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隨著現在人們生活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投入都逐漸增高,不管是在衣食住行這些地方的需求上面支出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們在追求精神世界的提升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一、現在的人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
我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非常重視教育的國家,可能在以前條件比較困難的情況之下,我們在教育這個方面的支出不是很高。
也出現了有不少人,沒有錢去讀書的情況,造成了我國入學率低。
但是改革開放幾十年過去了,我國的教育現狀有了很大的改善,現在的人們基本上,讀個大學已經不再成為一個難題。
自從讀書已經不再成為一個難題之後,在教育上面的競爭就會越來越激烈,而且我國教育的每一個階段基本上都是採用淘汰制的方法,不可能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擁有高學歷。
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很多家長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非常注重對於他們的教育。
權威的專家指出,當下我國國民對於教育的支出,已經超過了正常的水平,特別是在資本介入了教育市場當中,只會讓,中產階級以及以下的家庭,掉進了教育投資的無底洞。
二、現在孩子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所以我們現在其實也能夠看出來,在當今社會出生的孩子,他們從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被迫的捲入到各種各樣的競爭當中。
其實,不僅僅只有孩子在努力,父母也在為他們,盡力的提供最好的環境和資源,大部分孩子其實都會懂的,自己之所以能夠享受到這麼多的學習資源,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賴於父母的努力。
但是深陷在競爭當中的學生已不斷努力為孩子提供資源的家長,或許他們都沒有意識到,在這種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之下,其實獲得利益的並不是自己的孩子。
可能很多家長,都不能夠理解這一番話的意思專家之所以提出這些意見和說法。並不是因為他們沒事找事干,是因為他們身為知識分子,身上有一種提醒世人的責任和義務。
知識分子是在這個世界上具有極高話語權的人物,他們見多識廣,視野廣闊,能夠觀察到,平時我們觀察不到的問題,也能夠幫助我們思考社會發展的方向。
雖然很多,的專家學者都是借著專家這個名號去胡說八道,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也有一些非常具有知識涵養的知識分子,他們正在用自己的力量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一個真正對社會有用的知識分子,是要利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成為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的力量。
要是把自己的所學都利用於為自身獲得利益這件事情上面,那就是古代人們所說的犬儒。
當知識分子不再服務于于社會的時候,那麼他們就不會被人們信任和信賴,而知識分子本人也會對於世界上大大小小的事物感覺到麻木和無動於衷。
所以北大的渠敬東教授對於我國現狀的發言,能夠看出來,他是一個非常具有責任感的人。
三、重視教育本身
他可以直面當前我國教育現狀顯露出來的缺點和劣勢,不畏強權,這是他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身上所具有的勇敢和良知,也體現出了他豐富的知識涵養。
但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媒體為了獲取人們的眼球,把一些信息不完全的表露出來,從而歪曲,事實原本的真相。
比如說之前就有一些不良的媒體將教授的發言沒有完全的報道出來,從而讓教授所說的話與原本的意思完全不一樣,不僅僅是不尊重教授的體現,更加使得關注新聞的人們陷入一種畏懼的情緒之中,這是一種新聞道德淪喪的體現,所有的新聞工作者都需要反思。
教授所言的,並不是要人們擔心和焦慮,當下教育的現狀,而是希望人們把對於孩子的教育真正的關注到教育本身這件事情上面,而不是讓孩子抱著一種功利的心態去學習。
那麼,對於學生和家長來說,怎麼樣做才能夠回到教育的本身呢?教授對於這一個問題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始終要與國家政策保持一致,把教育的重點放在教育本身上面。
其實,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教育的本質從來都沒有變過,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可能有了很大的改進,但是目的是一直沒有變 的。
家庭都是孩子的第一間學校,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所以家庭和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來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對於孩子的教育,要堅持以家庭教育為主要,以學校教育為輔要,同時,儘量的削弱應試教育對於孩子的影響,更加注重對於孩子的啟蒙式教育。
教育的目的從來都不是為了取得一個好的成績,而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內涵和氣質,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價值,獨立思考,理性判斷的人。
而家庭作為一個重要的教育重點,應該首先就要做出改變,正視對孩子的教育,讓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有用之才。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