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有道掘金大模型,難以逆勢突圍

2023-08-02     AI狐頭條

原標題:網易有道掘金大模型,難以逆勢突圍

原創 | DoNews
lovedonews

撰文 | 張 宇

編輯 | 楊博丞

題圖 | IC Photo

7月26日,網易旗下智能學習公司網易有道舉辦了「powered by子曰」教育大模型應用成果發布會。

發布會上,網易有道推出了國內首個教育領域垂直大模型「子曰」,並發布了基於子曰大模型研發的六大創新應用:「LLM翻譯」「虛擬人口語教練」「AI作文指導」「語法精講」「AI Box」和「文檔問答」。據悉,相比於通用大模型,子曰大模型被定位為一個「場景為先」的教育垂類大模型,能夠作為基座模型支持諸多下游任務,向下游場景提供語義理解、知識表達等基礎能力。

圖源:網易有道官方

網易有道入局大模型之戰並不意外,AI教育市場前景十分廣闊。艾瑞諮詢發布的《2022年中國教育智能硬體市場與用戶洞察報告》顯示,家長對教育智能硬體產品持積極態度,2022年中國智能教育硬體消費市場規模達431億元,同比增長超20%,預計未來四年將保持兩位數增速。

不過,在子曰大模型實際落地過程中,網易有道仍面臨不少難題,比如市面上賦能教育行業的大模型數量眾多,科大訊飛、百度均為主要參與者,此外,學而思稱正在自研數學大模型MathGPT,作業幫也已開始內測基於中國市場的教育大模型。子曰大模型能夠創造出哪些新應用和新價值?現階段,大模型行業的戰況激烈且焦灼,新形勢下,網易有道能否藉助大模型浪潮實現逆勢突圍?

01.

業績遭遇挑戰

網易有道承載著網易布局教育業務的重任。官網顯示,自2006年成立以來,網易有道依託AI技術,圍繞學習場景,打造了系列學習產品和服務,包括有道詞典、有道詞典筆等軟硬體學習工具,及素養類課程,大學與職場課程等在線學習平台。目前,有道全線產品月活躍用戶超過1.2億。

但從財報角度來看,網易有道實際上正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財報顯示,2022年網易有道的總營收為50.13億元,同比增長24.8%;歸母凈利潤為-7.21億元,同比虧損縮窄19.49%。

按照業務構成,在50.13億元的總營收中,有30.8億元來自學習服務業務,同比增長26.3%;智能硬體業務收入為12.6億元,同比增長28.2%;在線營銷服務業務收入為6.7億元,同比增長13.2%。其中智能硬體業務的增速高於其他各業務,但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智能硬體業務增長最快,可相比2021年82%的增長率,增速已經明顯下降。

一個更加不容忽視的地方在於,網易有道還面臨著「增收不增利」的情況。根據歷年財報,2019年至2021年,網易有道的總營收分別為12.07億元、25.27億元和40.16億元,同期歸母凈利潤分別為-6.01億元、-17.53億元和-10.26億元。

圖源:百度網易有道財報

進入2023年以來,網易有道的業績再度急轉直下。2023年第一季度,網易有道的總營收為11.63億元,同比下滑3%,結束了此前連續四個季度上漲的勢頭,與此同時,歸母凈利潤為-2.04億元,同比暴跌114%,創下近三年新低,虧損增幅進一步提升。其中,在2022年增速最高的智能硬體業務則同比下降16%。

業績遭遇瓶頸,也使得網易有道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一言難盡。2019年10月,網易有道以17美元/股的發行價在紐交所上市,對應總市值超19億元,然而截至7月28日,網易有道目前總市值僅為5.69億美元,相比上市首日時蒸發超過七成。

因而對於網易有道而言,尋求新的增量市場已勢在必行,而AI一直被認為是改變商業化困局的「秘密武器」,大模型風起之後,如何以實際的教育場景驅動,用技術創新助力教育創新,成為網易有道的核心目標。

事實上,教育領域是AI技術落地的重要場景,在此之前,網易有道已經開始針對性的構建AI基礎能力,早在2016年,網易有道同步組建語言、視覺、聲音等團隊,目前積累了有道神經網絡翻譯(NMT)、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AI技術、高性能計算(HPC)四大底層技術能力,並且從2017年開始持續投入Transformer布局。

不過,目前大模型產品距離真正實現落地還相差甚遠,網易有道如何將子曰大模型與教育行業的相關場景相結合,仍是一件需要持續探索的事情。

02.

