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發布會,為何不談晶片?

2023-09-26     單仁行

原標題:華為發布會,為何不談晶片?

本文首發於「單仁行」公號,訂閱「單仁行」公號

從企業家的角度探究商業本質

01

今天,我們開門見山,來聊聊昨天萬眾矚目的華為發布會。

這場發布會,因為華為mate60系列的不宣而售,以及跟蘋果新手機的正面交鋒,飽受大家的期待。

整場發布會差不多有超過150家媒體進行了報道,特別是第三方的官媒也站出來進行了背書。

當然,劉德華的出場也為發布會添上了傳播色彩,在各大短視頻平台已經出現了非常多的切片內容。

至於為什麼會請劉德華?

除了明星人設方便傳播之外,我想也跟下面這個流傳非常廣的圖有關,華為其實也是非常有網感,懂得玩梗去放大關注度。

當然,發布會不是我們講的重心,我就直接總結三個點:

第一、公關大於廣告,來自於第三方的宣傳效果,遠比品牌自己費心費力打廣告要好很多。

第二、從華為發布的產品來看,華為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突破,從「手機、手錶、平板、耳機、電視、路由器到汽車」幾乎涵蓋了我們全場景的生活工作,萬物互聯的生態已經搭好了產品底座。

第三、華為的高端產品正在向消費品轉變,不管是黃金手錶,還是保時捷手機,它們身上都有著一股奢侈品的消費氣息。

參考巴菲特願意投資蘋果的一個重要原因,蘋果的產品並不像電子產品,而是越來越像一個消費品。

消費行業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那就是知名品牌會擁有非常穩定的客戶和銷量,不會受到技術的太大影響。

02

好了,發布會簡單聊完,下面就聊聊今天要講的重頭戲了。

大家之所以關注這場發布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那顆「神秘的麒麟晶片」以及背後的工藝技術。

遺憾的是,余承東整個發布會並沒有提起晶片,很多人都在說,這是不是耍猴呢?

其實,我們要能理解,因為晶片背後站著的不是華為,是整個產業鏈乃至國家的努力,是無數人的心血。

而且,有一句話叫「戰報會騙人,但戰線不會說謊」。

華為全場景產品的發布,mate60齣貨量上調2000萬,蘋果出貨量預計下調1000萬,已經代表了一些事正在發生,被卡住的脖子正在鬆動。

我們確實需要多一點耐心,畢竟產業升級從來都不是輕鬆的。

我從「半導體產業升級的困難」出發,我們來倒推在哪些方面,我們可能取得了突破?

我們的企業也能從現有業務出發,去找到一些商業共性,把技術向上升級,幫助中國在不同的產業,能夠走到一個更高的位置。

03

技術壁壘

半導體是一個重資產,高風險,而且投資回報周期長的產業。

錢,只是一個基礎問題,更主要的在於「市場」和「技術」兩個層面的因素。

我們先談一下技術壁壘,我把技術壁壘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經驗,一類是專利。

半導體產業很吃經驗,數字晶片的設計還好,在短期之內能出成績,華為的麒麟晶片就屬於數字晶片。

當然,不是說華為的數字晶片不夠強,不夠好,相反,華為是非常強,目前國內的數字晶片在全球可以說是和美國並駕齊驅。

但半導體不僅僅只有數字晶片,還有模擬晶片,還有射頻晶片,以及被動元器件等等。

這些晶片設計和製造十分吃經驗,因為只有資深的工程師才知道在設計和製造的時候,要避開哪些坑,這些都是用時間去積累起來的,沒有捷徑可走。

舉個例子,有一種晶片叫做ADC,是把物理信號轉化成為電信號。

全球最頂級的ADC只有美國的ADI能做出來,而ADI成立於1984年,那時候中國才剛剛改革開放不久。

仔細對比就會發現,今天全球知名的半導體少說也有30年歷史,電腦巨頭英特爾成立於1968年,手機晶片巨頭高通成立於1985年,模擬晶片王者德州儀器成立於1930年。

越是高精尖的行業,越是吃經驗,而高效的解決辦法,並不是自己在內部培養,而是從外部挖人,或者是跟專業機構去學習和合作。

求知若渴般的把專業人才聚攏在一起,你可以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來解決經驗上的差距。

04

專利壁壘

解決好了經驗壁壘,還要面對專利壁壘。

專利是一個企業的實力象徵,也是企業四大護城河之一。

在正常的商業活動中,專利可以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危機時刻,它就是企業的殺器。

