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又被群嘲了,但這次我要為它說幾句公道話

2023-02-12     功夫財經

原標題:抖音又被群嘲了,但這次我要為它說幾句公道話

作者:陳興傑

01 抖音做外賣的優勢

抖音要做外賣了。

消息一傳出,很快就上了熱搜。抖音出來闢謠說,沒有這回事,又上一次熱搜。

短短兩天,「抖音外賣」兩次登上科技新聞的頭條。

公眾有理由興奮。抖音這樣的流量海洋,做什麼都值得關注——何況內容屬性極好的餐飲。科技界和餐飲界都在嚮往抖音外賣的前景。

要深刻理解這種騷動,舉一個很小的例子就可以。

B站和微博有位美食博主「美食作家王剛」,是一位年輕的四川小伙。長得普通,拍的視頻也簡單,上來就一句,「哈嘍大家好,我是王剛,今天我給大家做一個××」,然後就做菜。

王剛基本只做炒菜,他刀工極好,技藝嫻熟,做事不廢話。看他切菜炒菜很過癮,像是一場酣暢淋漓的享受。幾分鐘時間,一盤熱騰騰的菜端到你面前。

王剛的視頻獲得了極大成功,他在全網各平台的粉絲,總數接近2千萬。王剛的視頻好看,除了極致簡潔的風格,極易上手的做菜風格,還得歸功於餐飲行當的優勢。

美食是人類最基本的慾望需求,它天然就有勾人的屬性。把菜做好,再花點心思,通過視頻風格化地呈現(即便像王剛那樣簡單),就會有粉絲追著看。

在一個釣魚視頻都能火的時代,活色生香的美食視頻誘惑力不要太大。吃播都有人追,做美食的直播當然更有人看。

美食視頻的市場極大,賽道極寬。很多人不愛王剛的做菜方式(寬油大火,大香大辣,比較典型的川菜風格),他們喜歡看別的菜。於是,就會有人做京菜、蘇菜、粵菜,還有人做海鮮,做燒烤,不管做什麼,都是一大波人看。

中國市場太大了,隨便舉一種菜系,就是上億計的人在吃。哪怕只做很小眾的泰國菜,也有幾千萬的潛在愛好者。

餐飲視頻的內容風格,又很容易做得千姿百態。可以是王剛的簡單幹練風,可以是娓娓道來的「舌尖派」,或像李子柒那樣把做飯做成藝術。他們帶貨能力之強大,已不亞於一家公司。

當今任何一個平台,美食都是極其重要的流量分類。用戶看到好的美食內容,食指大動,下單購買(或者點收藏),這個鏈路是順的。抖音視頻的商業化做得很成功,切入到美食外賣市場,確有做成的可能性。

網際網路產品成功的秘訣無它:能以順暢的鏈路,解決人們的真實需求。

微信和淘寶是這樣,滴滴也是這樣,都是人們的需求通過網際網路技術得到滿足,並且路徑十分順暢。

近兩年興起直播帶貨,起初很多人斥為「偽創新」,但它還是成功了。原因很簡單,它解決了消費者購物時的兩大阻礙:信息不對稱和價格阻礙。

直播帶貨很大程度解決這兩個問題。針對前者,它以商品展示和賣家叫賣,打通了消費者「發生興趣—產生需求—下單購買」的鏈路;後者通過薄利多銷,能把價格打到極低。

趕集買貨是人類商業史恆久不變的模式,至今沒有消亡;電視購物成功了,直播帶貨當然也能成功,在網際網路加持下,其優勢更加明顯。

抖音外賣有巨大想像空間,正是基於這樣的道理。美食視頻能滿足用戶的真實需求:不知道吃什麼,不知道好吃不好吃,及發生興趣到下單的順滑鏈路。「即看-即點-送達」的鏈路比直播帶貨更順暢。

