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我不要、我就要!媽媽:再鬧打你啊!其實該挨打的是媽媽

2019-07-27   JOJO育兒說

關注我:專注於嬰幼兒睡眠問題及高需求寶寶的養育

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畫面:

寶寶堅決不做安全座椅,一座就哭不停

寶寶就是要不停看動畫片、玩iPad,一停下來就哭鬧

孩子在商場,看到玩具不買就不罷休,一直鬧到爸媽妥協為止

孩子的口頭禪是「我要我就要」和「我不我就不」

……

我們也經常能聽到父母嚴厲或無奈地聲音:

你能不能聽話一點!

我再警告你一次!

你再鬧我打你了啊!

……

但其實,孩子固執、耍賴、任性,往往原因都出在父母身上。

特別是低齡的幼童,他們正處在規則感的建立期,父母如果沒有正確對待,讓寶寶養成了任性的習慣,就很難改善了。

針對幼童的任性,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查找原因:

原因1:執拗期沒有得到尊重

我們常說Terrible 2、Horrible 3(可怕的2歲、恐怖的3歲),指小寶寶在2、3歲開始,會變得特別固執、任性、難以取悅、總是哭鬧。

其實,這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生長發育的一部分,只不過有的孩子表現得比較溫和,有的孩子比較激烈罷了,特別是高需求寶寶,他們性格更鮮明、表達慾望更強烈,於是也會格外「任性」。

幼童在2-4歲之間,會迎來秩序敏感期、執拗敏感期、自我意識敏感期、審美和完美敏感期等,概括地說,孩子在這個階段,開始有了獨立的思考,並且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世界。

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情,代表著孩子們開始長大了,有想法了、有主意了,他們不再是一個只知道吃和玩的小嬰兒,而是開始向「人」邁出重要的一步。

但與之相矛盾的是,當孩子開始思考並渴望做決定時,我們做父母的卻依然把他們當做一個什麼都不懂、什麼都做不好的玩具娃娃。於是:

  • 寶寶想自己倒水喝,媽媽會說,你灑得到處都是,來,我喂你。寶寶不同意,媽媽不妥協,最後寶寶大哭,媽媽生氣。
  • 寶寶想給客人開門,媽媽嫌寶寶動作慢怕怠慢了客人,搶先把門打開了。寶寶要求重新開,媽媽覺得把客人攆出門再開一次不可思議。最後寶寶大哭,媽媽覺得寶寶太任性
  • 寶寶想自己洗手,爸爸怕寶寶把衣服打濕了,而且洗手液和肥皂不都能洗手嗎?幹嘛非要用肥皂?趕緊洗完了抱走。寶寶要求自己重新洗,爸爸覺得多此一舉。最後寶寶大哭,爸爸覺得寶寶有強迫症……
  • 爸爸拿出一個包子,掰開一半遞給寶寶。寶寶要求得到一個完整包子,爸爸覺得寶寶吃不完一個,半個剛合適。最後寶寶大哭,爸爸覺得寶寶太固執

這些畫面是不是都很熟悉?

父母做錯了什麼?還不都是為孩子好?為啥孩子卻這麼固執又任性?

其實,父母的錯在,沒有給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的機會

  • 寶寶自己倒水可能會灑出來,但他的精細動作卻得到了發展。
  • 寶寶自己去開門,可能動作慢一點,但是他探索的慾望、歡迎客人的心情得到滿足。
  • 寶寶自己洗手、選擇喜歡的肥皂、先洗左手再洗右手……可能會打濕衣服,但他的秩序感得到滿足,學會了安排自己的生活。
  • 寶寶想要一個完整的包子,他的審美和完美感得到了滿足

我們的成長,是需要真正地去探索、去感受,包括去失敗,才能完成的。父母就算把這個世界的萬事萬物的結果都告訴我們,我們也無法感同身受。更何況,父母無法替孩子完成所有事情。

而且,很多時候寶寶的探索也非常簡單。比如有陣子MonMon突然對洗碗感興趣,非要自己洗碗。對於2歲多的孩子來說,這當然是不被允許的,先不說洗不幹凈,打碎了劃到手怎麼辦?為此MonMon沒少跟我鬧情緒

後來有一天我做了妥協,說,你來吧。

結果,MonMon興高采烈地把碗送到水龍頭下面淋了淋水,就放進了瀝水槽,然後仿佛立大功一般,開開心心地走了。

我當時就覺得,早知如此,何必之前跟他犟那麼久呢!

