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另一種讀法

2022-08-16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中國畫的另一種讀法

中國畫的另一種讀法

中國國家地理旗下品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期刊

封面故事元代山水畫傑作《鵲華秋色圖》(局部)中,華不注山峻秀挺直,筆法古拙,畫意和諧。畫家趙孟頫追摹唐、五代畫風,並以書畫同源的精神,引領明清文人畫浪潮。

本期目錄

中國畫浩如煙海,讀畫的方式也千人千種。但是無論怎樣讀,中國畫里都深深鐫刻著中國人的文化思想與中式美學;記錄著不同時代的社會面貌和歷史進程。

為此,《中華遺產》2022年8月刊推出的「中國畫」專輯,僅選取兩個角度讀畫:畫道與畫事。

潑墨、寫意、留白、白描、烘托……它們是中國畫獨有的技法,但是這些技法卻飽含中國古典美學思想,並影響到其他藝術——如書法、文學、音樂、建築、園林。它們既是技法也是畫道。

中國的文學講究文以載道,中國畫也具有同樣功能。在那些歷史名畫的背後,有著國家的、個人的各種訴求。看似雲淡風輕,卻有家國情懷。

讓我們輕鬆「讀畫」,認知畫與中國。

畫道

那些「破圈」的中國畫術語

你知道嗎?人們寫作時念念不忘的「渲染」,雕塑時渴求的「神韻」,裝點園林時講究的「留白」,還有讚美之語「胸有成竹」……都源於中國畫的技法與畫藝。可見, 中國畫所呈現的,既是畫道,也是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為中華民族傳統藝術所共有。

請橫屏觀看

「破圈」的繪畫術語

潑墨

恣意揮灑的人生

潑墨仙人圖》 南宋 梁楷。畫家運用潑墨技法,以深淺不一的墨色塊面構成人物主體,以細筆勾勒五官,一個寬衣大肚、憨態可掬的醉仙形象,便躍然紙上。

潑墨,是一種最自由、最感性的水墨畫技法。將水與墨色融合,潑灑到絹素、棉紙上,層層滲透暈染,在此基礎上加以筆法收拾,整理出明確的畫面。整個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最終效果,高度依賴於作畫人的機巧應變。

這種技法肇始於唐代,浸潤了唐傳奇的浪漫氛圍,容易讓人聯想到狂生高士、道法神通、神鬼魍魎。潑墨畫家們的生平,也往往充斥著奇談怪行、奇聞異事。

留白

最大的世界

《寒江獨釣圖》 南宋 馬遠 繪。馬遠運用極致的留白處理,獨寫扁舟漁翁與幾筆水波,余皆虛空,卻盡得妙境。

舉凡中國畫作,無論水墨寫意還是工筆重彩,大多會在畫面上留有空白。即便某幅畫卷構圖做到了所謂的「密不透風」,那山石的參差點染處、瀑布水體的流瀉間、山屋茅榭的牆瓦里,往往也藏著隱約的虛白,只是或多或少罷了,這是中國畫與生俱來的、骨子裡的個性。

寫意

得意而忘形

《魚》 清 朱耷 繪。畫中之魚,以白眼向天,充滿不屑之態,又不失倔強之心。他的其他畫作也多以此象徵手法抒寫情懷,是寫意文人畫的代表。

寫意的技法興於宋,在宋以前,繪畫往往起著道德教化、宗教信仰乃至文史書籍插圖之類的實際功用。

北宋時,文人群體取代晉唐以來的世家大族,成為社會中堅的主要群體,在他們的倡導下,繪畫從實用功能中解放出來。以蘇軾為代表的一批知識精英介入繪畫領域,很快引領繪畫脫離了傳統的實用功能。

宋代文人們有了「畫心」而非「畫形」的自覺,這才真正確立了此後千年文人畫的寫意主調。畫家不是服務於帝王權術的附庸,他們擁有自己的情感表達與精神追求,他們對「野逸」品格的推崇,使畫壇蔚然而起寫意之風。

烘托

側寫的真味

「烘托」這一技法,最初是中國畫中專為刻畫月亮而誕生的,即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後被文人們借用於寫作的概念之中。而能襯托月亮又不違和的物體,莫過於繪製雲遮月之景,烘雲托月的說法由此而生。

《月夜撥阮圖》 (傳)宋 馬遠 繪。月下一位高士坐於石凳之上,面對遠山疊翠,正沉醉地彈奏阮琴。圖中令人矚目的還是天空中那被雲層籠罩的圓月。倘若缺了幾片雲,這畫中的月便會因為它的微小而顯得可有可無,此即為烘托之用。

白描

天下絕藝

北宋李公麟之後,眾多畫家都以白描大師李氏之作品為臨摹的範本,效仿其白描技法,於是,海內外所見的不少白描人物畫,都被歸在了他名下,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免胄圖》(局部)即是如此。

所謂白描,一是描,二是白。描是傳移模寫,是用中鋒的線條,將粉本上的形象摹寫下來。不論是否填彩,外輪廓都要雙勾。如果只用水墨色塊畫出外形,捨棄勾勒出來的線條輪廓,那就談不上白描了。