只要大邏輯成立,生意就有想像力,至於如何實現和賺到錢,就是技術層面的事情。網際網路行業最怕的是偽需求。只要需求是真實的,鏈路是順暢的,解決方案遲早出來。

02 抖音外賣試水為何沒做成

抖音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它站在一個金礦上面,就看要怎麼開採。是給其他外賣平台導流賺廣告和服務費,還是自做平台向商家抽傭呢?兩個方面抖音都做了嘗試。

前者的探索是:2020年初抖音和餓了麼合作,在抖音開小程序。同時抖音允許商家在品牌主頁放置點餐入口,用戶點擊就能跳轉下單。

這一合作推進得並不順利。疫情相關因素給業務推進造成極大困難,此外,抖音自己想試水外賣業務,恐怕才是更主要的原因。2021年7月,抖音上線「心動外賣」並發起招商。

用戶刷本地美食視頻,頁面下方出現下單入口,點擊進去後就下單。看起來和普通外賣下單沒什麼兩樣。可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絲滑無比的鏈路,抖音做起來磕磕碰碰。

「心動外賣」做了幾個月,全面叫停。表面看起來還是和疫情有關——2022年,全國許多城市經歷了漫長的封城,餐飲行業秋風蕭瑟。可實際看到底,「心動外賣」本身問題不少。

最大的問題是,抖音外賣沒有高效的配送網絡。它只能依賴達達、順豐、閃送等企業配送,網點不夠密集,配送速度很慢,下單後基本要一個多小時才能送到。這個速度真的太慢了。

用抖音外賣的商家,多是連鎖大店,很少有中小型的餐館,更沒有蒼蠅小館。原因很簡單,餐飲行業利潤不高,有能力騰手做視頻運營的餐館,要有很強的實力。普通餐館根本玩不起。

平台商家少選擇少,消費者不愛來,缺乏在抖音點外賣的習慣;大商家外賣客單價高,消費得起的人少。加上配送問題,疫情因素,營銷活動根本沒法做,於是項目叫停了。

今年放開後,很多人發現,「心動外賣」在一些城市重新上線了。只不過,可以叫到的外賣訂單,基本是小龍蝦、海鮮之類的高客單價餐品。這些餐品消費者能接受昂貴的價格,高額的配送費,對時效性的要求沒那麼高。

最近,抖音方面極力否認「抖音外賣將於3月1 日上線」的傳聞。這種否認只是玩了個文字遊戲。抖音外賣其實早就悄悄上線,多個大城市的本地視頻都能刷出來。

03 美團,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

抖音做外賣除了要解決自身能力不足,還要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美團。抖音儘量保持低調上線,可能也是不想刺激美團,以免招來強力回擊。

美團是十年前千團大戰、五年前外賣大戰的贏家,百戰得勝築成今日成就,實力不容小覷。它最強的護城河,是多年來苦心經營,遍布中國大中小城市毛細血管般的運營網絡。

在正常的城市範圍內,只要打開美團,三公里範圍內就有外賣商家,哪怕是蒼蠅館子。幾乎每一個縣城的每一片區域,都實現外賣員覆蓋。下單以後,可以確保40分鐘以內送達。

騎手管理和商家合作是線下很重的生意,要面對面交流,一家家店談。數百萬外賣員統一著裝,奔波在城市街巷,維持較高的服務水平,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

和商家合作,美團向商家抽取6%左右的佣金及部分配送費,消費者每單支付配送費4~5元。雖說頻遭聲討,但已經做到行業最低,能讓商家和騎手都能賺到錢。

反觀新入行的抖音外賣,商家服務費一上來就是5%~10%,還需額外支付8元配送費。消費者叫100元以上外賣餐,配送費往往高達二三十元。這和他們配送體系不夠細密有關係。

美團依靠發達細密的網絡,保證騎手有餐送有錢賺,商家大體覺得划算,平台利潤率保持在5%左右。這是深耕細作之下挖出的護城河,競爭對手很難破。

抖音有流量又怎樣,得投入巨資建配送網絡,給商家和消費者優惠補貼,還註定要面對美團的壓迫式反擊。外賣收入是美團的現金牛,是安身立命之本,怎麼可能輕易繳械投降呢?

