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中國「小巨人」 | 中潤光學:光學鏡頭裡的「技術派」

2023-01-09     商學院雜誌

原標題:尋找中國「小巨人」 | 中潤光學:光學鏡頭裡的「技術派」

文:沈思涵 石丹

儘管光學鏡頭技術壁壘高,競爭格局相對集中,但在以中潤光學為代表的國產鏡頭研發企業的努力下,該領域的國產化替代進程正在加速。

隨著智能安防市場和自動駕駛技術的加速發展,光學鏡頭應用領域的需求正高速增長。在此背景下國內頭部的光學鏡頭企業迎來市場紅利期,並向資本市場發起衝擊。

2022年12月6日,證監會披露了關於同意嘉興中潤光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中潤光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註冊的批覆,同意中潤光學科創板IPO註冊申請。本次衝刺科創板上市,中潤光學擬募資4.05億元,計劃用於高端光學鏡頭智能製造項目、高端光學鏡頭研發中心升級項目等。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中潤光學是一家以視覺為核心的精密光學鏡頭產品和技術開發服務提供商,致力於為智能化、信息化、工業化時代日益增長的圖像、視頻採集需求提供高質量成像產品和專項技術開發服務,被認定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長期以來,我國在光學鏡頭技術領域一直處於落後地位,面對這一「卡脖子」技術問題,作為國內光學鏡頭企業的中潤光學如何補齊技術短板?隨著科創板IPO申請獲批,中潤光學又將有何新的戰略規劃?

01

創業之路

作為中潤光學的創始人,張平華的創業過程與其在日本企業從事管理工作的經歷有著密切的聯繫。1996年7月至2006年6月,張平華在日本東芝公司任營業部部長一職,並在之後的2006年6月至2010 年7月期間,轉任木下光學株式會社(以下稱「木下光學")營業部部長。資料顯示,木下光學成立於1978年,是日本老牌設計企業、業內資深的光學設計研髮型企業,主要從事高精密光學元件及高端鏡頭的設計、試製業務。

從履歷來看,張平華所工作過的公司都是技術型企業。尤其是在木下光學任職期間,張平華得以積累起對光學技術領域的深入理解和管理經驗。從木下光學離職後,2010年3月,張平華回到國內,與友人出資設立上海中熙光學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稱「中熙光學"),其中張平華實際持股90%。

2012年8月,中熙光學出資300萬元成立中潤光學。值得一提的是,在中潤光學設立之初,由中熙光學100%持股。2015年12月10日,經中潤有限(中潤光學前身)股東會決議統一,中熙光學將其所持有的中潤有限70%股權轉讓給張平華。本次股權轉讓完成後,中熙光學不再持有中潤有限的股權。而後,隨著後來多次增資和股權轉讓,不少私募機構和個人也藉此機會成為了中潤光學的股東。張平華最初持有中潤光學的70%股權也降至目前的37.2137%。

根據招股書顯示,擔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的張平華直接持有中潤光學37.2137%的股份,系中潤光學第一大股東,同時,張平華通過嘉興尚通持有中潤光學8.0146%,合計持有中潤光學45.2283%的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潤光學的股東中還發現了其客戶的身影。招股書顯示,中潤光學大客戶包括大華股份、海康威視、華為、大疆、宇視科技等企業。其中,大華股份及海康威視的部分高管及股東通過蘇州方廣持有中潤光學合計0.3178%的股份。

為了進一步增強公司的技術實力,2016年,中潤光學收購了木下光學36%的股權;2019年,中潤光學再次收購木下光學19%的股權,合計持有木下光學55%的股權,取得了對木下光學的控制權。如今看來,經過十年的發展和變化,中潤光學已經成長為國內較為成熟的光學鏡頭研發企業代表,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我國光學產業的發展。

在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看來,「近幾年來,我國監控攝像頭、手機和電動車產業大發展,給國內光學鏡頭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在政策驅動和市場鼓舞下,國產光學鏡頭企業快速崛起,並陸續實現了在A股上市。作為業內重要參與者之一的中潤光學已經具有突出競爭優勢,如果能夠充分吸收國外先進的光學技術,中潤光學有望進一步提升公司的光學理論基礎、高端產品技術開發能力以及對前沿技術的挖掘能力。」

