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聲丨「戀愛」這堂課,正被大學生們搶著修習

2024-10-19   錢江晚報

潮新聞客戶端 執筆 王晶 實習生 顧思睿

「我們都認識這麼久了,他行為上明顯也對我『有意思』,怎麼還不表白?」學生石泱在課堂上大方分享起自己的戀愛故事,授課老師胡乃岩和周圍的同學們一同耐心傾聽,教室里座無虛席……

這一幕,在浙江工商大學的「戀愛心理學」課堂里上演。同時,現場視頻,也在最近的微博熱搜上持續「紅紅火火恍恍惚惚」,引發大眾關注。這門「戀愛課」是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胡乃岩自2022年3月起,連續三年每學期開設的課程,今年秋天,是他第六次開課。

胡乃岩的「戀愛心理學」課堂里座無虛席。受訪者供圖

「我已經盯這門課3年了,想選它的人很多,年年都被會被搶爆。」今年大四的石泱表示,「戀愛心理學」每學期都有1600名至1700名學生搶六七十個名額,不少同學還會帶著自己的男朋友或女朋友一起旁聽,下課後甚至還有同學追著老師「開小灶」。

事實上,戀愛課程的火爆並非新鮮事。早在2007年,北京師範大學便開設了一門「親密關係與自我成長」,獲得學生追捧;2013年,華東師範大學開設「婚姻與愛情」課程,贏得大量人氣;2015年,鄭州師範學院開設的「愛情心理學」選修課,一經開設即爆滿;有媒體曾面向全國1028名大學生髮起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88.23%的大學生支持大學開設戀愛課……

為何戀愛課程在高校中如此受到追捧?並且「戀愛課」究竟應該學什麼?怎麼教?

從「不想相信愛情了」到「相信愛情」

其實,在開設這門課之前,胡乃岩一直從事離婚調解和心理輔導工作,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現在很多大學生對於戀愛這件事情是存在恐懼和迴避心理的,很多大學生對和異性之間建立親密關係開始逃避。

「偶爾看到言情小說、漫畫之類的會幻想一下戀愛,但是回到現實生活,又會馬上打消這種念頭。」浙江工商大學大四學生溫明坦言,自己的原生家庭並不幸福,加之近些年關於PUA、出軌、家暴的新聞頻出,根據真實個例改編的一些影視作品給他帶來了更強的心理衝擊,更有一些營銷號專門靠挑起兩性對立來吸引關注,引發社會婚戀焦慮,「這種焦慮也影響到了我們大學生,這或許是大家都搶著上戀愛課的原因之一。」

在溫明身邊,也有和他有著同樣焦慮的同學,張曉蕊就是其中之一。張曉蕊是個內向的女生,平時就不太善於與異性溝通,而隨著年歲的增長,她又開始面臨很多來自父母與社會的壓力。

「家裡天天催我找對象,我也不知道該如何開啟一段戀愛關係,很擔心自己這輩子都嫁不出去了。」張曉蕊說,女生本身就對自己的年齡存在焦慮,尤其是看到關於婚戀層出不窮的負面消息,這種焦慮就會被無限放大,有時候都會覺得「不想相信愛情了」。

課堂上,胡乃岩與學生進行互動。受訪者供圖

也正是觀察到學生這些種種心理,胡乃岩會在課上做出更為細緻的解析和引導。「我始終和學生們說,婚姻是能經營的,家庭是值得回歸的,我們應該去相信愛情。」胡乃岩認為,很多人之所以離婚,是因為不會經營婚姻。一開始兩個人都有熱情,但因為男女認知和思考方式的不同,加上不能正確處理婚姻中的矛盾和衝突,才導致彼此之間的那份熱情在爭吵中消磨殆盡。

因此胡乃岩常常提醒同學,在戀愛和婚姻前,第一步要選對人,比如看看對方的情緒是否穩定、是否願意負責任、有進取心、明白事理,與此同時也要了解對方的原生家庭,再去學習如何戀愛,即便是步入婚姻,也要持續學習,「儘管這樣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至少能有一些基本的概念,可以規避一些基本錯誤。」

起初,只是抱著「課堂有趣,給分高,既然搶到了就去上上看」心態修習戀愛課的溫明,如今有了很大改觀。「老師在課上講的不僅僅是單純的戀愛關係,更多的是一種親密關係的構建和維護,雖然還沒有把它投入戀愛的應用,但課堂知識對我是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特別是在人際交往方面。」溫明不再抗拒婚戀,他也期待,之後能在大學裡收穫一段甜蜜的愛情。

「愛人的能力是需要學習的」

從多年課程教學以及學生反饋中,胡乃岩發現,其實很多大學生都想在校園裡談一場戀愛,想和異性交往,但又害怕處理不好情感關係,傷害了彼此,「而且很多學生不會溝通,不會處理衝突、與異性相處過程中也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懵懵懂懂地就進入戀愛,又滿身傷痕地跑出來,形成了心理創傷,甚至出現了PTSD(創傷心理障礙)。」曾經還有一個學生向他傾訴:「失戀了,在那段感情中很受傷,後來好幾年都不願意觸碰感情問題,天天精神內耗,荒廢了好幾年時光,要是有人指導我就好了。」

