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鵬官宣再婚生子,寶寶照片曝光,網友卻在心疼她?

2022-03-15     窈窕媽媽

原標題:李亞鵬官宣再婚生子,寶寶照片曝光,網友卻在心疼她?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今天下午,50歲的李亞鵬官宣與女友海哈金喜結婚生子

視頻中,李亞鵬曬出結婚照,還放上了寶寶照片,正式官宣再婚生子。

其實,早在3月7日,就有媒體拍到演員李亞鵬帶著女友去做產檢,女友挺著孕肚,李亞鵬在一旁小心保護。

這段婚姻,有人祝福,也有人不看好。

也有人關心:李嫣怎麼辦?

2013年9月,與王菲離婚之後,李嫣就一直由李亞鵬撫養,李亞鵬對這個女兒給予了滿滿的疼愛與呵護。

他會深夜陪女兒吃路邊攤,和女兒穿親子裝,參加女兒學校的活動……甚至曾因女兒被偷拍,對狗仔大打出手。

不論李亞鵬婚姻如何、生意如何,在女兒眼裡,他一直是一個稱職的父親。

今天我們不討論八卦,借著這個話題,我想談談父親對孩子的影響。

作家羅蘭曾這樣描述父親:

我用父親的豁達應付環境的變故,用父親的樂觀創造自己的前程,用父親的鼓勵與寬容的方法教學生和孩子,用父親對大自然父親的愛好來陶冶我自己的性情。

足以見得,父親對孩子的影響是不言而喻,也是不可替代的。可遺憾的是,無數父親,正在缺席孩子的成長。

「爸爸去哪兒了」?

「餓了睏了,去找媽媽」

「不會做作業,去找媽媽」

「跟同學發生矛盾了,去找媽媽」

……

有調查發現,我國70%的父親,在家庭中長期缺席。

很多父親明明有陪伴的條件,卻仍舊要把責任甩給伴侶,這除了經濟和工作壓力,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一位女孩這樣形容父親:

「爸爸從來不做家務,甚至晾的衣服也懶得拿下來,吃完飯就走了也不收拾桌子。

我的吃穿用度都是我媽買的,生病也都是她陪我去醫院。

三年前,我多了一個妹妹,媽媽的負擔就更重了。

媽媽是上班族,回到家還要干全職太太的活。這一切,我爸卻覺得理所應當。

長大後才明白過來,這是「祖傳」,因為這種行為和爺爺如出一轍。

「我爺爺和奶奶就是男主外、女主內模式,爺爺在家也是什麼也不幹,我奶奶還是謹小慎微的供著他。」

這樣的父親並非個例:在傳統文化禁錮下,無數男性依然習慣於女性在家庭中的單方面付出。

男孩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長大後也沒人告訴他該怎麼當個好爸爸,如何成為合格的家長,更懶得去學。

其實,無論原生家庭什麼樣,長大後都可以試著擺脫原生家庭的桎梏,努力做一名合格的父親,阻止因缺席造成的創傷在後代身上延續。

可惜,太多人仍然延續了上一輩人的行為模式。

表妹悠悠在半年前剖腹產生下二胎,她告訴我,月子期間老公沒給孩子換過尿不濕,她全天照顧孩子,身體不堪重負。

有天半夜,孩子又哭又鬧,她讓老公抱抱孩子,老公不願意,還反問她:我不會照顧孩子,萬一我把孩子給磕著碰著怎麼辦?

她說,只要讓老公帶孩子,他總是以「幹不了帶娃這麼精細的活」為由拒絕。

電視劇《坡道上的家》中,女主也在喪偶式育兒中掙扎:

明明女兒正哭泣著,睡在同一間房的丈夫卻還能睡得很熟。丈夫把女兒塞給她,就像把紐扣掉了的襯衫交給她般理所當然。

不止男人這麼認為,就連同為女人的婆婆都說:男人天生不是照顧孩子的料,女人也不應該期待丈夫伸手幫忙。

在很多人眼裡,帶娃就是女人的事,男人在外面干大事才叫有出息。聽起來很無奈,卻是很多人的共識。

那些不被父親陪伴

的孩子怎麼樣了?