當然,我不是說面對強大的美團,抖音做外賣就毫無機會。正如前面所說,從美食視頻到外賣,消費鏈路是通順的;抖音視頻有強大的商業化能力;抖音的現金流也很牛,支撐得起「消耗戰」;在高客單價市場上,抖音也許能率先突破。

這些都是抖音的機會。但是無論怎樣,抖音只要涉足外賣領域,註定要打一場艱苦的仗。技術進步,政策調整,消費者習慣,都會影響戰局。戰到最後也許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割據並存,一直互相競爭也有錢賺,就像大多數市場一樣。商業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

有一件事情可以確定:消費者將從中受益。可能是技術進步帶來的便利,也可能是補貼帶來的折扣優惠,這些都是市場競爭帶來的紅利。

作為市場經濟的支持者,我樂見抖音跳進外賣市場來「攪局」,也希望美團保持長久競爭力。

04 停止對科技企業「外賣羞辱」

最後說一個話題。由於抖音入局外賣行業的消息,和ChatGPT興起幾乎同時火爆網絡,中國的外賣行業又一次被揪出來嘲笑。

大概的論調是:當美國的人工智慧技術在探索聊天機器人,中國最頂級的網際網路公司,居然在忙著搶外賣生意?差距也太大了吧。

類似的說法,在我的印象中最近十年至少出現了兩次。

一次是2016年谷歌的AlphaGo擊敗人類頂尖棋手,當時百度正把外賣確立為戰略業務。嘲笑蜂起,有一篇文章的標題是:阿爾法狗要贏圍棋,百度要贏外賣。

2020年社區團購興起,正趕上火星探測的熱潮,於是對比批判之聲再起:當貝索斯、馬斯克用先進的科技探索火星,中國企業家竟然忙著從社區超市搶生意?

直播帶貨也遇過這樣的非難。可以說,每一個風口興起帶動企業家興奮的同時,也有一批網際網路批評家冷嘲熱諷。無理地貶斥中國網際網路「賺快錢」「沒有技術含量」,更有惡毒者,更將網際網路行業斥為剝削掠奪者,無視它們創造的價值。

關於這個話題,首先要明確:中國網際網路行業很大,各方面人才濟濟,某些領域沒有做好,比如人工智慧的許多領域,處處慢人一步,不是外賣直播和團購這些造成的,沒必要諉過。

真正應該反思的,是這些領域為什麼沒有做好,尋求具體的行業和政策原因。而不是對其他領域的成就冷嘲熱諷,嫌棄這個嫌那個。科技造福於人類,不應有高低上下之分。

此外也要深刻認識到,他們看不起的外賣行業,事實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外賣平台將消費者—騎手—餐飲業者連接起來,服務好了消費者,給騎手帶來就業機會,還提高了餐飲行業的效率。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獲得好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連那些遠離城市外賣的鄉村,也中從獲益。數百萬騎手主要來自鄉村,他們以辛勤的勞動為家鄉的父母妻兒創造了美好生活。民眾收入得以保障,鄉村也得到了發展。外賣行業創造的社會價值,再怎樣高估都不為過。

再看科技進步這一端。早期騎手的裝備很簡單,一車一箱一衣而已。隨著行業發展,騎手的頭盔有內置藍牙耳機、能語音識別指令、夜間自動示警;平平無奇的保溫箱,內箱採取智能控溫技術,採用碳纖維加熱能讓食物保持65度送達。

網約車、快遞和外賣這些行業極大發展,帶來了豐富數據,基於位置的服務(LBS)在中國發展迅速。普通人帶個手機出門,什麼服務都能享受得到。

看起來一點也不高大上的民用科技,真切提高了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可以羨慕國外部分技術的進步,指出中國企業的差距,卻沒必要對科技企業「外賣羞辱」。

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功夫財經無關。如因作品內容存在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功夫財經聯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e370a49de7a3e87e0083a88423a6d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