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宮女是如何選拔的?令妃在成為寵妃前都經歷過什麼?

2023-11-08     車解讀

原標題:清代的宮女是如何選拔的?令妃在成為寵妃前都經歷過什麼?

前言:我們都知道,

宮女,秀女,自古就是兩類分明的群體,每個朝代區分標準不同,有的因為長相,也有的因為出身,清朝更現實:根據血統差距,八旗子弟有資格選秀,上三旗包衣只能為奴為婢,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宮女。秀女每三年選拔一回,而宮女為了源源不斷地滿足紫禁城的勞動需求,周期是每年一屆,日期定在春二月。

不過,有人就會問了:進宮做奴才有什麼好?我可以不去。

行不行?不行!因為清朝的宮女制度非常嚴格,有它的強制性,這體現在兩點:1,符合以上身份的女孩,當達到十三歲,就要將造冊送往內務府,等待著備選。2,除去被選中的宮女,還有一部分資質尚可,只是相交這一批差一點,那麼就會得到一個「記名宮女」的身份,來年再次參選。如果中間出嫁了,就會以「抗旨」之罪論處。

進宮以後,並不是暗無天日,任何一個群體,在其內部都是分有等級的,上等比起下等,總是好過一些,上層稱女官,下層稱奴僕。可又是用什麼方式劃分等級?出身?資歷?都不是,你可能想像不到,是考試成績。

根據宮廷典制的記載,宮女入宮後,會被教授刺繡、打掃、裝飾等等技能,同時每日都要學習寫字、練習書法,今日教,次日查,一年以後再傳授「六法」,通過考核被評以等級。為什麼要這麼複雜呢?原因沒有明說,但是大概可以猜測到:一是為了彰顯皇家的專業性,再者,宮女的主人是王公貴族,或者皇后嬪妃,為了滿足主人日常需求,僕人也必須在各個領域有所涉獵。

一說宮女,你可能第一便想到辛者庫中那些素麵朝天,洗衣打掃的可憐人,但實際情況是在辛者庫的女孩,有許多是當初學習成績不好的(還有一部分是家人犯罪的)......而考核突出的人會跟在嬪妃身邊,待遇更好,賞賜也更多。

清宮中,處處都要講究個等級,可是怎麼講究呢?反映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宮女數量:皇太后12名宮女,皇后10名,皇貴妃8名,貴妃8名,嬪妃6名,貴人4名,常在3名,答應2名。這樣一來就好辦了,試想一下,皇后一出場,後面呼啦啦跟著一群人,而妃子只有6人,光是陣仗上就壓人一頭。

再來說說很多人關心的問題:工資。

做學徒的宮女,因為沒有上崗,也就沒有工資,只有成功上崗的人,才可以享受每個月的月錢,從4兩到20兩不等。這裡做了一個簡單的計算來明確概念:按照清朝中期的平均錢幣重量,1兩白金等於1000文錢,順治年間每斤魚大約20文,每升大米約和10多文錢。(註:粗略統計,無學術價值)

並且,宮女因為生活在宮中,她的衣食住行,胭脂水粉也都有內務府統一分配,無需花錢,所以幾年下來還是可以積攢不少的。若是她的主人好心賞賜,那麼任何一件首飾財寶,都價值不菲。(事實上,主僕間處出感情的比比皆是)

宮女出宮的年紀,官方規定為25歲,然而這時在古人眼中已經是「老女」了,實在影響婚配。但是沒有辦法,清代的制度就是如此,她們就是嬪妃王公們錦衣玉食的代價。若問有無倖免的人?當然有,一些才貌出眾又不缺乏機會的女孩,在任職時得到皇帝、皇子、王爺的青睞,有朝一日被封答應、貴人、庶妃,也算熬出了前途。

本文資料來源: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1d966175df67dbd0e77576a9c18b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