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節選自網絡文章,原作者:康健
加拿大有啥特產?一般都會說那老三樣:冰酒,人參,楓糖。
加拿大是唯一一個保證每年都能出產冰酒的國家,冰酒地位儼然如同中國的茅台,絕對的第一特產;安省的地理位置和土壤構成是花旗參生長的絕佳之地;很多人對冰酒和花旗參都有聽說,可談起楓糖,許多人並不知曉,有的將楓糖和蜂蜜類比,其實除了都有甜味外,兩者可謂風馬牛不相及。
顧名思義,楓糖來自楓樹。在加拿大,楓樹有著獨特的地位,是加拿大的國樹,連國旗上都是一片楓葉。加拿大不僅楓樹數量多,種類也相當齊全,接近九成的楓樹品種在加拿大都有其分布,在兩個最發達的省份、安省和魁省楓樹更是遍布各處。
加拿大的秋天十分漂亮,層林盡染,萬山紅遍,是導遊們最忙碌的季節,每年金秋,團組接踵而至,應接不暇,連達總都要粉墨登場,親自接客。楓樹不僅多姿多彩,美不勝收,還能產出楓樹糖漿。
從植物學上說,楓樹屬內有一百多種,但平時我們普通人能分辨出來的楓樹也就那麼幾種,達總這種「磚家」也頂多認識十幾種。並不是所有的楓樹都產楓糖,楓樹糖漿主要來自糖楓,紅楓和黑楓三類楓樹。嚴格地講,黑楓是糖楓的一個亞種。糖楓是楓樹糖漿的最主要來源,糖楓高大挺拔,可以長到幾十米高,樹齡可達到四百年。
楓樹糖漿最早由加拿大原住民發現並食用,據說可以追溯到一千六百年前,大致是中國的晉代前後。原住民缺乏詳細的文獻記錄,許多東西都是口口相傳,通過故事的方式傳承下來。
傳說有位部落酋長,在冬末春初的一天,回家進屋前把自己的斧子砍在門前楓樹上,第二天早晨酋長夫人發現樹前斧下的木製容器里有些清澈的液體,嘗了一口,挺甜的,就用來做飯,蒸煮後這些水變得更甜,由此發現了印第安糖漿,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楓樹糖漿。
阿爾崗昆人曾是北美印第安大部落之一,初春時他們用石器在楓樹上劃出楔形槽口,把流淌出來的楓樹樹汁引到樺樹皮製成的容器中,夜裡低溫,樹汁表面的水分會結晶,最後留下濃縮的糖漿。可以有把握地講,製造楓樹糖漿是原住民一大發現,並非由歐洲傳入。
原住民還有慶祝「糖月」的風俗,就是春天第一個月圓之夜。加拿大地處北國,冬天寒冷漫長,那時沒有山東壽光的塑料大棚,冬天無法耕種農作物,打獵吃肉多,營養很不均衡,楓樹糖漿含有不少維生素和礦物質,逐漸成為原住民漫漫冬季不可或缺的重要食品。
加拿大是楓樹糖漿的主要產地,年產楓糖三萬多噸,占全世界總產量的四分之三以上,所產楓糖價值接近一億五千萬加元。有超過一萬家楓樹糖漿生產商,出口到四十多個國家,美國是加拿大最大的楓糖出口市場。
大多數楓糖產於安省和魁省,其中又以魁省最多,前面提到的阿爾崗昆人,現在大都居住在魁省,雖然人們熟知的阿爾崗昆省立公園在安大略省。
楓糖不僅有液體糖漿、糖塊,還有眾多帶有附加值的產品,老少咸宜,深受喜愛。夏天楓樹在成長過程中能夠積聚澱粉,秋季落葉前這些澱粉集中貯存在樹幹中,春天臨近時,酶把澱粉轉化成糖分,溶解到樹根吸收來的水分中,就成了略帶甜味的楓樹液,這一活動在攝氏零度上下時最為活躍,因此楓糖的採集時段集中在初春。
楓樹汁除了水和糖之外,還有一些礦物質,有機酸等,這種楓樹液能夠給楓樹提供能量,促進其生長。楓樹糖漿就是用楓樹液蒸餾得來的,傳統的楓糖製造地就是「楓糖小屋」。
經常有人參訪「楓糖小屋」,魁北克省最多,有四百多處。如果季節合適,恰巧是冬末春初,可以全程參訪楓糖的生產過程。