解決方案:

尊重孩子的想法,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妨多給寶寶一些時間,多一點耐心,讓寶寶充分去探索、去實踐自己的想法,哪怕有的事情在家長看來不可思議。

原因2:規則混亂

很多爸爸媽媽都會有這樣的困惑:

我當然知道iPad不能想玩就玩,我當然知道動畫片一次只能看20分鐘,我當然知道不能每次孩子哭鬧都妥協

可是,這熊孩子就是停不下來哭鬧、不達目的不罷休怎麼辦?

我教育過了、罵過了、甚至打過了,可他還是很不聽話啊!

我知道擁有一個脾氣倔、主意大的寶寶有多讓人頭疼。公共場合大哭大鬧、特別會在爺爺奶奶面前找庇護、油鹽不進,怎麼說都不行……真的是讓人耗盡精力和耐心。

但也許這些情況你也很熟悉:

  • 說好了不能邊吃飯邊看電視,但實際有時候看有時候不看,並且父母自己也邊吃飯邊看電視/玩手機
  • 說好了9點上床睡覺,但經常玩到10點才被趕去洗澡。
  • 說好了吃了飯才能吃點心,但有時候放學路上就打開了零食
  • 媽媽規定必須先寫作業再玩,但是爸爸總默認孩子先玩

這些在我們成年人看來覺得是「人之常情」的「靈活處理」方式,卻恰恰是造成孩子任性的原因。

因為孩子不懂「靈活處理」,孩子只會感受到:

  • 同樣的事情,有的時候可以,有的時候不可以。那到底這次可不可以呢?我要試探一下。
  • 上次媽媽不同意,我哭了,媽媽就同意了。這次媽媽又不同意,是不是因為我哭得還不夠久不夠狠?
  • 爸爸說過不可以,但其實也可以,爸爸的話沒有什麼威懾力,所以我可以不聽爸爸的話,也不相信爸爸的承諾

解決方案:

建立規則,並且要求家庭成員都一起嚴格執行。

剛開始孩子可能會激烈反抗(因為以前反抗都是有效的),只要耐心堅持過頭幾次,慢慢地孩子就會明白,哭鬧是沒用的了,必須按照規則去執行。

倘若有時候確實覺得可以破例,也要告訴孩子具體的原因(比如今天是你的生日,你可以多買一個玩具),讓孩子知道,他不是因為哭鬧得到的妥協。

原因3:家長的溝通方式有待改進

有的家長會問:

我給孩子建立了規則,但是他不願意接受,總是要來挑戰規則怎麼辦?

其實,這位家長已經意識到了規則的重要性,但卻忽略了溝通的重要性

比如:孩子想玩iPad,家長回答說:不可以。快去寫作業!

那麼,這個孩子肯定是會抗拒的。

想想看,咱們以前早戀的時候,本來只是懵懂的情竇初開,根本就沒多愛,為啥被家長發現後,越反對反而還越執著?

因為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不可以嘛,因為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嘛!

所以,在給孩子建立規則的同時,也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並讓他明白為什麼

比如,針對iPad,父母可以說:我知道你很想玩iPad上的一款遊戲,你的同學都在玩,你也想玩。那麼,你想玩的話,必須先把作業都做完,並且為了你的眼睛好,你只能玩半小時,然後就去練跳舞好嗎?

相信通過這種方式,雖然孩子沒能達到「暢玩iPad」的目的,但一定也可以減少和父母之間的矛盾。

解決方案:

了解孩子的需求,再告訴孩子為什麼有這樣的規則

可以的話,也可以一起制定規則


我們可能會擁有一個天生情緒豐富、喜歡錶現、堅持自我的寶寶,但他一定不是天生頑劣、任性固執的寶寶。

相反,豐富的情緒、堅持自我、喜歡錶達,這些品質其實非常可貴,可以幫助這個孩子成為一個熱情開朗、積極向上、富有創造力的人。

因此,父母正確的養育方式,就非常必要了。

針對terrible2,你還有什麼經驗可以分享?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