02

重視研發

從研發鏡頭的範圍來看,中潤光學的鏡頭布局非常廣泛。目前,中潤光學的主營業務收入根據應用領域可劃分為數字安防鏡頭、機器視覺鏡頭(含無人機鏡頭、智能巡檢鏡頭等)及其他新興鏡頭(含視訊會議鏡頭、雷射電視鏡頭、智能車載鏡頭、智能家居鏡頭、智能投影鏡頭、電影鏡頭等)三大類。

但在這麼多的鏡頭業務中,中潤光學最富核心競爭力的產品仍是其數字安防鏡頭。2019年~2021年,中潤光學數字安防鏡頭業務分別實現收入2.68億元、2.77億元和3.33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八成以上。

事實上,中潤光學能夠在諸多光學鏡頭方面均能展開前沿性研發,得益於其控股了具有40多年歷史的日本老牌光學設計企業木下光學。招股書顯示,在中潤光學成立初期,其就藉助木下光學的設計技術開發產品,對光學設計體系、產品研發流程完成了初步認識。在實控人入股木下光學的同時,木下光學也開始為中潤光學多名研發人員提供技術培訓,並與之共同進行技術研究及產品研發。

隨著與木下光學的研發合作逐步深入,目前中潤光學在組合特徵複雜矢量曲面設計、多組元聯動式變焦光學系統設計、雙光融合成像、玻塑混合光學系統設計、高速精準驅動控制等方面具備核心技術積累並形成了自主可控的智慧財產權。招股書顯示,2019 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期間,中潤光學的研發費用分別為2195.78萬元、2378.02萬元、3314.40萬元和1908.38萬元,占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73%、7.11%、8.36%和10.16%。截至2022年6 月30日,該公司已獲授權發明專利73項,實用新型專利140項。

雖然研發投入金額逐年增加,但為了應對下游應用領域提出的性能升級的要求,為新應用領域拓展開發新品,中潤光學在此次IPO申請中也提到要募資4.05億元用於擴產及技術疊代升級。

其中,投入募集資金最多的是「高端光學鏡頭智能製造項目",該項目旨在擴充數字安防鏡頭、機器視覺鏡頭以及其他新興鏡頭的產能。中潤光學表示,項目需要三年才能建設完成,建成後可實現年產420 萬顆光學鏡頭的生產能力。

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中潤光學數字安防鏡頭的產銷率在逐年下降,2021年、2022年上半年鏡頭整體產銷率均未超過100%,在安防行業景氣度下滑,前五大客戶(截至2022年6月末,大華股份、Avigilon、大疆、維海德、WONWOO為公司前五大客戶)業績下滑的多重不利因素下,單純地大幅擴充產能可能會造成產能過剩的問題出現。

對此,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指出,「如若中潤光學科創板IPO順利,之後進一步增資擴產,對於其大規模的產能消化肯定是有風險的。但公司產品的競爭力和技術創新,也決定了客戶能否持續、大量的地購買其產品。在未來競爭過程中,企業應該更好地平衡技術創新和產能擴充之間的關係。"

03

打破壟斷

事實上,光學鏡頭技術領域長期被德國、日本等國家壟斷,而國內相關企業大多囿於起步較晚,只能處於附加值較低的流水線裝配層面。

但隨著近年來成像像素升級的放緩,給國內光學鏡頭企業留下追趕空隙。與此同時,中國及其他國家光學產業快速發展,日本逐漸退出勞動密集、附加值較低的低端光學產品加工製造業務,除少量高精密的光學元組件的設計、加工外,重點向光學材料開發、光學加工和鍍膜設備製造等方面發展。

從某種程度上說,日本光學產業的轉型,其實也給國產光學鏡頭產業發展帶來了機遇,而中潤光學就是其中抓住機遇的一家。目前,經過多年行業深耕,中潤光學已經打造了差異化的技術優勢。具體來看,在行業內核心的多組元聯動式變焦光學系統設計技術上,中潤光學能夠實現最高四組元的聯動變焦,相關技術水平率先突破行業三組元聯動階段,實現超大倍率變焦鏡頭的小型輕量化設計。

另外,中潤光學的數字安防鏡頭業務覆蓋定焦及2~118倍變焦,其中30倍及以上的超大倍率變焦鏡頭為企業貢獻近一半的營收,根據行業權威機構TSR的統計,中潤光學2021年在30倍及以上的超大倍率變焦鏡頭的全球市場占有率達47.88%。

