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公布
我國新疆吐魯番坎兒井、徽州堨壩—婺源石堨(聯合申報)、陝西漢陰鳳堰梯田、重慶秀山巨豐堰等4個工程入選
目前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已達38項,陝西有4處
9月3日,從澳大利亞雪梨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5屆國際執行理事會上傳來喜訊,陝西漢陰「鳳堰梯田」成功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並授牌。至此,陝西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已達4處(2016年涇陽鄭國渠入選、2017年漢中三堰入選、2020年渭南龍首渠引洛古灌區入選)。
漢陰「鳳堰梯田」位於陝西省安康市漢陰縣漩渦鎮,主要包括堰坪梯田、東河梯田和鳳江梯田,總面積達5.2萬餘畝,距今逾1800年,這裡北依秦嶺,處於中國南北分界線的邊緣,是秦巴山區考古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梯田。
「鳳堰梯田」集「渠、溪、田、塘」為一體,構成了完備的梯田灌溉系統,是水利開發利用的經典之作。整個灌排系統由蓄水、引分、分水、排水系統組成,通過水庫、塘壩、支渠、毛渠自上而下自流灌溉。區域內有黃龍洞河、東河、冷水河等小河流,均屬漢江支流。黃龍溝、茨溝、冷水溝、龍王溝4條山溪水為梯田灌溉主要水源,水流長年不斷。梯田通過設堰開溝挖渠、開鑿分水口等微地形的營造,控制徑流,進行水量分配和流量調節。以漢陰鳳堰梯田為代表的古代灌溉工程體系,依山就勢,排灌體系完善,充分體現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引水灌溉、農業耕作技術的演變。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 肖琳
>>多知道點
我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已達38項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與世界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農業文化遺產等並稱為世界遺產,是國際灌排委從2014年起開始評選的世界遺產項目。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總數量達177項,遍布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20個國家。
此次公布的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中,除了陝西漢陰「鳳堰梯田」外,我國還有安徽徽州堨壩-婺源石堨、新疆吐魯番坎兒井、重慶秀山巨豐堰3處古代水利工程成功入選。至此,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已達38項。 據新華社
>>新疆吐魯番坎兒井
新疆各族勞動人民為適應極度乾旱和高蒸發量條件而創建的引出淺層地下水進行灌溉的古代水利工程。現有考古研究證實,吐魯番坎兒井至少擁有600年以上的歷史。吐魯番現存坎兒井1200餘條,其中有水坎兒井近190條,年徑流量為1.14億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積近10萬畝,至今仍在持續發揮效益。
>>徽州堨壩-婺源石堨(聯合申報)
從古徽州文化中傳承下來的砌石引水堰壩類型的水利工程。徽州全區現存古堨壩500餘座,其中500年以上古堨壩5座;婺源縣現存壩長5米以上、水位上下高差0.8米以上的石堨共計2052座,其中百年以上的有1181座。古堨營造的優美水景觀與古村落、古建築、古街、古道、宗祠等遺址遺存融合一體,蘊含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
>>重慶秀山巨豐堰
始建於清代,灌溉工程體系為有壩引水。「立體化」灌溉工程體系適應丘陵山區灌溉需求,擁有中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仍在使用的砌石渡槽攔河壩,保障了灌區「高水高灌、低水低灌」,實現最大灌溉效益。
見證地球演化史
我國新增3個世界地質遺產地
見證地球演化史,中國又有哪些新發現?
9月3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在南京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日前發布第二批100個世界地質遺產地名錄,我國有3個地質遺產地入選,分別為:烏達二疊紀植被化石產地、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和桂林喀斯特。
我國已有10個地質遺產地入選世界地質遺產地名錄
「地質遺產是忠實記錄地球46億年演化歷史的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料,對開展地理環境變遷、礦產資源勘查、生命起源等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地質遺產地則是指擁有國際意義的地質遺蹟或地質過程的關鍵區域。」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國際地質遺蹟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張建平介紹。
據悉,第二批世界地質遺產地名錄是經全球17個國際組織的700多名專家提名、全球地學領域頂級專家評選,並由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最終認定,來自53個國家的100個地質遺產地入選。
我國擁有得天獨厚的地質遺產資源,隨著我國地質科學事業快速發展,我國地質科學研究水平不斷提升,國際學術合作持續深化。目前,我國已有10個地質遺產地入選世界地質遺產地名錄。
此次入選的3個地質遺產地記錄了哪些地球演化信息?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的烏達二疊紀植被化石產地,是一片2.98億年前被火山灰封存的遠古森林,被稱為「植物龐貝城」。在這裡,植物殘骸以異常完整的形態被保存下來,包括石松類、有節類、蕨類等七大類植物,許多化石還記錄了昆蟲與植物、植物與植物之間相互作用的複雜細節,被認為是「窺探晚古生代的地球生態窗口」。
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是世界最密集的中侏羅世恐龍化石遺址,目前已發掘出200多具恐龍和其他脊椎類動物化石,已鑑定出26屬29種,組成了中侏羅世高度多樣化的脊椎類動物群落。「李氏蜀龍」「董氏大山鋪龍」「太白華陽龍」「勞氏靈龍」等一大批「中國龍」在此發現,並走進國際研究者的視野。
桂林喀斯特以灕江及其支流周邊的塔狀及錐狀岩溶地貌為主要特徵,同時發育有許多洞穴,展現了峰林和峰叢岩溶形態的共存和相互作用。奇特的峰林、峰叢,清澄的水流,嶙峋的崖壁,瑰麗的洞穴,既構造出「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也是具有重大科研價值的地質瑰寶。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