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三門峽發現了一處古墓遺蹟,出土了一件文物,對歷史界、考古界影響巨大。河南省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在當地的一個古墓遺蹟中,發現一個鵝首曲頸青銅壺。鵝首曲頸青銅壺頂部的鵝首造型姿態優美,做工精細,雖然是青銅製品,但卻依然有著完美的金屬光澤。最不可思議的是,鵝首曲頸青銅壺中還裝著超過3000ml不明液體。
三門峽,是怎樣的一個地方,竟可如此輕而易舉的發現古墓遺蹟呢。
三門峽,屬河南省轄地級市,在豫晉陝三省交界黃河南金三角地區,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黃土塬為主。三門峽有「五山四嶺一分川」之稱,西接關中,北鄰三晉,東守中原,並且仰韶文化、道家文化和虢國文化都發源於此。
如此看來,這三門峽的歷史淵源還是很久遠的。
相傳大禹治水,揮神斧將高山劈成「人門」「神門」「鬼門」三道峽谷,引黃河之水滔滔東去,三門峽由此得名。轄區地處秦嶺余脈崤山山麓,千古雄關函谷關矗立境內。因古時崤山與函谷關並稱「崤函」之塞,三門峽又稱「崤函」。在距今六千年前,就出現了較大的氏族部落。
三門峽還是華夏人文始祖黃帝的鑄鼎地、老子《道德經》的著經地、佛教禪宗始祖菩提達摩的圓寂地。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3處,館藏文物7萬餘件。
靈寶西坡遺址補列為全國首選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遺址之一,崤函古道古壕段入選世界文化遺產,仰韶村文化遺址、廟底溝文化遺址、虢國上陽城與虢國墓地三大發掘入選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
而這次出土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初步判斷,墓葬為秦末漢初時的墓葬,墓葬主人可能是當時帶有爵位的一個低等級官吏。除了出土了含有3000ml不明液體的鵝首曲頸青銅壺外,墓內還出土了銅鍪、銅盆、鐵劍、玉劍具等青銅器。
除此之外,三門峽還有其他地方所沒有的地坑院。
地坑院,作為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樣式,地坑院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是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築,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築之一。 被譽為「地平線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也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四千多年前的軒轅黃帝時期,陝塬先民們已經掘地為穴而居,《詩經》稱為「陶復陶穴」,地坑院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廟底溝文化時期就已經有了地坑院的雛形。
地坑院的建造過程可概括為「向下挖坑、四壁鑿洞、穿靴戴帽、美化裝飾」。營造技藝既與傳統的陰陽八卦方位密切結合,又和宅主的命相息息相關,反映了古人卓越的智慧。如今,像這樣的村莊現存200多個,有地坑院12000餘座,保存最完整現存時間最久的地坑院已有300多年。這種神秘、奇特的民居,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
在地坑院中,還保留了當地的民俗文化技藝。還保留了許多未經開發的地坑院供遊客參觀,沿著陝塬的黃土尋找失落的地下古村落,使地坑院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地傳承下去。
坑院內展示的民俗表演與非遺展示如捶草印花、陝州剪紙、鑼鼓書、澄泥硯、木偶戲、皮影戲、糖畫、紅歌表演、陝州特色婚俗表演等,體驗互動性強,蘊含著豐富的文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fjfmHIBnkjnB-0z3qx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