學生們面臨的這些顧慮,剛好是胡乃岩的「拿手活」,他也成為學生心目中的「戀愛達人」。

「愛人的能力是需要學習的」,這是胡乃岩在課上經常提及的觀點。在他看來,戀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卻可以學習如何經營愛,「我不會教學生怎麼追到女神男神,而是希望大家通過這門課程,學會理解、溝通、共情等能力,真正地在戀愛和婚姻中獲得幸福,塑造健全、成熟的人格。」

圖片來源:IC photo

曾在大三那年修習過「戀愛課」的浙江工商大學學生辛夷,就在課後成功讓自己「瀕臨谷底」的戀愛關係「重獲新生」。令她記憶猶新的,是名為「戀愛中如何正確溝通」的一節課,她記得,那堂課上,胡教授除了講解,還設置了模擬男女雙方角色進行溝通的環節,引導大家思考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同學們也分享討論了自己的真實戀愛經歷。

「以前的我一生氣就不愛理人,覺得情侶間吵架就應該男生先低頭。」正是在課上討論過程中,辛夷開始意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自己的態度也許只會讓她和男友的關係走向一條死路。「我很多時候確實不夠理解他。」辛夷坦言,自己對待感情屬於迴避型人格,而男友卻是個熱情浪漫的人,再加上溝通的缺位,兩人一度陷入冷戰。「當時甚至想過要分手,但是那堂課之後,我給他打了一通很久的電話,兩個彼此傾訴,做了一次很深入的交流。」也正是辛夷這次更加成熟、坦誠的溝通,讓兩人的戀愛關係一直維繫至今。

同樣通過修習「戀愛心理學」調解彼此感情的還有李黎和她的男友,「課堂上的一些人格小測試對我幫助很大,這讓我理解了每個人都是具有差異性的,即使是在最親密的戀愛關係中,也不用把自己的那一套觀念強加在對方身上。」

在課上的一項測試「愛的五種語言」(即肯定的言辭、精心的時刻、貼心的禮物、服務的行動、身體的觸碰)中,李黎驚訝地發現自己和男友在這五項的排序上幾乎是截然相反的,「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在一起,而且通過這個測試我們了解到彼此潛意識中最需要什麼,就可以給對方提供更好的情緒價值。」

「有人聽完課脫單,也有人聽完課分手,這都很正常。」胡乃岩說,「戀愛心理學」課程本身偏向心理學和自我認知,涉及生命成長議題很多。此外,還會有一些依戀關係測試、性格測試、MBTI測試等心理學測試,能讓大家更直觀地認識自己。

上好「戀愛課」並非容易事

「戀愛課」成為大學校園裡的一門選修課,亦是人生里的一門必修課。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看來,大學開設「戀愛課」並不是單純為了學戀愛技巧,也並不等於就是一味鼓勵學生談戀愛。大學戀愛課程涉及的內容,包括如何處理異性交往關係,大學生戀愛觀、大學生戀愛心理問題,大學生性道德與自我保護等諸多方面,「這些對於大學生的自我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戀愛課程將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劑良藥。」同濟大學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認為,自我認知和人際溝通是戀愛課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儘管目前不是每所高校都有開設專門的戀愛課程,但是這兩部分內容在相關心理課程中也會有所體現。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2022年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大學生總體心理健康狀況良好,但應該加強對大學生的生活方式、生涯規劃和戀愛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

其中指出,在大學階段,戀愛可能與大學生的人格發展和心理健康水平有關,而健康良好的戀愛關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具有促進作用。在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中,報告也顯示,戀愛中的大學生抑鬱得分最低,焦慮得分也較低,單身想脫單大學生的抑鬱和焦慮得分顯著更高;在無聊感上,戀愛中的大學生無聊得分最低。

圖據《2022年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

不過,想要上好「戀愛課」並非一件容易事。由於觀念、師資等問題,我國大學真正開設戀愛課程的,其實還在少數。

樊秀娣認為,有別於其它常規大學課程,戀愛課程受到學生歡迎的前提必須是「以互動而非說教的形式進行的」。胡乃岩對此也持相同觀點,因此他的授課風格一貫是「拒絕爹系」。

「我的課堂很注重互動和參與,純講授式的課堂大家很難聽得進去,一般我的課堂講課占三分之一左右,其餘時間都是與同學們進行互動,比如他們講述我來點評,以及同學們之間討論。」胡乃岩說,他無法告訴學生究竟要如何戀愛才是唯一正確的,但他會幫助分析,讓他們自己選擇該怎麼做,「更多的時候是像朋友一樣,去傾聽他們的內心。」

「其實不僅是開設愛情課,這更應該是一種愛情教育。」北京聯合大學心理素質教育中心教授黃大慶認為,開設戀愛課程要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目標,同時要貼近大學生,以和大學生緊密相連、符合時代背景的現實問題去切入。內容上,既要涵蓋愛情價值觀,還要有婚姻、文化等價值觀等。途徑上,要做到課程是主體,心理諮詢團體輔導、講座、家校合作等方式共同輔助,教務部門也可以對這類課程做出一些新的規定,一起來探討解決學生的愛情問題。

面對眼下爆火的「戀愛課」,胡乃岩也對未來有了更多期待:「我一個人的能力還是有限的,我想通過錄製視頻或者師帶徒的形式,把這門課程推廣出去,讓其走進廣闊的社會。以愛的學習,去推動生育友好型社會的建設,也讓更多人重視起戀愛、婚姻問題,更好地獲得幸福。」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