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是「全國放魚日」,《上海市中華鱘保護管理條例》正式施行。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市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崇明區政府聯合在長江口水域開展主題為 「立法保護中華鱘助推長江大保護——《上海市中華鱘保護管理條例》施行暨2020年長江口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
24尾中華鱘、2000尾胭脂魚等珍稀水生生物被先後放流長江口,重回長江母親懷抱。
中華鱘是古棘魚類的一支後裔,一種大型溯河產卵洄游魚類,是與距今1.5億年白堊紀的恐龍同時代的孑遺種類,被譽為「水中大熊貓」。
「對於中華鱘親魚和幼魚來說,上海的長江口水道是必經洄遊通道,是它們的『待產房』和『幼兒園』。」市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中心主任劉健說,長江口是全球重要的生態敏感區,是中華鱘生命周期中唯一的、數量最集中、棲息時間最長、順利完成各項生理調整,同時又最易受到侵害的天然集中棲息場所,具有唯一、特有且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近年來,長江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持續衰退,旗艦物種中華鱘和長江江豚出現自然繁殖破碎化、生境碎片化的狀況,已經到了不得不採取搶救性保護措施的地步。
5月14日,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二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上海市中華鱘保護管理條例》,這是上海第一部針對單一特定野生動物保護的法規,完善了中華鱘搶救性保護的法律保障和 「長江大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的法律體系。
記者了解到,中華鱘等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已經成為上海綠色生態名片。
自2004開始,本市持續開展長江口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23次,累計放流各種規格中華鱘、胭脂魚、松江鱸等珍稀水生生物55萬餘尾,其中1.5米以上的大中型中華鱘近500尾,刀魚、長吻鮠、菊黃東方魨、暗紋東方魨等8萬餘尾,河蜆、縊蟶、沙蠶等底棲生物約355噸,對長江口的生態修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據悉,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將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基地二期作為生態保護能力建設納入「三年行動計劃重點推進項目」,列入2019年市委、市政府重點工作,2019年上海市重大建設項目清單,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察室定期督察,目前可行性研究報告已經批覆。
作者:解放日報
編輯:陸海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1R7lHIBd4Bm1__YRHn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