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古代小機械的亘古秘密,想不到,讓中國脫胎換骨

2019-06-18     我是王不二

這是中國石磨的不同時期的樣式,分別是磨盤、杵臼、石磨和碾盤。

石磨里有一個很長很悠遠的故事

石磨是把米、麥、豆等糧食加工成粉或者漿的一種古代粉碎機械。在仰韶文化中期,中國人使用石磨盤和石磨棒作為穀物加工工具,然後黃帝『斷木為杵,掘地為臼』,教會人們舂搗加工穀物,然後就是本文要講的石磨。

磨,開始的名字叫磑,漢代已經開始叫磨,這時候是歷史上的神農時代。

《淮南子·修務訓》:「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蠃蚌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相土地宜燥濕肥土堯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這個時候,中國農耕文明開始了,原始社會後期,人口增長導致通過狩獵方式獲得的食物供給不足,中國人通過採集逐漸開始了種植業,進而出現農業。戰國前,中國北方地區已種植大豆和小麥,但這兩種作物在整個中國早期的農作物中並不占首要地位,到戰國時期,大豆才成為北方的主要糧食作物。那時候大豆的食用方法是粒食(還是由於破碎能力不足),這當然不能令人滿足,有人開始想辦法了。

石磨上有神仙

春秋時候魯班發明了石磨,(史書上說是魯班,我們理解是無名氏的巧匠群體)。石磨,有上下兩扇,兩扇都是以石塊鑿成扁圓柱,下扇有鐵制立軸,下扇固定,上扇做繞軸轉動。兩扇的接觸面里是「磨膛」。膛的外沿刻有磨齒,磨齒有四區、六區、八區等輻射斜線。加工的糧食通過上扇孔道進入磨齒,通過上下扇的磨齒咬合磨碎穀物。

石磨的發明,是古代糧食加工工具的一大進步。 如果用現代的科學理論來解釋,它是一種完美工具。石磨是一種能將體能轉化成機械能的輪軸式省力機械。對古人來說,石磨非常複雜,製造一台石磨所需的工序多,鑿刻很難,且涉及多種設計和技術。一台石磨的製造流程里有設計不同穀物流道的設計師,要有鐵匠和石匠,涉及多人長時間合作。

不要小看這一項小小的發明,石磨最少經過了幾百年的反覆修改後才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也才成為古代中國重要的粉碎機械。

北方人對石磨非常重視,認為每一床石磨都有一個石磨神管理,因此平時是不能坐在石磨上的,很不吉利,「坐了青龍頭」對收成不利,也不能在石磨上曬衣服,即使使用石磨的時候,也不能讓磨空轉,逢年過節還要在石磨上貼上福字以圖吉祥。

一座水磨就是一座加工廠

水磨就是水力推動的石磨,建一座磨坊是個大工程,首先要提高水位,並加固堤壩,以使水的重力足夠帶動水輪。晉代人發明水磨,在西晉洛陽就有一座千金堰,負責洛陽的糧食加工。水磨技術在不斷地疊加和更新,我們熟悉三國時代統一吳國的"耽思經籍,博學多通"的杜預,"杜武庫"就曾經設計出了五聯磨(一具水輪可以帶動五扇磨盤)效率超高。

水磨這工具越來越讓中國人得心應手,糧食加工,制香,造紙,石磨可以粉碎一切需要粉碎的。從三國魏晉時期,人們就開始將小麥加工成各種麵食,也是因為有了石磨,小麥逐漸在北方普及,繼而傳到南方。

唐代的水磨非常之多,唐代的水磨是一項很賺錢的生意,以至於被皇室,豪門和寺院壟斷經營,唐代的長安糧食需求巨大,從事糧食加工獲利豐厚。首都長安周邊的河渠上貴族官僚、豪強地主的磨坊林立。唐玄宗的宦官高力士「…截灃水作碾,並轉五輪,日碾麥三百斛」。而宰相李林甫也是「京城邸第,田園水磑,利盡上腴」,一座磨坊就是一座糧食加工廠。

中國石磨的設計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直在變化,甚至出現了行業專用石磨,廣東惠州博物館的唐代石磨"崑山片玉"就是一種專用石磨,屬於手磨,上礅比下礅厚實很多,上墩厚重使磨床壓力大,研磨力加強,其實減少了研磨時間從而更省力,不過,這個磨的用途,今天的我們是想不到的,它的功能是--磨茶葉。

宋代的水磨大爆發,建造了很多更長更大更專業的水磨坊,很多磨坊由於人流洶洶,經濟交流多,輻射面廣而逐漸形成了村鎮。宋代人為了賺錢熱切地建造水磨,並不是用來加工糧食,而是加工茶葉。在宋代,茶是「等於米鹽,不可一日或無」的日用剛需,僅僅東京的官營水磨坊年收錢可以達到四十萬貫,「在京茶鋪之家,請買水磨末茶貨賣,…坐獲厚利」,磨坊為遍布東京的茶肆酒鋪把茶葉加工成茶葉末收取厚利。

有趣的是在北宋的政治鬥爭中,熙寧變法也涉及到了磨坊,水磨的大收入,也成為新黨和舊黨的爭議焦點,新黨執政,官營水磨大興,而一旦舊黨執政,則首要廢棄官營水磨。

沒想到一台石磨里的故事很長吧,裡面既有豪商大賈,又有皇室高門,還摻雜著茶葉的改變,更有權利的鬥爭。

在今天,我們在鄉村依然可以看到這種石磨,這其實不是石磨,它其實是石碾盤,它是古代的石磨技術的一部分,一個脫殼專用部分。後來由於戰亂,水資源缺乏等種種原因,高成本高技術的水磨大量荒棄,而其中的一個環節--石碾盤以更易於製作加工,更簡單實用的特點被保留下來,一直留存使用了上世紀五十年代。

小工具改變中國

石磨的重要其實在這裡,在中華民族發展的初期,小麥的碾碎脫粒是中國初期民族發展方向的一個分界點,即使我們有小麥,如果沒有石磨,我們無法加工小麥,小麥就不會成為主食,不會成為主食,那我們選擇就也許仍然會是狩獵,狩獵使我們的人丁不會繁衍興旺,也不會形成文化,那也就不會有中國。

選擇種植還是狩獵,這種選擇後面是一場影響深遠的觀念的變化,觀念形成了生活方式,進而影響到了一個民族的哲學和觀察世界的方法,可以說,石磨讓我們成為今天的樣子。

石磨是中華農業文明的促進劑,石磨讓中華文明定了型,石磨是中國發展重要階段的關鍵裝備,那個時代的大國重器。

現在石磨已經被遺忘,但就是石磨改變了中國,沒有石磨,中華文明一定是另外一個樣子。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贊,如果您喜歡本人的原創文章,歡迎關注,謝謝觀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turO2wB8g2yegNDGh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