白描之所以敢於不用填色,是因為以筆觸的自由變化,線條具有的豐富的表現性,已經可以解決立體和光影的問題,使觀眾看到色彩的變化,看到結構層次。

達· 芬奇說:「繪畫的最大奇蹟,就是使平的畫面呈現出凹凸感。」白描線條就是要實現這個奇蹟。五色令人目盲,墨自己就分為五色——濃、淡、干、濕、黑。

白描以它高度的概括性和表現力,使自己成為沒有色彩的彩照。

畫事

中國畫極簡史時間軸

《女史箴圖》

真實版「宮廷女子圖

《女史箴圖》(唐摹本,局部) 晉 顧愷之 繪

早在兩漢時期,儒生已開始勸誡女子要做賢婦。劉向作《列女傳》,講述古代賢婦故事;班昭作《女誡》,講授「敬順之道」;後來,賢婦故事通過畫卷、畫像石、畫像磚,得到廣泛認可。但是,圖畫一旦千篇一律,便會失去意義。顧愷之不願照搬畫像磚的刻板格套,而想把道德故事繪成一幅有趣的連環畫,於是便有了《女史箴圖》。

《北齊校書圖》

失敗的正朔王朝

《北齊校書圖》(局部)(傳)南北朝 楊子華 繪

在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的展櫃之中,藏有一卷中國古畫,名為《北齊校書圖》。絹本上,繪製了 20 個人物,講述了北齊天保七年(556 年)的校書故事。

彼時,河東秀才樊遜和冀州秀才高乾和、瀛州秀才馬敬德等 12 人,奉北齊文宣帝高洋之命,校定五經和諸史,以供崇尚儒學的皇太子高殷使用。

北齊文宣帝高洋,為何在天保七年組織校書?這背後隱伏著的是後三國時代的「正統之爭」。

《唐十八學士圖》

宋徽宗的野望

《唐十八學士圖》(局部) 宋 趙佶 繪。 畫卷描繪了一場雅集,與「十八學士登瀛洲」的典故有關。畫中文人一起遊園鼓琴、吟詩作賦、戲馬觀鶴、同桌而宴,表現出文人豐富愉悅的生活風情。宋徽宗自詡「跨唐越漢」,在這幅畫中得到了淋漓展現。

十八學士圖,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重要題材,開創者為唐朝閻立本的《秦府十八學士圖》。之後,歷代帝王、文人紛紛對「十八學士」這一題材加 以繼承和發揚。

不過,從宋代開始,「十八學士」漸漸脫離功臣畫像的範疇,僅作為群體,融入一幅圖畫中,將十八學士或按照琴棋 書畫,或各種遊樂活動進行編排。宋徽宗《唐十八學士圖》,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同為「十八 學士」,唐宋兩代皇帝的智囊團卻大為不同。宋徽宗的畫中,文人們遊園鼓琴、吟詩作賦、戲馬觀鶴、同桌而宴,與《秦府十八學士圖》 大相逕庭。

《鵲華秋色圖》

留住那片山水

《鵲華秋色圖》 元 趙孟頫 繪

《鵲華秋色圖》中描繪的鵲山和華不注山,都是山東濟南郊外的名山。鵲山傳說為扁鵲煉丹之所(攝影/張慶民),華不注山則因山勢如一枝花莖立於水面而得名(攝影/徐舟)。趙孟頫畫中的山形姿態,與現實中非常類似,展現出精湛的畫技。

鵲、華二山地處濟南,是北方名山。趙孟頫沒有緊隨李成、郭熙代表的北宋院體派,描 繪出充盈整幅立軸的北方巨障式山水,而是轉而用橫向手卷的水平構圖,打造出頗具江南韻律的水鄉風情,恰如黃庭堅詩中所說 「濟南似江南」。趙孟頫將不同元素,依照不同比例,放在近、中、遠景的不同位置,這種手法很可能借鑑了五代名家董源的經典風格。

《蹴鞠圖》

畫里畫外的快樂與憂愁

傳為元代錢選臨摹北宋宮廷藏畫所作的《蹴鞠圖》,描繪了北宋開國君主宋太祖和功臣們一同蹴鞠玩樂的和諧場景。 攝影/李勝利

《蹴鞠圖》所對應的人物身份、站位示意圖

人們通常認為,《蹴鞠圖》(「蹴」指用腳踢、蹋,而「鞠」則是皮球)是元代畫家錢選的臨摹之作。他臨摹的原畫,相傳是兩宋之交的宮廷畫家蘇漢臣的作品。

畫中,所有人物的目光,全部聚焦在小小的皮球之上。紙上描繪的雖是一瞬間的靜止畫面,但觀者體會到的,卻是皮球富有節奏地騰空降落。寓動於靜,趣味無窮。畫中這場激動人心的蹴鞠賽,並非畫家杜撰,而是真實發生過的歷史事件……

點擊封面圖一鍵下單新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e61d89e929ab6c24bb7c61290327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