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人物:海神媽祖

2019-04-18   紫薇居士Crapemertle

道教人物:海神媽祖

在諸多的神靈、仙真中,最為東南沿海尤其是台灣、香港、福建、澳門人頂禮膜拜的要數天妃娘娘媽祖了。據說澳門的地名(英文Macao、葡文Macau)就是當時的葡萄牙入侵者因島上有媽祖廟而命名的。在台灣媽祖廟達五六百座,香火鼎盛,足令其他神仙自嘆不如。近年來,兩岸海禁日開,在湄州的媽祖廟裡經常可見台灣香客飄洋過海,前來祭奉,虔敬之至。

據傳媽祖實有其人,原名林默,關於她的身世有好幾種不同的說法。比較一致的看法是認為她出生於福建莆田的一個叫湄州的小島上。她的降生和生平跟別的神仙一樣,經過民間的加工,一開始就充滿了神奇色彩。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載:媽祖的母親陳氏,曾夢見南海觀世音送她一盆花,她把它吞了下去,醒來就發現自己已經懷孕了。媽祖在娘胎里多呆了四個月,懷胎十四個月才分娩,媽祖出生之時,異香飄逸,經過十多天還余香仍存。

這位林姑娘小時候就聰明異常,剛周歲時,在襁褓中看見神像就叉手欲拜。五歲就能誦讀《觀音經》,十一歲就能「婆娑按節樂神」。林姑娘長大後「通悟秘法,預知休咎事,民以病告則愈」,頗似現今的巫婆。除了通靈和治病之外,還能乘著一張蓆子渡海,乘白雲遊歷於各島之間,人們就把她稱作神女。

媽祖的四位兄弟在各島之間做一些小本生意。突然有一天,媽祖在家裡若有所失,閉著眼睛睡了很長時間,父母都以為她得了急病,就大聲呼喚她,媽祖被喚醒時怨恨地對父母說:「你們為什麼不讓我保護我兄弟的平安呢?」父母不知其中變故,也不好細問。

過了三天,兄弟們歸來哭訴三日前在海上遇到颶風,巨浪滔天,船被風吹散了,他們大哥的船不幸被海水吞沒了。他們還說:在海風大作時,看見一位女子牽著五條船的桅索而行,在海中如履平地。這時媽祖的父母才知道那天媽祖之所以反常,是因為她的元神出竅去救各位兄弟去了。只是因為他們大聲呼喚使媽祖元神歸體而來不及救她的兄弟們,因此悔恨不已。

媽祖到了及笄之年,發誓不嫁,父母也不好強求。過了幾年,媽祖就仙去了,屍解時,芬香四溢。不久人們便經常在海上見到一紅衣女仙救危解難。宋朝時路允迪等出使高麗取道湄州時,正好颱風登陸。官船搖搖欲沉急得路允迪等連聲禱告,忽然間彩霞飛舞,只見霞光中有一女子奮力撐舵,才獲平安,於是回朝奏稟皇上,皇上就詔封媽祖為靈惠夫人,並在湄州立廟祭祀。

元明時,據說媽祖每每在海上顯靈,不但保佑商船漁民,而且還幫助掃除當時猖獗一時的海盜倭寇。由於媽祖屢屢救民於水火,朝廷頒加封號,計達四十餘種,級別也漸次提高,由夫人、妃、天妃、聖后至天后。祭祀儀式也由民間逐漸升級為官方,作為海神列入國家祭典。

媽祖除了在海上護佑漁民,還具有「送子娘娘」和抗禦水旱病疫的神力,據說媽祖同鄉有位婦人結婚十年還沒有子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夫婦倆急得團團轉,多方求告,都無效果,最後求禱於媽祖,不久就生下一男孩。凡是不育的婦女,只要求禱媽祖,沒有不靈驗的。

《莆田縣誌》載:宋初某年莆田發生了瘟疫,媽祖雅恤民意,在白湖顯靈,人們在距湖不遠的地方,掘出一坑,泉水噴涌,人們一喝疫病立除,瘟疫很快就被控制住了。 但是,總的來說,媽祖主要還是作為海神被人供奉,因此,沿海地區的漁民信奉極為虔誠。台灣地區的媽祖信仰在明代就已經很盛。

《陔余叢考》說:「台灣往來,神跡尤著,土人呼神為媽祖,倘遇風浪危急,呼媽祖,則神披髮而來,其效立應。」沿海地區對媽祖極端崇拜的最重要原因,我想還在於古代的氣象科學和航海水平較低,出海航行的風險很大,因此特別希望有神靈的保佑。

我國在元朝時特別注重海運,因此媽祖的神跡在元代尤為顯赫。三保太監鄭和七下西洋就帶著媽祖神像作為吉祥物,每逢狂風陡起,就祈禱媽祖,並以此來安慰恐慌的船員。隨著歷代皇帝的不斷加封和航海業的不斷發展,不僅沿海,國內各港口都建有媽祖廟或天妃宮,而且影響遠播東南亞,至今仍廣為人虔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