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四十年前,我們一起求學偃高

2019-07-29     洛陽百姓生活


偃高老校門

曹會智/文

1979年夏季中招,諸葛公社(現在叫鎮)有八個人考上偃師高中(簡稱偃高)。1979年8月17日,我們這八個人一同跨入偃高校門。從此,我們八個人的人生便有了交集,有了一段共同走過的日子,有了一段終生無法忘懷的經歷。記得那年,偃高只招了四個班的學生,那年,我只有十四歲。

這八個人,便是我和常功芳、韓建芳、朱守紅、王麗霞、王秋香、馬道善和黃笑麗。當時,偃高是恢復高考後的河南高中名校,能考上偃高,意味著半隻腳踏進大學校門。但誰能預知四十年後八個人的命運何如?

我們這八個人的命運,或許就是那代人的一個縮影了。朱守紅遠赴英國定居,王麗霞在深圳定居,常功芳在濮陽定居,黃笑麗嫁給溫濤同學去了鄭州,王秋香嫁給同學郭正安曾回到諸葛醫院工作多年,韓建芳從國企出來下海自己經商後來轉讓企業後徹底自由,馬道善就職洛陽某大企業,我也緣定洛陽城。八個同學天各一方,就像天上的星星彙集一起後散開,各自有了不同的人生軌跡。

當年,接到偃高體檢通知,父母和小舅陪我坐公交車去偃師。外婆說,你們去槐廟啊!我才知道,偃師縣城的位置是原來的槐廟。記得體檢的時候,老師拿兩塊手錶,一塊正常走動的,一個停擺的,給我們測試聽力。那次體檢,是我第一次去縣城,印象最深的是火車站門前飯店的油炸炒麵,那種焦脆油香的感覺讓我常常懷念。對過油炒麵的美好印象,已經伴我四十年了,應該是對那段歲月的美好追憶吧!

功芳和建芳,名字里有個芳,其實都是男生,是我外婆司馬街的,我們仨是司馬初中同學,同學兩年,非常熟悉。建芳中專畢業,進了國企,但他心大,自己辭職下海辦了企業,小有成就,後來把企業轉讓,開車出去釣魚,雲遊四方,日子過得很是瀟洒。建芳的膽商很高,他的命運就有不同。

功芳是個比較靦腆的男孩,學習認真,印象中他英語很好,後來他大學畢業,分配到濮陽電力系統,應該是敬業愛崗,在濮陽安家落戶。他喜歡登山,看到他在山頂一覽眾山小的英姿,依然那麼帥氣,那麼陽光,是陽光大男孩。

守紅同學的家在公社裡面,應該是幹部家庭。我們曾一起步行從偃師回到諸葛,走了8個小時左右,一路同行,記憶十分深刻。幹部家庭而能吃苦,守紅的人生竟然與英倫有緣,同學群相遇,沒有細談,很希望知道他的精彩故事。

秋香上了大學,後來回到我們公社醫院從事醫療工作,治病救人,白衣天使,她在我的眼裡是很親切的感覺。我陪家人看病,曾經在醫院見過她,很親近。她嫁給了郭正安,正安也是我們的同學,他在諸葛公社工作過,我和正安也曾經步行從偃高走到老家,他老家是李村,我老家是諸葛,緊挨著的倆公社,很是投緣。因此,對於秋香和正安伉儷,我也不陌生。

麗霞的父親是我的初中校長,王校長和我當老師的母親,他們都互相認識。麗霞的哥哥在洛陽工作,自然也是我的哥哥了,多有交集。而麗霞則走出洛陽,去了深圳,從事製造企業的技術質量工作,很有成就。

道善家在諸葛村,他是麗霞的堂妹夫。他在洛陽某大企業工作,也很優秀,是企業的首席員工。

笑麗應該是我們八個人中最有音樂天賦的美女。她在偃高露過一手,技驚四座,很讓我們艷羨而心生敬意的,她的樂器真的挺好,後來她跟著溫濤同學生活,幸福美滿,真的想再聽聽她美妙的音樂!

歲月如歌,自己的路總在自己的腳下。今天的自己一定是時代和自己選擇的結果。努力了,不後悔。沒有什麼對與錯,一個人活著,開心就好。沒有什麼貴賤之分,有一種平等,叫做同學!

偃高新校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k9semwBvvf6VcSZaof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