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綰:為了生存,他勾結匈奴,背叛劉邦,成了唯一善終的異姓諸侯

2022-07-26     歷史新視角

原標題:盧綰:為了生存,他勾結匈奴,背叛劉邦,成了唯一善終的異姓諸侯

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是從郭嘯天和楊鐵心開始的,由於兩人交情頗深,楊鐵心道:「要是咱們的孩子都是男兒,那麼讓他們結為兄弟,倘若都是女兒,就結為姊妹」。郭嘯天搶著道:「若是一男一女,那就結為夫妻。」

在真實歷史上,也有一對傳奇,同樣是一人立足中原,一個人投靠外族,其情節兇險比武俠小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歷史上的劉公和盧公也不會相信懷中的嬰兒日後會拔刀相向,兵戎相見。更絕的是,這一對嬰兒比起郭靖和楊康則更加傳奇,竟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天生的髮小。

一人叫劉邦,另一人叫盧綰。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真有基友的話,那劉邦的基友就是盧綰。

兩人是世交,小時候一起放牛,一起讀書,長大後一起喝酒,一起闖蕩,哪裡有劉邦,就必然有盧綰。劉邦要是犯事跑路,盧綰也一定跟著(高祖為布衣時,有吏事辟匿,盧綰常隨出入上下)。

如果說劉邦是陳浩南,那盧綰就一定是肝膽相照的山雞。兩人出生入死,劉邦從布衣,混到諸侯,再到皇帝,他旁邊站著的不是呂雉,而是盧綰。

那些年劉邦被項羽追著打,身邊的人眾叛親離,在最失意的日子裡,劉邦對始終不離不棄的盧綰說:我相信就算全世界都背叛我,兄弟,你一定不會。二人的關係到底親密到什麼程度呢?太史公記載:群臣莫敢望,雖蕭曹等。

你以為蕭何,曹參是劉邦的心腹,關係很親密了?其實在劉邦眼裡他們都是外人,只有盧綰是自己人。劉邦當了皇帝以後,故意安排盧綰打一些必然能打贏的仗,積累資歷和聲望。

一向摳門的老劉,硬是讓盧綰當了七個異姓王中的一個。當初為了冊封盧綰,甚至不惜得罪群臣,他明著告訴眾人,燕王的位置是留給我兄弟盧綰的,你們誰都想別打主意。

彼時的盧綰如果死了,他會永遠的被劉邦懷念。如果劉邦死了,他也會永遠被盧綰感恩,但是沒有。

歷史很諷刺,兩人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友情哪怕再堅持一兩年的時間,就會成為佳話,可是歷史跟二人開了個玩笑。

該來的總會到來。

公元前196年,劉邦正在為劉姓江山掃除最後的障礙,出兵平復陳豨之亂。陳豨便派人去找匈奴求救,巧的是盧綰派去的門客張勝也在匈奴。更巧的是,當初劉邦為了給盧綰積累資歷,讓盧綰殺掉的臧荼的兒子臧衍也在匈奴。

作為「中間人」的臧衍對張勝說:「你知道燕國為什麼還存在嗎?是因為有陳豨這個外敵的存在。如果陳豨被消滅了,恐怕下一個就輪到你們燕國嘍。」

這明擺著就是在挑撥離間,但不可否認的是,臧衍說的未必就是錯的。職場三角穩定原則,有項羽,韓信才有價值。沒有了項羽,韓信也就沒有了價值,狡兔死,走狗烹。同樣,有韓信,彭越就有價值,沒有了韓信,隨後就是彭越。有了彭越,英布就有價值,沒有了彭越,下一個挨打的就是英布。這叫什麼?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臧衍進一步對張勝說:燕國不如放緩攻打陳豨的腳步,選擇更匈奴修好。只要留著陳豨,那盧綰便可高枕無憂,繼續當燕王。再者說,如果到時候劉邦要對你動手,你身後還有匈奴和陳豨幫你,安全就有了保證。

臧衍的話有道理嗎?太有道理了,即便是你我設身處地,恐怕也會被說服吧。張勝動心了,雖然後來中間出了點誤會,但最終盧綰也動心了,便不斷安排張勝暗中與陳豨、匈奴聯絡,有個詞叫「養寇自重」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在盧綰看來,生存是第一的,友誼是第二的。

盧綰的算盤敲的挺響,在他看來,自己這麼做純粹是為了自保,最多讓劉邦費點事。只可惜這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

陳豨讓盧綰失望了,只堅持了一年,就兵敗被殺。本來這也沒啥,結果陳豨的部將投降後,為了邀功將盧綰通敵的事情告訴了劉邦。

聽說最好的兄弟居然背叛了自己,在背後搞小動作,劉邦勃然大怒,派出審食其去核實情況。

這個審食其的身份有點意思,他明顯是呂雉的人,因為他給劉邦待了綠帽子。劉邦居然派出審食其去調查,說明劉邦相信審食其,說明呂雉已經可以影響劉邦的決策和用人了。

結果,審食其到了燕國,盧綰當起了縮頭烏龜閉門不出,並且說了一番大實話:如今的異姓王只有我盧綰和長沙王吳芮(這個長沙王英年早逝了)。去年春天,漢朝把淮陰侯韓信滿門抄斬,夏天,又殺掉了彭越,這都是呂雉的計謀。現在皇帝重病在身,把國事全部交給了呂雉。而呂雉是個婦女,總想找個藉口殺掉異姓諸侯王和功高的大臣」。

盧綰堪稱人間清醒,但他這番話還是有所保留,把責任都推到了呂雉身上,免得跟劉邦撕破臉皮。

呂雉和劉邦又想故技重施,藉故召見將人調虎離山,然後瓮中捉鱉。韓信當初就被騙到京城的。盧綰又不傻,他才不會重蹈韓信的覆轍呢。於是,他對審食其說:

「哎呀,我生病了,哪裡都走不了啊。」

聽聞盧綰的話後,劉邦也清醒了,說道:盧綰果反矣!他果然決定要對發小下手了。

關於劉邦到底想不想殺盧綰,我不知道。從歷史記載的情況看,盧綰的遭遇跟韓信、彭越、英布一模一樣。劉邦總是會抓住他們的不是,然後派兵征討。

樊噲的征討大軍正在路上了,即將兵戎相見。

盧綰突然感傷了,他回憶起少年時,他跟劉邦在夕陽下的奔跑,那是他們逝去的青春。他突然想跟劉邦聊聊,甚至想進京謝罪。但是他依舊帶著數千騎兵嚴陣以待。

曾經的兄弟終於反目了,一場廝殺即將開始,可是時間拒絕了,是的,時間不會給這老哥倆機會了,劉邦去世了。

最終,盧綰決定離開了,他回望著長城的方向,一聲嘆息,帶著全部家眷投靠了匈奴。

一年後,盧綰在匈奴去世。

50年後,盧綰的孫子盧他之投降漢朝,被封為亞谷侯。

歷史,有時候也挺講人情味的,至少相比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的遭遇,盧綰算是得到善終了。

之所以盧綰能善終,一方面是他為了活著不擇手段,可以當縮頭烏龜,可以同敵人勾結,可以出賣友情,正是由於背叛,盧綰得到了匈奴的接納和幫助。

另一方面,恐怕是劉邦手下留情了,他給足了盧綰逃跑的時間,那是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在彌留之際叮囑:

「讓他走吧,他曾經是我最好的兄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f2f57992fcb2a16667ff689f8ce9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