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不相信愛情了。
談戀愛也談得越來越速食式。
「拜拜就拜拜,下一個更乖。」
就像香玉昨天推薦的電影《最普通的戀愛》(文末推薦閱讀可直達)。
愛情已經變得不再那麼重要,歸根結底是寂寞的人類抱團取暖。
但就像我一貫強調的,任何東西變得絕對那就不是好東西。
速食愛情確實日漸流行,但依然有很多人對矢志不渝的真愛充滿嚮往。
前不久韓國的一部愛情電影,上映第一天,觀影人數就刷新了韓國愛情片首映記錄。
而且連續六天奪得韓國票房冠軍。
看完之後,不少觀眾表示:
「我又相信愛情了!」
《柳烈的音樂專輯》
本片由金高銀和丁海寅主演。
劇情簡單粗暴,就是談戀愛。
兩個人往那一站,就感覺配一臉。
單眼皮,乾淨清秀,笑起來都很陽光治癒。
《鬼怪》里,雖然戲份不多也沒有主角光環加持,但學長和女主這對「初戀cp」,也圈了不少粉。
摸頭殺犯規了!
這次終於「再續前緣」,也算是彌補了cp粉的遺憾。
他們最近還為《marie claire》雜誌拍了一組寫真。
網友紛紛驚呼:「也太好看了吧。這是什麼神仙組合!」
鄭址宇導演和金高銀也不是第一次合作了。
金高銀的電影處女作《恩嬌》,就是由鄭址宇執導。
講的是十七歲少女和七十歲作家之間的慾望關係。
曾在韓國引起不小的爭議。
一方面是因為年齡差異,另一方面是尺度太大。
壓抑已久的作家和荷爾蒙旺盛的少女,場面刺激得簡直讓人有點受不住。
《恩嬌》
《柳烈的音樂專輯》里,男女主角也有一段船戲 。
但要克製得多。
連不小心對視都會紅著臉躲避的兩個人,第一次親密接觸,全身每個細胞都充滿緊張和小心翼翼。
前後關係的轉變也很微妙。
以前是心動也不敢表現出來。
金高銀在角落裡扎頭髮,丁海寅坐在門口,情不自禁地偷瞄。
生怕被發現,又慌忙移開目光。
還有金高銀幫他燒衣服領口的線頭。
吹氣時,脖子一癢,忍不住露出笑意。
回過神來,又假裝一臉鎮定。
空氣里滿是快要溢出螢幕的曖昧。
可經歷過第一次為愛鼓掌之後,感情就變得直白了許多。
早上起床,金高銀穿上丁海寅的T恤,兩個人默契地相視一笑。
在房間裡一起看書,自然而然地躺在對方身上。
這樣的小動作,電影里還有很多。
比如打完電話,臉上還一直帶著笑,再小心地確認一下對方有沒有掛機。
送女生回家,直到看不到對方了,還捨不得離開。
站在陽台上試探著叫一聲,居然還真沒走遠,很快又跑回來了。
愛情片最打動人的,永遠都是這些細節。
加上溫暖的色調和緩慢的節奏,看起來就像初秋的微風一樣讓人感到舒服。
背景設定也很有意思。
別看在一起的時候這麼甜,其實兩人是聚少離多的。
這是一個跨度長達11年,經歷了三次重逢的故事。
恰到好處的年代感很重要。
把握不好,懷舊會變成矯情,復古會變得失真。
《請回答1988》里,對那個年代事無巨細的還原,讓沒有經歷過的觀眾,也能夠感同身受。
一群人每天晚上守著電台,希望聽到李文世念自己信的場景,至今讓人印象深刻。
《請回答1988》
90年代,跟李文世一樣有代表性的電台主持人還有一位——
柳烈。
李文世「星光閃耀的夜晚」是在晚上10點播出,而「柳烈的音樂專輯」是在上午9點。
正是新的一天剛開始的時候。
在那個電視機和網絡還沒有完全普及的年代,電台廣播就是所有人共同的精神食糧。
這部電影在韓國試映後,曾對電影名字做了問卷調查。
跟電台節目同名的「柳烈的音樂專輯」獲得了極高的票數。
出生在信息時代的年輕人可能已經很難想像。
那時候,電腦系統還在用古老的Windows95,人們對未來充滿好奇,能拍照的手機會是什麼樣子。
聯絡要靠發郵件,見面只能憑緣分。
電影里有一個情節。
丁海寅去服兵役的前一天,金高銀幫他申請了電子郵箱,卻忘了告訴他密碼。
於是,她只能懷著「可能永遠不會被看到」的心情,寫下一篇又一篇的自言自語。
又給柳烈的電台寫信,希望有一天丁海寅能從廣播里聽到密碼。
要是劇情狗血一點,大概會被很多人罵:「女主怎麼這麼蠢?」
但電影拍得這麼唯美,讓人只想感嘆:
陰差陽錯,也是一種浪漫啊!