《父親這種病》書中有個詞叫「父親缺席症候群」,意思是說父親缺席容易影響孩子性格發育,比如對母親過度依戀、沒有安全感、影響性別認知等。

一個「隱形」的父親,對孩子的傷害顯而易見。

一位網友說自己特別膽小懦弱,習慣討好別人。他認為,形成這種性格的原因在於成長路上父親的缺席:

「小時候,吃飯穿衣、上學接送全部都是媽媽一個人完成,爸爸除了工作什麼都不管我。看到別的孩子被爸爸接送,我就特別羨慕。

有一次,學校舉行運動會,有個項目要求爸爸一起參加,不出意外被他拒絕了。

運動會那天,別的小朋友都有爸爸陪著參加項目,我只能眼巴巴的望著,自尊心跌倒了谷底,跑到角落默默流淚。

從那以後,每當小夥伴談論爸爸時我感覺自卑又尷尬,因為我很少感受到爸爸的愛。

我很清楚自己被人欺負爸爸也不給我撐腰,所以我極度缺乏安全感,用順從別人保護自己,時間久了就形成唯唯諾諾的性格。」

看完他的故事,我想起《家有兒女》中的一個片段:

劉星跟同學鬧矛盾了,同學跟劉星約架。

媽媽知道這件事後,第一反應就是罵劉星「趕緊給人家道歉去」。

劉星說:我沒錯,憑什麼道歉?

而爸爸夏東海則跟劉星說:老爸跟你一塊去,保證能打贏。

雖然約架不值得提倡,也不是最佳解決方式。但我相信劉星會從爸爸身上學會遇事不能忍氣吞聲的原則,這也會成為他成長的力量。

父親的陪伴,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也是孩子堅強的後盾。缺少父親陪伴,男孩容易變得悲觀、不自信。

然而,對女孩來說,影響的不僅是性格,同時還有對異性的認知和婚姻生活。

一位讀者告訴我,父親每天早出晚歸,很少關心她,她也習慣了與父親常年保持一種疏離感。

因此,她的生活中一直缺失疼愛自己的異性角色。

這種渴望,讓她喪失了判斷力,甚至不知道如何分辨真情和假意。

用她的話來說,別人給她一點兒好處,她就會掏心掏肺回應。

所以當她遇到初戀,被對方重視的感覺讓她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分手後又因為忘不掉對方,患上抑鬱症。

「我愛的不是他,我只是喜歡被人捧在手心的感覺」。

後來,與另一個男人結婚,為了拴住老公的心,她包攬了全部家務並任勞任怨。

直到有一天她跟同學傾訴:大家都是女人,為什麼我結婚後這麼累,你們卻有時間逛街、看電影?

同學說:你不是有老公嗎?為什麼不讓他分擔責任呢?家不是你一個人的,做家務和帶娃本來就是他的義務。

她猛然醒悟,意識到,父親對她的影響從未沒有停止。

好的父親應該是什麼樣子?

作家宋涵書中講了一件讓她印象深刻的事:

有人問心理醫生:「我女兒今年兩歲,她爸爸經常出差,回來的時候想抱女兒,女兒會說不要爸爸。請問發生這種事情,我如何教育我的女兒?」

心理醫生回答「幹嘛要教育孩子,這是你作為父親應該承受的」。

生活中,太多人忘記了自己的家庭責任,忘記怎麼當一位合格的爸爸。

工作忙、要掙錢養家,都不能作為逃避陪伴孩子的藉口。

扎克伯格,這位全球最年輕的億萬富翁,對待孩子也格外負責。就算再忙,他也會抽時間陪伴孩子:

給孩子穿紙尿褲;

帶孩子打疫苗、看病;

陪孩子運動、玩耍、看書;

他會參與孩子的手工作品,拍下孩子睡覺的樣子,記錄第一次走路……

被問到「給不到一歲的孩子讀書,有用嗎?」他回答:我希望,從小培養她的好奇心,培養探索世界的能力。

他用陪伴在孩子心裡種下的種子,逐漸開花、結果。

在他的陪伴下,兩個女兒從三歲開始就喜歡上了編程,愛上了看書、遊戲、運動……過得自信而快樂。

孩子不僅每天主動幫忙家務,甚至跟老爸學會了一口流利的漢語。

他說,和孩子在一起是最幸福的時光。

拿他當例子,並不是要求爸爸們像他那樣有錢。而是想說,無論工作多忙,能賺多少錢,都不是逃避責任的理由。

陪伴,本是每一位父親應有的義務。但正因為大部分人都在缺席,才讓履行責任的人顯得如此與眾不同。

這樣來看,扎克伯克做了他該做的事,卻因此成為好爸爸的模範代表,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作家胡慎之說:父愛是支撐起我們內心的柱石頭,充分的父愛能幫助我們疏通內心能量的鬱結,改善人生短板。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教育無法重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e1ae36f5d0f00fe4cf5b7753f466d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