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艱難上市背後,健身,是個什麼生意?

2023-07-17     單仁行

原標題:Keep艱難上市背後,健身,是個什麼生意?

本文首發於「單仁行」公號,訂閱「單仁行」公號

從企業家的角度探究商業本質

01

就在前幾天的7月12日,經歷了兩次遞表失效之後,Keep終於在香港敲鐘上市了。

我們為什麼要來說一說Keep?

一方面是因為它是自2021年網際網路反壟斷,科技股整體承壓後,第一個上市掛牌的平台型網際網路公司。

Keep的成功上市,也許標誌著網際網路平台經濟的重啟,也會給國內創投市場帶來不一樣的信號。

另一方面,作為中國健身領域的龍頭平台,Keep的app想必曾經出現在很多人的手機應用中。

根據招股書顯示,Keep坐擁3億用戶,3640萬的月活,年營收22億。

但與此同時,Keep過去4年還未曾盈利。

它的商業模式是什麼?健身,是不是個好生意?這是我們今天聊的重點。

02

Keep選擇的賽道屬於運動健身領域。

這個賽道聽起來非常陽光,充滿朝氣,它有著一個天然的吸引力,健身是和健康掛鉤的。

醫院裡的醫生總會掛著一句,沒事多運動,鍛鍊身體。

所以,健身這個賽道是不缺用戶的,它面向的用戶群體極其廣泛。

但是,如果把它作為一個生意來看,健身卻不是一個容易的生意,甚至可以說是一門糟糕的生意。

這一點,我們從無數倒閉跑路的線下健身房就可以看出來。

為什麼呢?

核心原因在於兩點。

第一、健身本身是一件反人性的事。

它需要參與者對抗自己的懶惰,能夠一直堅持下去,而堅持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恐怕也是Keep為什麼會取名「Keep」的原因了。

Keep的口號是「自律給我自由」,坦白來說,自律那可是非常消耗自身意志的。

《自控力》這本書就講到:「人的意志力就像肌肉一樣是有極限的,每次嘗試自控都會消耗它的力量,如果你不讓自己的意志力休息,那它就會很容易枯竭。」

它就像學習一樣,讀書有著老師、考試一套系統去督促你,但畢業之後,很少有人繼續主動學習。

健身也是如此,大家不妨想一想,你曾經辦的健身卡,到底去了幾次呢?

線下健身都如此,線上的健身那豈不是說斷就斷了。

第二個原因在於門檻。

健身面向的用戶群體非常廣泛,這也意味著對用戶來說,它的門檻非常低。

我花上幾千塊去健身房鍛鍊是健身;我跟著網上一大堆視頻跳兩下也叫健身,我什麼都不花,出門跑個步,那也是健身。

我為什麼要用你的產品和服務,還要為你付費呢?

所以,Keep所在的賽道看上去充滿潛力,每個人都有健身運動的需求,但最終落到實際上,市場想像力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大。

它就有點類似於我們之前說的偽需求,預期的市場規模摻雜了大量的水分。

根據研究機構的對比數據,2022年,中國健身人群的平均年支出為每人2518.3元,遠遠不及海外市場的年人均消費16425.2元。

認真思索下來,中國願意持續付費的健身人群有多大?

是10億還是1000萬?是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每年為健身花費兩千多,並且持續付費?

這些都充滿著不確定性。

我們來看看Keep是怎麼挖掘這個不確定的市場?

03

從招股書來看,Keep的營收來源分為三部分:品牌運動產品(消費品);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廣告。

這三部分營收占比分別在51.4%、40.4%和8.2%。

拆開來講,就是賣產品和訂閱制度。

產品,主要就是運動服、瑜伽墊、智能手環、跑步機這些健身器材和配件。

這些產品中,毛利潤都很低,比如Keep智能單車Mini版的毛利率僅有3.6%,專業版毛利率8.6%,Keep手環稍微好一些,毛利率在16.1%。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Keep這些產品,在市場上擁有大量的競爭者。

比如說手環,目前的市場上,主要是小米和華為兩大龍頭,這兩家企業的手環匹配自己的手機生態,使得消費者對他們的認可度非常高。

這是Keep難以逾越的生態鴻溝,雖然目前Keep在智能健身設備領域擁有25.7%的市場份額,但護城河相對來講比較薄弱。

很難講像小米、華為、蘋果這類巨頭不會去爭奪這個市場。

訂閱制度,就是Keep的會員訂閱和付費內容。

從招股書來看,在過去四年的時間裡,Keep的平均月活用戶從2180萬提升至3640萬,用戶月活數量穩步增長。

但Keep會員的留存率卻在持續下滑,2020年會員留存率還有73.3%,到了2022年就跌到65.3%。

這裡有我們上面講的健身的反人性問題,也有因為疫情的退散,Keep的留存率自然也就下滑了。

這是為什麼Keep長期以來都沒有擺脫虧損的問題。

04

當然,商業從來都是奔著解決問題去的。

Keep的解決方案和出路是什麼呢?

