率超40%,企業增值稅就從10%降至1%。

空前的利好,令五菱在印尼布下全產業鏈,不但整車廠落了地,甚至帶動電機、電控等核心供應商都跟著搬了家。

五菱的「印尼國產化率」因此大幅提升,成為印尼「唯二」享受增值稅補貼的車企(另一家是韓國現代)。

2022年,僅五菱一家就狂攬印尼電動汽車78%的市場份額,大獲成功。

但崇尚平衡戰略的印尼,不會將產業的未來繫於一家。

於是,印尼持續吸引奇瑞、比亞迪、韓國現代、日本豐田、美國福特等車企入駐。在產業鏈上游,LG新能源將在印尼籌建東南亞最大、最先進汽車電池工廠,以滿足東南亞乃至太平洋地區的龐大需求。

印尼政府的規劃是,力爭2025年電動汽車占比達20%,2050年實現禁售燃油車。

佐科的雄心,則要將印尼打造成世界上最大的電動汽車製造中心。

以舉國之力ALL IN電動汽車,確實切中時弊。

當下的印尼製造,體量雖大,乃至全球都排得上號,卻是典型的大而不強。

印尼相對發達的仍然是輕工業,集中在食品飲料、紡織成衣、家具製造、礦業開採等勞動密集型領域。哪怕家裡有礦,但鋼產量不到2000萬噸,乙烯、丙烯、丁二烯等重化工原料,以及機械設備等,大部分只能依賴進口。

也就是說,印尼製造卡在重工業、重化工這個「坎」上,靠自己過不去。

但抓住了汽車業這個牛鼻子,重工業、重化工很快來了。

德信鋼鐵煉出第一爐鋼水

在蘇拉威西,由中國德龍投資的德信鋼鐵已全線投產。這個鋼鐵巨無霸,未來將在擴容中達到2000萬噸/年,以一己之力單挑印尼130多家鋼企的舉國產能。

在北加里曼丹,由中國桐昆、新鳳鳴聯手籌建的泰昆石化,也將拔地而起。其50萬噸/年聚乙烯、37萬噸/年光伏級EVA、24萬噸/年聚丙烯的強大產能,將全面提升印尼的重化工實力。

在巴淡島,由中國信義豪擲115億美元的全球第二大太陽能電池板工廠,剛簽署協議。利用印尼的石英砂和礦藏打造的綠色能源,將從這裡走向世界,大幅提升印尼在可再生能源上的製造能力。

……

2022年,中國不但是印尼第一大貿易夥伴,更以82億美元成為印尼第二大投資來源國。

中國的企業,幾乎在全面翻新這個國家的製造能力。

在最近召開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針對印尼的數字經濟、綠色發展,拓展新能源汽車及電池、光伏等產業鏈合作,打造「區域綜合經濟走廊」、「兩國雙園」等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新標杆項目,中印尼兩國領導人都充滿信心,並承諾為彼此發展振興提供更大助力。

這是印尼的機會,但換個角度,當中國已經卷出全球領先的工業能力,卻在貿易政策、資源稟賦、乃至人力成本上持續面臨挑戰,它又何嘗不是中國的機會?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3bfb4e05cd08282e3f95e6c155dc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