華為的成功與對專利的重視密切相關,華為連續多年申請專利數量,都排在全球前三的位置。

但對手也很強。

比如說2018年,英特爾申請專利數量2499個,雖然比不過華為,但除了華為之外,當時的中國沒有幾家企業能達到英特爾的一半。

這些國際巨頭們,長年累月砸錢搞研發,形成了強大的專利壁壘,等我們想要做的時候,就會遇到對方的專利封鎖,有時候甚至是無法迴避。

舉個例子,三星半導體很強,晶圓代工份額僅次於台積電,這和梁孟松當年加入三星密不可分。

但台積電只用了一招專利訴訟,就直接讓梁孟松離開了三星,三星最終也沒能追上台積電。

同樣,中國中芯國際的創始人,張汝京也是因為台積電的一紙訴狀離開了自己創辦的公司,中芯國際還賠了台積電2億美元。

所以,專利一方面要進行交叉許可,換來別人專利的使用權;

另一方面必須要帶動產業上下游的合作夥伴,大家一起探索才有可能換個路線,彎道超車。

05

生態壁壘

除了經驗和專利壁壘之外,還有一個生態壁壘。

什麼是生態壁壘?

就是整個產業鏈協同的狀態。

生態壁壘是最容易被大家所忽視的,但這又是特別重要的一環。

半導體是一個相當長的產業鏈,包括IP、EDA、材料、設備、製造、封裝、測試等等,一個環節都不能少。

這些大環節又牽扯到成百上千的小環節,環環相扣,構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生態。

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就是體現在於產品的兼容性和穩定性上。

有一位行業資深高管就告訴我,即使一些國產晶片價格看上去很便宜,但是產品長周期的穩定性不高。

一些產品穩定性不錯,但技術支持做不到位,客戶要花時間自己去摸索,這些都需要時間成本,最終下來並不見得比國際巨頭的晶片便宜多少。

所以,這麼一個生態壁壘,一定不能各自為戰,不是今天我做你的,後天我做他的,而是相互協同,依存,我可能這3年內都是做你的,我專門有一個部門只為你提供服務。

當然,前提是一定有一套各方同意、認可的行業標準,標準才能塑造生態。

有一個帶頭人要站出來去領著大家前進,拿真金白銀去鼓勵大家往我這條線上突破,用我的方案,我的標準,去兼容系統和晶片。

國外的巨頭基本上都是這麼走過來的,在巨頭的背後,有著無數依存他的供應鏈生態。

06

長尾效應

我們在研究當中還發現,半導體面臨的另一大壁壘就是市場太過於細分。

並不是所有企業都像英特爾、高通、英偉達那樣,造十幾款暢銷的晶片就活了。

半導體產業的長尾效應十分明顯。

我們從半導體需求的角度來看:

大多數的需求會集中在頭部企業,這部分企業我們很熟悉,可以稱之為頭部的流行市場。

而分布在尾部的需求是個性化,零散的小量需求,由眾多不知名的企業組成,我們可以稱之為非流行市場。

它們會在需求曲線上面形成一條長長的「尾巴」。

所謂長尾效應就在於,假如把所有非流行市場累加起來,就會形成一個比流行市場還大的市場。

我們以光刻膠舉例,這是一個十分細分的市場,因為不同的晶片需要用不同的配方,有些產品對光刻膠的需求量很小,光刻膠企業從中也只能獲得比較少的營收。

以信越化學為代表的日本企業,它們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能夠生產絕大多數光刻膠,雖然每一款營收很少,但晶片的種類很多,應用的場景更多,最終累計的營收就很高。

這種長尾效應不僅僅存在於光刻膠當中,還存在特種氣體,電源管理晶片各個領域。

所以,一個產業的升級,不光是看到頭部市場,更是要注重這些尾部市場,這些尾部市場當中存在著很大的發展機遇。

07

講到這,大家也會發現,不只是半導體,我們的高端製造業,高精尖產業的發展路徑,在底層的邏輯基本上都是相通的。

強大的專利壁壘,深厚的經驗沉澱,完善的生態壁壘,長尾市場的把握。

任何一個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只有企業把這些都掌握了,循序漸進的往前走,互相配合默契,我們才能吃到一個完整高端產業的紅利。

這可能也是為什麼華為不願意提及晶片的原因,突破確實有,但想爭奪任何一個高科技產業,實現產業升級的路徑都不容易。

我們除了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還需要有「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的智慧和耐心。

祝福華為,祝福華為背後眾多隱藏了自己名字的企業,也祝福我們所有的企業,從經驗到技術,從技術到產品,從產品到服務,逐步建立自己的生態,完成產業的向上升級。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efb10edd416f7bfe0f3c3ca4bb2d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