智能硬體獨木難支

「雙減」政策出台之後,在線教育行業休整、收縮成為定局。網易有道是押注智能硬體的典型代表。此前多年,網易有道營收主要來源為K12教育,但「雙減」之後,便被迫入局智能設備,尋找新的增長引擎。在周楓2021年定下的轉型四大增長支柱戰略中,教育智能硬體排在首位。

2021年11月,網易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宣布,網易有道將於12月31日將業務重點由學科課後輔導轉向原有的智能學習硬體、素質教育、成人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四大業務板塊。

然而被迫轉型的不只有網易有道。在教育智能硬體行業,除了讀書郎、步步高這類傳統硬體企業坐鎮主場外,阿里巴巴、位元組跳動等的網際網路大廠,以及科大訊飛等新型科技企業也正虎視眈眈,加上教培企業新東方、作業幫的轉型入局,賽道變得日益擁擠。

教育智能硬體的道路並不好走。一方面,智能教育硬體研發投入較大、技術門檻過高、研發周期相對較長,短期內做出立竿見影的業績並不現實;另一方面,目前市面上的智能教育硬體產品存在著同質化較為嚴重的現象,由於功能趨同,導致產品與產品之間並無太大差異。

華福證券在研報中指出,教育智能硬體產品是硬體、軟體和內容協同發展的業務生態。在消費電子產業快速發展的今天,硬體配置趨於同質化,軟體和內容成為衡量教育智能硬體產品優劣的重要標準。軟體決定消費者使用的體驗,內容決定消費者獲取的信息,產品的使用效果則由軟體和內容共同決定。軟體和內容的差異將成為未來各品牌突破同質化競爭藩籬和獲客的關鍵。

客觀而言,網易有道的轉型已十分成功。財報顯示,2021年,網易有道的總營收為40億元,較2020年增長58.9%,其中智能硬體業務收入為9.8億元,同比增長81.6%。從增速來看,智能硬體業務已成為網易有道盈利的重要引擎。

圖源:多鯨教育研究院

多鯨教育研究院發布的《2022中國教育智能硬體行業報告》預計,到2024年,教育智能硬體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31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26%,實現千億市場規模這種質的飛躍。這意味著網易有道的智能硬體業務仍有不小的想像空間。不過,儘管網易有道的智能硬體業務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從長遠來看,該業務增速已經大幅下降,未來或不足以支撐起網易有道向上突破的野心。

03.

大模型落地教育場景道阻且長

大模型賽道的想像空間巨大。根據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andMarkets的報告數據,全球生成式人工智慧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3年的113億美元增長到2028年的518億美元,預測期內復合年增長率為35.6%。由於雲存儲的創新使數據易於訪問,以及人工智慧和深度學習的發展,預計生成式人工智慧市場在預測期內將以顯著的速度增長。

不僅如此,有業內人士表示,AIGC可以大幅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資源的效益和利用效率,同時可以實現資源共享。除了消費端應用,AIGC+教育在智能化課堂、智能化評測、智能化招生等方面都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中金公司在研報中指出,年初至今市場持續高企,上一輪行情催化主要集中於大模型的突破進展,模型層湧現後,下一階段AI產業趨勢將更多由應用端催化。東北證券更是提到,2023年將成為AI+教育應用爆發之年。

但不容忽視的是,現階段運行大模型十分燒錢,其中硬體是一筆巨額投入,根據美國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推算,處理ChatGPT的訓練數據需要2萬枚GPU晶片,而隨著OpenAI進一步展開ChatGPT和其他GPT模型的商業應用,其GPU需求量將突破3萬張(該報告計算以A100晶片為主)。

此外,訓練大模型的成本也不容小覷,根據國盛證券發布的《ChatGPT需要多少算力》估算,GPT-3訓練一次的成本約為140萬美元,對於一些更大的LLM(大型語言模型),訓練成本介於200萬美元至1200萬美元之間。以ChatGPT在1月的獨立訪客平均數1300萬計算,其對應晶片需求為3萬多片英偉達A100 GPU,初始投入成本約為8億美元,每日電費在5萬美元左右。

高昂的成本,對於網易有道而言是一個不小的壓力。根據財報,截至2023年3月31日,網易有道的現金、現金等價物、限制性現金、定期存款和短期投資總額為6.06億元。合同負債(學習服務產生的遞延收入)為8.322億元,而截至2022年12月31日為11億元。截至5月25日,網易有道獲得了網易集團的資金支持,其中包括根據3億美元循環貸款額度提取的8.780億元短期貸款和8000萬美元長期貸款,到期日期為2024年3月31日。

綜合來看,大模型落地教育場景仍然道阻且長:一方面,在推進大模型產業化落地過程中存在多重難題,比如算力面臨掣肘、數據質量參差不齊、與行業難以高度融合等等;另一方面,大模型產品還面臨著同質化嚴重的情況,網易有道還需持續挖掘子曰大模型的特色與產品價值。

儘管大模型與教育智能硬體的結合在實際應用中面臨諸多挑戰,但二者的融合已是大勢所趨。把握大模型的發展趨勢並制定長遠的戰略規劃,或是網易有道脫穎而出的關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2e66b952457c8001f482731e18cc0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