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後回望《頭腦特工隊》,我看到一種令人不安的因素

2022-07-04     邑人電影院

原標題:七年後回望《頭腦特工隊》,我看到一種令人不安的因素

本文作者:雲淡風輕

優秀的動畫片是為成年人準備的,看完皮克斯的《頭腦特工隊》,我又一次深刻地領悟了這句話。

這部動畫片的英文名字叫做《Inside out , 它本身的意思是徹底的,從裡到外的,用做電影名指的是內心世界對外在表現的影響,把這個意思翻譯成《頭腦特工隊》,我不敢恭維,有些標題黨的意思,但是要我來找一個更恰當的詞還真的找不到。

電影講的是十一歲的小女孩萊莉,因為父親工作變動舉家從北方城市明尼蘇達搬遷至舊金山,在新的居住和學習環境中,如何克服對家鄉和朋友的思念,如何適應新生活的故事。是許多大人和孩子都有過的經歷。

這是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但是因為表現角度的獨特,卻給人以十分特殊的感受。讓人遐想,讓人感悟,還讓人不安。

電影說,在每個人的大腦中,都有一個「司令部」,在這個「頭腦司令部」里住著五位情緒小人,它們分別是快樂(Joy)、悲傷(Sadness)、恐懼(Fear)、厭惡(Disgust)、憤怒(Anger)。人的行為舉止喜怒哀樂都由它們共同控制

在萊莉的「頭腦司令部」中,這五個小人一同操縱著萊莉的行為,並且管理著萊莉的記憶、夢境、潛意識……。黃色的歡快可愛的樂樂(joy )自詡是司令官,她上躥下跳用盡解數讓萊莉快樂,每當她的操作奏效時,萊莉便開心歡笑;於是樂樂認為自己是萊莉的真實本質,她管理和教訓所有其他情緒小人:不讓厭惡、憤怒和害怕進入萊莉的生活,還把藍色的憂傷畫地為牢關閉起來,可是最終卻干擾了萊莉大腦里的微妙平衡,破壞了頭腦司令部的核心功能,使得「司令部」幾近坍塌,為了改正錯誤,樂樂和憂憂在萊莉的大腦里踏上了一段史詩般的旅程,搭上思考的列車,探索意識的監獄,最後來到萊莉的內心深處,看到一群藝術神經正在忙著製造夢境........

當樂樂與憂憂在萊莉的茫茫腦海中探索拯救之路時,大腦總部只剩下掌管憤怒、害怕與厭惡的三位幹部值守,於是萊莉變成了憤世嫉俗的女孩。她表現出毫無道理的憤怒厭世與絕望,甚至與父母鬧翻,背起行李打算離家出走。

結局自然是皆大歡喜的,樂樂和憂憂成功了,頭腦司令部重新恢復各項功能。萊莉變回了那個正常而快樂的女孩,與父母和新的老師同學相處甚歡。

令人深思是:樂樂最終卻發現真正的快樂單靠她是不行的,萊莉的正常與快樂需要包含和接納每一種情緒,尤其少不了憂傷。

於是,這個故事不再限於萊莉克服了種種不適面對新生活,更是一種對自己的全新認識。它幫助我們認識自己,認識情緒,看到自己如何被情緒挾持。它有一種哲學的意味。

是的, 它告訴所有人:成長和生活需要接納每一種情緒。

人們總是渴望歡樂抵抗悲傷,個個希望活潑陽光。但是,快樂並不是抽象的。悲傷讓我們發泄心中的苦悶,釋放壓抑,它讓人深刻、讓人繼續學習和體驗,它在正常人生中必不可少;恐懼使我們未雨綢繆,謹慎而細緻;憤怒是一種驅動力,使人擁有更強大的力量更強烈的渴望,還可以讓情緒得到正常的宣洩;害怕並不完全是膽小懦弱,它能保護人類,避免激進和冒險,這是人的理性所在;厭惡決定品格,阻擋我們跟風從眾失去自我,它讓人遠離噁心的東西,遠離討厭的事情。

細細一想便知道:這些都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們的綜合造就了思想,造就了大腦,它們共同塑造了完整的精神世界,只有全部接納它們,才能真正地接納自己。盲目的樂觀無濟於事,最終只會毀掉人生。想想看:整天傻樂,完全感受不到其他情緒,那還是個正常的人嗎?

有趣的是,據說在最開始的設計中,製作團隊是讓Joy (快樂)和Fear (害怕)一起飛出總部結伴冒險,後來卻發現故事順不下去—— 他們想讓Joy 在這段經歷中有所頓悟,但Fear (害怕)無法完成這個使命。在故事重寫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只有Sadness (憂傷)才能讓Joy 明白一切。

也許我們一開始也都像單純的Joy 一樣,不能明白Sadness 存在的意義而想把她排除在外。然而人的成長中會有很多的艱難時刻,確如影片中的「憂憂」說的那樣,就想找個安靜的角落大哭一場,哭完後卻能讓你滿血復活重新起航。 悲傷是一種讓人生變得豐滿而完美的能力。於是最後我們終將走過 Joy 的路,明白悲傷是生命的一部分,很多時候是Sadness 將你引向光明。

這部電影發行於2015 年,然而在今天2022 年重新來看,我卻看到了一種令人不安的因素。因為如今,它似乎是一個有著科學理論支撐、雖是完全虛構卻有可能成為現實的故事了。

現在的生物學研究表明:人類的大腦、人類的思維是一種神經生物學現象,是可以用科學方法和科學觀點來解釋、模擬甚至再造的。電影中我們看到,萊莉完全沒有真實的自我,也從來不會做什麼主動的選擇。她其實是個巨大的機器人,由一系列相互牽制的生化機制所操控。雖然電影里,這些機制擬人化,變成一群可愛的卡通人物,開心的黃色樂樂,憂鬱的藍色憂憂,憤怒的紅色怒怒等;我們跟著這些擬人化的生化機制進入萊莉的大腦深處,卻一直沒有遇到什麼靈魂、真實的自我或者自由的意志。而是只能眼看著這些角色在總部通過巨大的電視螢幕盯著萊莉的一舉一動,操控各式各樣的按鈕和操縱杆,控制萊莉所有的情緒、決定和行動,細細想來,令人感到不寒而慄。

實際上,整部電影故事情節的關鍵,也不是萊莉找到唯一真實的自我,而是指出,萊莉不是任何單一的核心機制,她的人生是許多不同生化機制的相互作用。就像一部機器,其運轉一定是眾多零部件共同工作的結果。用科學的語言說:這個電影採用了人類神經生物學觀點,展示了一個所有生化角色在衝突和合作中共同產生的故事。

如今,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不僅改變了經濟和社會,也在改變人類的思想甚至身體,通過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多領域應用,人類或許將會擁有現在無法想像的能力,比如設計大腦,延長生命,而且,選擇性地消滅某些思想。當這些技術讓人們有能力操控人體內部的世界,重塑自我,這會不會擾亂心智系統,甚至造成人以及作為人類的基本思想理念的大崩潰或者大重組呢?

不由得想起了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未來的人類到底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呢?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28187f5addb500a586fd551edc733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