後來丁海寅通過自己的方式破解了密碼。
成功打開郵箱的那一瞬間,興奮得不敢相信。
像遊戲通關一樣激動。
信息還不發達的年代,茫茫人海,能跟一個人重新取得聯繫,簡直就是奇蹟。
不過愛情也不是只有浪漫的一面。
90年代席捲韓國的,除了電台節目,還有經濟危機。
愛情片里的「阻力」總是很抽象。
為了夢想,為了未來。
夢想和未來究竟長什麼樣,基本上沒人關心。
它們的存在只是為了拆散主角。
可經濟危機不一樣,它對人生活的直接影響,容不得忽視。
女主從大學國文系畢業,知道如果去電台兼職,找到男主的幾率更大。
但同時失業的風險也更大。
所以她還是去了印刷廠的正式崗位。
朋友說:「選擇穩定的工作是對的。」
女主回答:「不是穩定,是安全。」
另一邊,男主也在整天忙著打工養活自己。
愛情是奢侈品,生存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但電影終究還是比現實更浪漫一點。
如果放真實世界,兩人或許再沒有相遇的可能;
而在故事世界,男女主角擁有三次重逢。
第一次,女主即將步入社會,心情複雜地溜達到麵包店,而男主就在附近打工。
雖然很驚喜,但這個時候,他們對人生都很迷茫,對感情也很懵懂。
匆忙地相遇,又匆忙地分開。
就像兩片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浮萍。
第二次,女主換了喜歡的工作,在出版社上班;
男主也學了擅長的攝影,租下樓上的工作室。
對事業有了些自信,也準備好了迎接愛情。
因而一起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日子。
第三次,不需要多麼天時地利。
某天聽到電台,突然意識到:「阿西吧,果然還是忘不了那個人啊。」
不行,翹班也得去找他,而且還得跑著去。(沒有鼓勵翹班的意思)
三次重逢,其實也是人生中的三次成長。
兜兜轉轉,最後遇到的依然是同一個人。
確實,現在「不婚主義」「獨身主義」越來越流行。
「不在同一棵樹上弔死」也被不想吃虧的年輕人們奉為至理名言。
這個世界上沒有正確的愛情觀;
只有適不適合自己的愛情觀。
渴望陪伴就去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愛情之中;
喜歡獨處就安安心心享受自己的時光。
沒有什麼非得戀愛,非得結婚,非得找一個人相伴終生。
也別扯什麼愛情無用,婚姻墳墓,生兒育女就是自我虐待。
不要總急著戰隊選邊,把異己者踢到視野範圍之外,宣揚自己絕對正確的不是傻就是壞。
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
愛情也是如此。
不是A或B選擇題,更沒有標準答案。
相不相信愛情都可以,或者你今天相信愛情,明天又不信了,也可以。
只要自己開心且不干擾他人。
這張答卷你隨便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