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一看就懂的育兒理論

2019-10-03     積極家庭教育

1、人際期望效應:對孩子積極的認可和期望,能帶來更好的結果

人際期望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源自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的一個實驗:羅森塔爾在一所小學對18個班的學生進行「未來發展趨勢測驗」,然後給了校長和老師一份名單,稱名單上的人 「是最有發展前途的人」。

8個月後,羅森塔爾再次來到這所學校,發現凡是上了這份名單的學生,各方面的進步都比較大。但只有羅森塔爾知道,其實名單上的人,只不過是他隨機挑選出來的。

這個效應給我們這些當家長的人的啟示是:父母積極的暗示和期望以及讚美和信任,能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擁有積極向上的動力,從而會盡力達到父母的積極期望。

我曾經分享過一位母親的教育方法,和「羅森塔爾效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位母親讓她的孩子改變的方法就是給孩子「貼上積極的標籤」,比如說「家務小能手」,「刷牙監督員」「小小工程師」等,在這些稱呼的暗示下,她曾經那個懶惰、不愛刷牙、動手能力差的孩子。用了半年的時間就大有好轉了。

所以, 父母要謹記一點,不要再給孩子那些「你怎麼這麼笨」,「這孩子就是喜歡撒謊」「你怎麼什麼都不如人家」之類的消極評價了,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一定要給他相應的暗示,在他達到父母的某個期望時,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讚美。

2、破窗理論:家庭環境如何能夠決定孩子的未來

破窗理論: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同理,如果是一條幹凈整潔的街道,很多人不會在這條街上扔垃圾,但如果這條街道有一些垃圾,不久它就會被扔上更多的垃圾。

破窗理論如果應用到育兒中來,能給我們的帶來兩個啟示:

1、如果父母是勤快的、溫和的、愛讀書的,那麼孩子也會受其影響,而不會成為懶惰的、暴躁的、不愛讀書的人,但父母如果總是說謊、罵人、玩遊戲,不用多久孩子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2、如果發現孩子身上有一些小毛病(即「玻璃上的第一個洞」),父母應該及時糾正,將「這個洞」修補好,而不是放任不管,這樣「破窗」才不會越來越大。

3、延遲滿足效應:學會忍耐、自律方能成就大事

這個理論我前不久在另一篇文章中有過詳細的闡述,大家可以戳這裡。延遲滿足,即我們平時說的「忍耐」、「自律」、「能抵禦誘惑」,只有學會忍耐和自律的孩子,才不會被人生路上的暫時的舒適以及蠅頭小利所誘惑,才能成就大事。

父母在平時可以適度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比如說孩子想看電視,父母不是馬上滿足他看電視的想法,而是告訴他吃完飯再看電視的話可以比平時多看十分鐘。

延遲滿足,不是一味地不讓孩子得到他想要的東西,壓制孩子的需求和慾望,而是讓孩子在適度的等待中,學會抵禦誘惑,最終變得自律。

4、手錶定律:家庭成員的教育理念必須統一

手錶定律:森林裡一隻猴子撿到了遊客遺落的一塊手錶,憑藉著能決定時間這一優勢,這隻猴子當上了猴王。不久,猴王又撿到了一塊手錶,但這塊手錶上的時間和之前那塊不一樣。不一致的時間讓猴王在猴群中失去了威信,很快就被趕下了台。

手錶定律給父母育兒的啟示是:在教育孩子時,父母的教育理念必須統一,否則就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到底應該聽誰的,陷入矛盾之中。

而且不一致的教育理念也會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如果母親在教育孩子時,父親在一旁說「你這個不對,孩子你不要聽她的」,這樣孩子就會對母親的教導不以為然。

在很多隔代育兒家庭中,這種教育理念不一致的情況尤其嚴重,父母和老人應該提前商量好,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和行為,才能讓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同樣的,如果父母為孩子制定了規則,就要一直遵守它,不要今天給孩子定了規則,明天違反了也沒關係,或者父親剛給孩子定了一條規則,母親馬上就破壞了它。只有在規則面前保持前後一致、所有人一致,規則才有存在的意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ixwlG0BMH2_cNUgLTA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