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如何養孩子?中醫中的「養子十法」,沿用千百年,值得學習

2022-02-07     福林媽咪

原標題:古代人如何養孩子?中醫中的「養子十法」,沿用千百年,值得學習

文丨福林媽咪

作為家長,我們經常從古代經典中尋求養子教子的智慧和方法,但很多家長不知道的是,作為同樣博大精深的中醫醫藥學,也有獨特的育兒實用經典。

這就是著名的「養子十法」。

「養子十法」沿襲千百年,流傳甚久,最早記載「養子十法」的宋代陳文中所著的《小兒病原方論》,是中醫兒科醫學中關於小兒撫養保育內容的重要經驗總結。對於現今家長育兒有重要意義,值得學習。

這十法就是:1、背要暖、2、肚要暖、3、足要暖、4、頭要涼、5、心胸要涼、6、勿小兒令見非常之物、7、脾胃忌寒涼、8、兒啼未定,勿使飲乳、9、勿服輕粉硃砂、10、勿過度洗浴。

一者背要暖

後背是諸條陽經運行之處,重要的肺腧在後背。小兒在夜晚睡覺時,風寒之氣極易從背愈穴侵入,導致背部受涼,進而生病。因此在夜晚睡覺時,一定要為孩子及時添置衣物,做好背部的保暖措施,不要讓孩子後背受風。

二者肚要暖

肚腹是人體消化器官脾胃所在之處,中醫認為肚無熱肚,溫則行,寒則凝。肚腹部多熱都不算熱,只有肚腹溫暖,脾胃才能正常運轉。肚腹寒冷則會導致脾胃運轉失常,進而導致消化不良、腹痛腹瀉或厭食嘔吐等症狀。

三者足要暖

腳是人體接觸地氣最頻繁的地方,因此中醫認為寒從足下起,而腳底有眾多穴位與身體的各個部位器官有一一對應的關係。足部保暖尤為重要,小兒以及家長,一定需要注意,要保持足部溫度,受涼常會引起感冒發熱等疾病。

四者頭要涼

頭無涼頭,多涼的頭都不算涼。而頭部是陽經聚集之處,陽氣旺盛。小兒頭部不宜太溫。雖然可以減少頭部包裹穿戴,但頭部作為身體最高處,高處不勝寒,因此頭部是最容易著涼受風的地方,帶娃的家長需要注意,在居家或外出時儘量避開風口,防止當風直吹。

五者心胸要涼

心胸部為血液循環之處,血液流轉產生熱量,心胸過熱會導致心火旺盛,輕症口乾舌燥面腮紅赤,重症驚掣啼叫。因此心胸部不需要覆蓋過多衣物,小兒睡覺時可適當減少。

六者勿小兒令見非常之物

小兒還處於生長發育階段,身心不夠完善,對於沒有見過的人、家禽走獸,或者忽然地發出的聲響等外界刺激沒有心理接受準備,容易導致驚嚇而引起抽搐。而驚嚇症是小兒多發病中最重要,也是大人最容易忽視的症狀。大人不宜以逗笑為名,用新奇玩具或發出怪異聲響來嚇唬小孩。需引起注意。

七者脾胃忌寒涼

除了保證外部肚腹溫暖,進入脾胃的食物藥物也需要注意寒涼。小兒脾胃喜溫而惡寒,在飲食方面尤其需要引起家長重視,很多家長自己喜歡吃冷飲,順帶也會給孩子吃點。亦或是孩子喜歡吃,就一味放縱。殊不知冷飲食物卻害了孩子脾胃受涼。小兒用藥也需要注意多用溫性藥,避免或減少寒涼藥物的使用。

八者兒啼未定,勿使飲乳

小兒剛出生後,很多媽媽常常以為孩子哭鬧不止,是孩子因為飢餓,於是便喂孩子母乳,來控制孩子哭啼。然而我們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孩子並非只是飢餓才啼哭,還有很多原因引起的啼哭。

不同原因的啼哭表現也大有不同:飢餓啼哭時常常是有目的性的發出哼哼唧唧聲。非飢餓啼哭可能是大聲叫嚷,比較激烈,而此時哺乳,會有冷氣因孩子啼哭抽泣而吸入腹內,小兒腹部受涼進而會引起腹脹嘔逆等不適。因此需要年輕媽媽留意觀察孩子哭鬧的不同表現,區別對待。對孩子進行哺乳最好是在小兒情緒安靜的時候。

九者勿服輕粉、硃砂

服用輕粉、硃砂是古人用來去除小兒胎毒的方法,雖然服用輕粉、硃砂有下痰涎鎮靜安神的作用,但是它們藥性寒涼,服用有傷身體。年輕父母需注意,老一輩偏方需要辨別。

十者勿過度洗浴

這是指在小兒出生的第一周內不宜多次洗浴,新生兒皮毛骨肉、五臟六腑等氣血尚未堅固,就如同如草木新生嫩芽,還沒有經歷寒暑洗禮,嬌嫩軟弱。多次洗浴容易導致濕熱之氣久不能散,邪氣內侵。出現受寒發熱、鼻塞痰喘等健康隱患。

「養子十法」歷經千年,全面的從中醫醫學角度提取精華,並且接受了實踐檢驗。對於年輕父母養育寶寶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而且這十個方法在大人身上同樣適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391293bddf07ca45bdff31863c9c3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