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秦帝觀滄海,勞人何得修。石橋虹霓斷,馳道鹿麋游。車轍久已沒,馬跡亦無留。驪山寶衣盡,萬古空冢丘。——梅堯臣《依韻和唐彥猷華亭十詠·秦始皇馳道》
秦朝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雖然它只短短的歷經了兩世,存在僅十五年時間,但它對後代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為我們留下了無數寶貴的遺產。完成全國統一的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正是他結束了戰國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了我國數千年來的大一統基礎,秦始皇的功績可謂是利在千秋萬代的。
秦始皇的偉大之處不言而喻,但他也有不少為後世爭議的地方。例如焚書坑儒、為修建大型工程耗民耗財等。但其實秦始皇在這方面並沒有多麼罪大惡極,例如焚書坑儒最終殺的也不過一千多人,比起真正殘暴的君主這點數目根本不算多。秦始皇也的確有燒毀典籍的舉動,但他銷毀的是民間的典籍,在燒毀的同時他還另有備份存在皇宮裡。
毀掉這些至關重要的經典的不是秦始皇而是後來項羽的一把火。要說秦始皇焚書坑儒還是情有可原的話,他在勞民傷財方面的確不少,也因此導致民怨四起。修阿房宮、修長城、修秦始皇陵……每一項都是大工程,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如果說像修長城等是為了抵禦外族,那麼無比豪華的秦始皇陵墓卻多是出自於私心。耗時38年才建成的秦始皇陵規模巨大,就算以現代的科學技術想要將其開挖窺其全貌也是難於登天的事。從古到今想要進入秦始皇陵的人多的數不勝數,秦始皇陵遭遇數次劫難,為何不開挖?看「五爪金龍」布局就懂了。
一、規模龐大的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始從公元前247年開始建起,一直到公元前208年才修築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陵墓的規模可想而知。就連我們知曉的兵馬俑,其實它只是眾多陪葬坑裡的一個而已。兵馬俑現在開掘出的面積就有超過一萬四千平方米,深達5米,所以出土的文物已經是十分壯觀。即使它只是秦始皇陵的一小部分,但也已經享譽世界,有「世界第八大奇蹟」之稱。
根據專家的考古研究,整個秦始皇陵更像是一座地下城市,很可能就下縮小版的咸陽城。現在我們開掘出的兵馬俑只是外圍陪葬區域,真正的核心部分是地宮,很有可能就是仿造秦皇宮而建成的。耗時如此之長,規模如此之大的秦始皇陵墓中心,內部該有多少珍貴東西可能都是我們想像不出的。
二、選址講究的風水寶地
秦始皇陵是秦始皇最終長眠的地方,古人講究風水,對於死後的葬身之處更是無比講究。秦始皇陵修在驪山腳下,「依山造陵」是從春秋時期起就盛行的一種選址風俗。陵墓依靠著大山,有俯瞰之勢,可將大好河山都盡收眼底,陵墓位置選在這裡也可顯示君主的至高無上地位。另外據風水學說,此處更是傳說中的風水寶地。驪山連同四周的山將始皇陵峰簇擁在其中整座陵墓恰如落在花瓣中心。由由於四周的山形狀恰似龍爪,陵墓處期間有如龍的爪心控制著鋒利的五爪。這種地形也被俗稱為是「五爪金龍」。秦始皇陵是從嬴政13歲時就開始修的,傳說秦始皇能最終完成統一大業,這塊風水寶地就起著功不可沒的作用。
三、開挖難度極大
秦始皇陵的這個選址地勢就決定了它的開掘難度巨大。古往今來有無數人想一探究竟,但最終都難以進入核心部分。秦始皇陵也可以說是飽經風霜了,有很多的盜墓賊覬覦裡面的珍貴財寶屢次破壞墓地,這些行為都只會給這座寶庫帶來不可挽回的破壞。以現在的科學技術只能是小心謹慎的有序發掘,要徹底揭開陵墓的神秘面紗要考慮到很多因素。比如經過考古工作人員的測探,陵墓內的確存在著很多的機關,例如連弩、水銀蒸氣等,這些防止盜墓賊的舉措也給考古工作增加了難度。整個秦始皇陵的規模巨大,地勢也是無比複雜,像「五爪金龍」這樣的地形就給開掘帶來極大的難度,完成這些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結語 、
我國對待秦始皇陵的開掘考古工作是十分謹慎的,一定是條件技術夠成熟才能夠開掘,否則這就是對這個重要陵墓的極大破壞。目前皇陵的開掘考古工作還在有序地進行中,考慮到「五爪金龍」這樣的山勢布局外加其他許多因素,短時間內我們想見識到真正的秦始皇陵到底是什麼樣還有一定難度。相信隨著技術的成熟,我們也一定能在保證文物最大程度完好的情況下進行考古工作,從而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正是對我們古典文化的繼承,同時也有利於現代考古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途經秦始皇墓》
《水經注》
《漢書》
《史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f436cc5e778a019be18fabac6eb20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