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景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這段話,深入人心地刻畫了歷史上東漢桓、靈二帝統治時期產生的問題,而真實的歷史是這樣嗎?
《三國前夜:士大夫政治與東漢皇權的崩解》以輕盈敘事的筆力糅合了前沿的學術研究成果,重點關注東漢後期桓、靈二帝近50年的執政生涯,同時全面系統地還原黨錮之禍的始末,細緻考察黨錮中人的心態、目的、行為,解讀儒家在其中到底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士大夫政治」如何定型,為什麼從輔佐漢朝走向了輔佐三國。
正午、午後、黃昏、入夜、深夜……歷史上,一個朝代的變換也仿佛遵循著一天的時序,一朝宛若一天,正是在這樣的謀篇布局之下,極具電影感的歷史畫卷在作者張向榮的筆下徐徐展開:被新朝洗禮過的「第二漢朝」是什麼樣子,儒學在培養「哲人王」的道路上失敗後怎樣延續自己的文化生命;東漢在前期就擁有了較為成熟的政教體系,即「秦制—儒教」政制,這是穩定漢家天下的「底層邏輯」,然而其中的張力怎樣促成了秦漢帝國的滅亡,數百年的「大一統」為什麼由此崩解?
正如張向榮在書中所言,「很多人印象里,後漢只有『一頭一尾』」。「頭」指的是光武帝劉秀的傳奇,「尾」自然就是東漢末年的「三國」故事。中間這一百多年的歷史相當沒有「存在感」,既因為傳世文獻里有趣的事相對散亂,也因為缺乏像漢武帝那樣著名的皇帝、家喻戶曉的文臣武將或是戰爭「名場面」。從打破刻板印象和歷史普及的角度而言,張向榮認為,這段歷史「需要一個整全、宏觀甚至『輝格式』的故事」。近幾十年來大量簡牘文獻的出土和考古成果的問世,令相關的學術研究日益興盛,這些學術成果尤其是中青年學者的新成果,正構成了《三國前夜》寫作的基礎。
此前關於東漢的歷史書寫也有很多角度,「橫看成嶺側成峰」,張向榮認為自己是在嘗試增添新的一種:東漢在前期就擁有了較為成熟的政教體系,即「秦制—儒教」混合政制,這是穩定後漢的「底層邏輯」,然而,秦制與儒教之間的張力,卻也促成了東漢帝國的傾頹乃至數百年「大一統」的崩解。張向榮重點關注東漢後期桓、靈二帝近五十年的執政生涯,細緻地還原了兩次黨錮之禍的始末,考察黨錮中人的心態、目的、行為,解讀儒家在其中到底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2635118d6e640f8f92f5974a175d2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