需要指出的是,在變焦倍率上,中潤光學相比國際水平具有一定的領先優勢,其推出的118倍變焦倍率的鏡頭產品,實現0.5~10Km觀測距離內的清晰成像,該指標超過了日本富士能、日本山野、日本ADL 等國際知名公司的產品水平,打破了國際廠商長期在超長焦領域的壟斷地位。

對此,張孝榮指出,「國內光學鏡頭行業發展很快,技術含量越來越高,產品越來越豐富,在下游細分市場上形成了一定優勢。但與國外巨頭相比,我國企業在光學基礎研究、產品研發和技術專利上存在較大差距。」

目前與國內頭部的光學鏡頭廠商相比,中潤光學也有著一定的優勢。根據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期間,中潤光學的光學鏡頭毛利率分別為26.27%、31.80%、32.55%和34.40%,表現逐年提升;而同行業上市公司相關業務毛利率的算術平均值為32.6%、30.82%、29.95%和28.82%,表現逐年下滑。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中潤光學在光學鏡頭的毛利率上勝過國內同行,但中潤光學的資產、營收和凈利規模在同行企業內是相對較小的。數據顯示,在2021年,中潤光學的資產、營收和利潤分別為5.7億元、3.96億元和3557萬元。而同期,其他同行企業如宇瞳光學(300790.SZ)資產、營收、利潤為34.4億元、20.62億元和2.43億元,力鼎光電(605118.SH)資產、營收、利潤為14.2億元、5.01億元和1.46億元。

04

前景廣闊

隨著全球AloT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光學鏡頭的應用領域進一步豐富,同時在視覺、自動駕駛、智能家居、AR/VR設備等熱門應用領域的需求作用下,光學鏡頭產業越來越呈現出廣闊的市場前景。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5~2020年全球光學鏡頭行業市場的年復合年均增長率為22.25%,預計市場規模至2023年將達到682.8億元。

「整體而言,目前光學鏡頭的市場容量、市場規模、銷售額總量都在持續擴大增加。市場對光學鏡頭需求量的高速增長,給了中潤光學更多的發展機遇和布局空間。」梁振鵬表示。

此外,隨著光學鏡頭產品在大倍率變焦、光學防抖、高可靠性等領域技術水平的提高,光學鏡頭終端應用領域產品正呈現出智能化趨勢,其中機器視覺和AR/VR將會是未來幾年來光學鏡頭的主要應用市場。

一方面,機器視覺作為人工智慧發展的一個分支,將極大地提高製造業生產效率和智能自動化水平。而光學鏡頭作為機器視覺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成像質量起著關鍵作用。另一方面,光學鏡頭是VR/AR硬體構成之一,部分VR/AR HMD設備通過前置攝像頭進行拍照、位置追蹤和環境映射,一部分VR/AR HMD則採用內部攝像頭來感知環境和周圍目標。因此,光學鏡頭是VR/AR的必要組件。

目前,在光學鏡頭的各個細分賽道上,中潤光學的後發優勢已在逐步體現。比如在光學鏡頭所需的玻塑混合光學系統設計技術上,公司實現在數字安防、智能家居領域超小倍率變焦鏡頭、超短焦投影鏡頭等產品上的成功應用。而在高精密模具設計製造及注塑成型技術上,中潤光學是當前光學鏡頭廠商內少數同時具備模具設計、製造能力的企業,滿足了鏡頭精密零部件製造需求。

儘管光學鏡頭技術壁壘高,競爭格局相對集中,但在以中潤光學為代表的國產鏡頭研發企業的努力下,該領域的國產化替代進程正在加速。

「從長遠來看,光學鏡頭是一個需要由基礎產業鏈支撐的高科技產業。目前我國已擁有相對完整的光學產業鏈,可以滿足傳統市場上許多細分領域的需求。在這樣難得的發展良機下,中潤光學應當在研發、投入與合作上繼續發力,形成規模化品牌優勢與產業優勢,引領國產光學鏡頭產業進入真正的黃金髮展期。"張孝榮總結指出。

來源 | 《商學院》雜誌2023年1月刊

封面 | 視覺中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23d04155ab995689bb2cf49944b7b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