從表面上來看,我們能發現,從2020年起,Keep的營銷費用一直在增長。

在2021年,營銷費用已經占到總營收的59%,也就是100塊有60塊都拿去做營銷。

Keep之所以不遺餘力的做營銷,一方面是為了教育市場,去影響用戶心智,讓更多的用戶參與到健身運動中。

另一方面就是擴大Keep自身的品牌影響力,把健身運動和Keep划上等號,也就是在品類當中成為第一名,讓用戶一想到健身就能想起Keep。

在可預見的未來,Keep的營銷費用也絕不會低。

畢竟健身是反人性的,總會有人堅持了又放棄,這就需要Keep不斷去用營銷影響大眾心智,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拉鋸戰。

當然,我們再從深層次去推導。

第一、不管是Keep的產品,還是訂閱制度,所依賴的都是專業的健身內容。

Keep的對手會是下一個健身app,是線下的健身房嗎?

我覺得都不是,而是抖音、小紅書這一類內容平台。

小紅書和抖音對Keep屬於降維打擊。因為本身有著多元化的內容,有大量用戶在分享自己的健身體驗,傳授自身的健身技巧,而且,都是免費的。

用戶可以在抖音跟著劉畊宏跳操,在小紅書跟著明星直播健身,十分具有參與感。

用戶即使不想看健身內容了,劃一下也就達到娛樂內容,能夠瞬間切換到快樂模式。

而Keep作為一個健身類的工具軟體,在活躍度和留存率都很難和小紅書抖音相比。

甚至對於用戶來說,打開Keep都需要那麼一點勇氣,因為它意味著又要開始自律了。

Keep如果想要保持增長,恐怕要讓自己轉型成以「專業健身內容」為驅動的平台型公司。

以自身的專業性來撬動公域平台的流量,把健身的大領域細分成一個個小領域去延伸,同時,用自己的老師,包括與健身達人合作,引入健身達人入駐,用短視頻、直播去帶來用戶的互動和停留。

用集中密布、反覆傳達的視頻內容,來傳播自己在專業健身的權威性,跟普通健身區別開來(用B端的專業性打擊C端的普遍性),不斷增強用戶迴路,在一個點上擊穿用戶的心智。

同時,這些內容又會反過來促進Keep的社區繁榮,促進產品銷售和訂閱付費的提升。

第二就是產品和app的交互。

這一點其實不難理解,從眾多例子中都證明了一點,app打開率不高,就是說明你沒有真正參與到用戶的生活中,沒有向前多走一步。

參與度不夠,用戶的感知度就不可能強。

今天是數字化社會,萬物的交互,數據的聯動都能帶來神奇的體驗。

如果一個app擁有你的身體數據,給你單獨出具個性化的健身方案,告訴你我的方案可以幫你做到什麼,你需要用到哪些專業設備和課程內容,給你規划具體、量化的時間點和訓練程度。

同時,設備的實時監控,又能把實時的健身數據傳遞到app上,去優化你的訓練,讓專業人員定期線上給你提出建議,告訴你到了哪個節點,再鼓勵你把體驗和變化分享到平台上進行二次創作。

這種聯動性和交互,才是一個線上健身教練所需要扮演的角色。

05

當然,對於我們來說,很多時候判斷需求的真偽不能想當然,越是看上去沒有門檻的事,越是難做,越需要不斷去思考。

Keep的選擇,實際上是要走一條難而正確的道路,這一次的上市,也是一種復盤和重新開始。

未來Keep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怎麼才能實現盈利,怎麼擴大市場規模,怎麼去利用好營銷,讓更多用戶參與進來。

這些都是巨大的挑戰,但只要能做好,你把最難的路走通了,在沒有門檻的賽道上打下了自己厚厚的門檻。

那麼,這個回報一定是極其驚人和豐厚的。

商業,從來都是這麼迷人,而且危險。

當然,因為字數關係,Keep上市引發的另一個話題,也就是思考在今天註冊制全面放開,經濟下行、網際網路科技股承壓的情況下,企業上市本身的意義,我們留在明天的單仁行跟大家分享。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3993cf23f43e070166bbcfd9d24cb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