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努力縮小政府感覺與人民感受之間的溫差

2024-01-12     東方網

原標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努力縮小政府感覺與人民感受之間的溫差

改革開放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和有效保障,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從中獲益。在我國波瀾壯闊的改革征程中,既有市場或者社會推動的改革,但更多的還是政府主導型改革。一些政府部門解放思想無止境,改革創新不停步,幾乎每一年都要推出若干條新的改革舉措,充分彰顯了與時俱進的自覺和自我革命的勇氣。當然,如果一個部門每年都有改革新空間,也不免讓人對其此前進行的改革是否全面深入和紮實有效心存些許疑慮,甚或對於營造法治化、可預期的營商環境產生某種擔憂。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新階段,改革也進入了攻堅期和深水區,屬於普遍受益的增量型改革領域越來越少,而面臨利益調整的存量型改革任務則越來越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調性等要求大大提高。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繼續踐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是為改革而改革,而是切實針對體制機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籬而改變原有制度、創新治理方式。需要繼續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將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與市場配置資源機製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尤其是需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增進人民福祉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縮小政府自我感覺與人民普遍感受之間的「溫差」。

一切改革的實施,歸根到底都是為了人民,都要依靠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就不宜將改革舉措本身作為政績,而是要以人民的獲得感和體驗度作為評判改革成效的尺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不僅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和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出實招、謀良策,而且還要善於發現和積極引導市場和社會中自發性的改革創新。畢竟,「知屋漏者在宇下」。

回望我國40多年的改革歷程,一些頗具意義、富有成效的改革舉措往往是由市場和社會自發首創的,比如安徽鳳陽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浙江義烏的小商品市場經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還要統籌協調、平衡兼顧好各方面的利益關係。當我們不斷推進商事登記制度改革、著力提升企業進退市場效率的時候,不能忽視對於債權人和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當我們積極實施數字政務改革,全面開展網上辦事的時候,不能罔顧總有一些公民和法人不熟練或者不願意在網上操作。

事實上,數字政府建設的真諦,並不僅僅是為了網上辦事,更不是讓螢幕來遮擋政府與公民和法人之間直接的溝通交流,而是充分運用網際網路和大數據,加強政府各部門和社會各方面信息互聯共享,提高管理和服務效率,提升決策和創新水平,進而做到:對於公民和法人要承擔的義務,主動及時通知;對於公民和法人應享有的權益,非申請即授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1fa70c357791ce47667e8df6d3fc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