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拚命「粘小」,兒女使勁遠離,新一代親子「畸形」關係曝光。
在強調父母對孩子的養育責任,越來越重視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和教育時,一種「粘小」心理悄然出現,一些「粘小」行為隨處可見。
一位母親在送別孩子上學的機場上,抱住孩子不肯放手,放聲大哭,仿若生離死別。其實孩子不過是去留學而已,現在科技發達,電話、微信、視頻,想聯繫隨時都可以,而且孩子留學只兩年時間,中間還可以回來,如此傷心有些誇張。
同行的人忍不住說她:「你這麼捨不得兒子,是有戀兒情結吧?」
她竟然點點頭說:「我真捨不得他,他的離開,把我的心掏空了。」
然而孩子一臉茫然,一直努力掙脫她的擁抱。
孩子使勁想遠離她,她卻拚命想粘孩子,一個活脫脫的「粘小」母親。
一位年輕的媽媽,在一次小聚中,也被發現非常「粘小」。
日常朋友聚會,不管大家怎麼邀請她都不肯出來,稱孩子離不開她。那天她大學最好的同學從遠方過來,並且大家了解到她婆婆在她家可以幫手,幾個人才硬把她從家裡「請」出來。
但聚會過程,說上幾句話,她就會嘟喃一句:「我孩子現在不知在幹嘛?」或者「我孩子現在不知怎樣了?」
她的精力一直在孩子身上。
「到底是孩子離不開你,還是你離不開孩子?」有人打趣她。
她說她不知道,只覺得離開孩子心裡發慌,最後飯沒吃飽,她一個人先行離席了。
認識一位阿姨,孩子大學畢業,已按她的要求回家鄉工作,但孩子一旦加班,她就電話接二連三,問孩子:「你加班快好了嗎?」、「這麼晚了還在工作,累不累?」孩子一出差超不上兩天她就身體不適,她的孩子說快被她「粘」得喘不過氣了。
「粘小」在不同年齡層次應有盡有,其中女性偏多,單親的母親占的比例最大。
最典型的莫過於自殺的研究生楊元元。
在楊元元六歲的時候,她的父親因病去世,從此她跟母親和小她兩歲的弟弟相依為命,日子過得非常艱辛。
後來楊元元和弟弟相繼考上大學,她的母親在工廠搬遷後辦理內退,拎著大包小包投奔楊元元,住進楊元元的學生宿舍,從此母親緊緊「粘」著她,和她擠一張小床,還共用一隻手機,後來校方伸出援手,給楊元元單間宿舍。
楊元元大學畢業後,原本有四個很好的就業機會,但在母親的反對下放棄了,母親要楊元元留在武漢,她要跟著她,楊元元只得聽從命令在武漢謀生。
她教過英語、擺過攤、創過業,一路跌跌撞撞。
四年後她考上了研究生,因為學校在上海,對母親有吸引力,母親也同意了。楊元元入學,母親再次跟隨入住學生宿舍,然而因為影響同學,學校出面干預要她母親搬離。
於是她們母女開始找房,但找房諸多不順,後來找到一間房,卻什麼都沒有,她和母親在水泥地上睡了一晚上後,楊元元回校,隔天在學校宿舍的衛生間自縊身亡。
楊元元決絕離世,其原因只有她自己知道。她也許是對生活絕望;也許是為了徹底逃脫母親的控制;也許是因為自己的心理原因(可能存在抑鬱問題)。但不管哪一種原因,母親對她「粘」住不放,是她面對生活止步的根本原因。
父母所以會「粘小」,有三大原因。
一是自己缺乏自信。
像楊元元的母親,自身年齡大、素質低、不敢獨自面向未來,只能通過「粘」住女兒獲取安全感。
像一些全職太太,因為在家庭中地位偏低,不被丈夫和長輩認可,於是通過「粘小」讓自己有所寄託。
二是情感缺乏。
不少「粘小」的家長,大多情感得不到滿足,比如離婚家庭、喪偶家庭,單身的家長所有的情感都傾注在孩子身上,不知不覺出現無法控制的「粘小」行為。
三是把未來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一方面可能是父母自己的成長不大順遂,心中留存遺憾,於是希望孩子承載起來,對孩子「粘緊」。
另一方面是父母對未來有更多的期待,而自己終究日漸衰老,所以「粘住」孩子,希望孩子帶著自己的期望走向未來。
有「粘小「心理的父母,一般會有兩種突出的表現。
一種是對孩子很依賴,主要表現在情感上。這類父母一旦離開孩子,心情就會低落,會惶惶不安,甚至傷心哭泣。
孩子終歸要長大,要離開父母獨自生活。父母如此「粘小」,既傷害自己,也傷害孩子。這些孩子在「粘小」父母的影響下,往往獨立性差,情感也脆弱。
之前我在網上看過一個視頻,說一位母親送女兒上大學,在大學門口,因為防疫需要無法跟隨女兒進入校內,她看著女兒獨自走進校園,竟然在校門口哭了三、四小時。她的舉動感動了一大部分人,大家稱之為「卑微偉大的母愛」,但一部分人提出:這樣培養起來的孩子有獨立性嗎?畢竟孩子已經成人。
當然,任何議論都不可立足,畢竟大家不是她,誰知道她還經歷了什麼,發生了怎樣的事?
但對孩子過份情感依賴,終究對自己不好,對孩子也不好。
另一種「粘小」的表現是對孩子有很強的控制欲。
一是強勢要求孩子,讓孩子長成自己期待的樣子,不管是生活習慣,還是學習成績,都必須按照自己的要求。若有偏離,則軟硬手段全用上,讓孩子不得不從,然後漸漸失去自我。
二是全方位包辦,從孩子入學開始,學什麼、怎麼學,小學到大學,應該讀哪一類學校,全部為孩子規劃好。如果孩子做不到,自然家無寧日,雞飛狗跳。而對於孩子的工作,更是操心到位。「粘小」行為常常演變成父母對孩子學習、工作、乃至婚姻的干預和參與。
被父母「粘」的孩子,人生往往是沉重的。
一名諸事不順的年輕人,很沮喪地說過這麼一句話:「我是被父母捆死、拖死的。」
確實,父母「粘小」心理和行為,終會捆住孩子飛翔的翅膀。
身為父母,尤其是獨生子女父母、單親父母、老齡父母,應該引起足夠重視,懂得自我審視,自我調整。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