楓糖季節很短,一般從三月中到四月中,前後只有大約六個星期時間。夜間溫度要在零下,而白天要五度以上,才能採到楓樹液。
楓糖小屋都是在一大片楓樹林中,現代的生產方式遠比印第安酋長或阿爾崗昆人先進多了,基本上快全自動化了。楓樹汁都取自樹齡超過四十年,主幹直徑二十五厘米以上的糖楓或紅楓。在離地一米半左右的位置打孔,大部分楓樹只能打一到兩個洞,直徑超過六十厘米的可以最多打四個洞,再大的樹也不能超過四洞,以免傷了樹的元氣,影響後面年份的產量,總的來說,取汁量不能超過楓樹汁總量的百分之五。
楓樹能活三四百年,因此一棵樹可以輕鬆取汁一百年以上。每年採集楓樹汁的季節一結束,那些塑料小管就會被取出來,讓打眼處的樹皮慢慢癒合,整個癒合過程長達四五年,每年打眼取汁的地方不能在同一處,要給楓樹充分時間來休養生息。
楓糖小屋周圍的楓樹上都有塑料軟管插在樹上,細管接粗管,一步步把樹汁彙集到小屋中,再經過一次次蒸餾,就出來楓樹糖漿了,蒸餾過程要保持在水沸點以上四度,這樣才能保證產品的質量。大約每四十升樹汁才能出產一公斤糖漿。根據楓糖的採集時段,色澤,味道,楓糖分為不同檔次和價位。
那些楓糖小屋從外表看都挺古樸原始,實際上還是蠻有些科技含量的,真空泵,預加熱器,反向滲透機等等應有盡有。多數楓糖小屋都有「楓糖餐」,主食有薄麵餅,豬肉油渣,煮豆子,蘋果餅等,似乎刻意模仿早年歐洲移民初到北美大陸時的食品。當然主角總是楓糖,按小屋主人的話說,楓糖是百搭食品,可以搭配任何東西吃、喝,楓糖餐的那些食品都可以配上楓糖吃,茶水,咖啡里也可以放。
參觀楓糖小屋時,如果天氣冷,雪沒有融化,可以把熱的楓糖漿倒在雪上,稍等片刻,用小木條捲起冰凍的楓糖,像吃糖葫蘆那樣,別有一番風味。
遊覽蒙特婁老城,聖母院是必去之地。門前廣場銅製雕像上持旗而立者是先驅者馬松諾夫,他於一六四二年創立蒙特婁市,那個冬天十分難熬,兼有洪水。當地印第安部落送來些玉米和楓糖,使馬松諾夫一行歐洲開拓者們安然渡過嚴冬。
今天蒙特婁是全世界除巴黎以外的最大的講法語的城市,一九八〇年前榮居加拿大最大城市之首,追蹤溯源楓糖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楓糖在美國歷史上也有其特殊意義。美國內戰期間,主張解放黑奴的人們優先購買楓糖,儘量不用罐裝的食糖和糖蜜,因為食糖和糖蜜通常是由南方的黑奴生產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物資緊張,食糖限量供應,人們用楓糖代替食糖,政府部門也鼓勵大家這樣做。
和加拿大接壤的紐約州、佛蒙特州的州樹都是糖楓。前些年發行的美國各州特色硬幣上,收集楓樹汁的場景就鑄在佛蒙特州兩毛五硬幣的背面,一如楓糖小屋的景況。
楓糖和橡膠的收集過程有點類似,都是在樹幹上取汁,楓糖是「單晶結構」,楓糖雖然不像蔗糖、蜂蜜那麼甜,但畢竟也是糖,糖尿病患者偶爾嘗一嘗、吃一點還是可以的。世上沒有啥能夠阻擋人們對美食的追求,十七年前的非典和當前的新冠病毒據說都是「吃」出來的。
楓糖清香可口、甜度適宜、潤肺健胃,不含色素和任何其他添加劑,屬於純天然綠色食品。楓糖所含熱量比蔗糖、果糖等低,所含鈣、鎂和有機酸成分卻比其他糖類高,能為體質虛弱的人補充些養分。這些都使得楓糖成為饋贈佳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ujB0HMBd8y1i3sJ-vX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