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天氣乾燥,還容易生內熱,很多人容易出現口腔潰瘍、咽喉腫痛等問題。再加上流感肆虐,我們應該吃點應季食物好好滋補一下。
俗話說:「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冬季是各類根菜大量上市的時節,而根部是食物儲存能量最多的部位,恰恰順應「冬藏」養生之道。
除了常見的蘿蔔、冬筍、山藥、芋頭外,在我們的餐桌上,有一種被譽為「長壽菜」的食物。它不僅味道鮮美,而且還有豐富的營養價值。葉酸是胡蘿蔔的4倍,鉀含量不比荸薺差,它就是慈菇!
冬天的慈菇最鮮美,也正是大量上市的季節,還和茭白、荸薺等一起被稱為江南「水八仙」,冬天和肉食是絕配,吸滿湯汁後特香、特解饞。
常吃水中珍寶血管好
慈菇別名茨菇、白地栗,是冬天常見的一種水生蔬菜,通常深秋初冬上市,一直賣到初春。咱們一般在春節前後才會把好吃的慈菇端上餐桌,而且吃慈菇能討個好彩頭,寓意著添丁發財,是人們盼望美好生活的一個縮影。
《滇南本草》記載慈菇:「厚腸胃,止咳嗽」。
中醫認為,慈菇有清胃熱、止消渴的功效,冬天吃慈菇,能祛除肺燥肺熱,滋陰潤肺,使人呼吸通暢舒適。
從現代營養學來看,它不僅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E、鈣、鐵等常見營養物質,更重要的是富含葉酸,對人體機能有調節促進作用。
補鉀護心
慈菇的鉀元素是蔬菜排行榜中的第三名,達到707毫克/100克,比芋頭更多,而豐富的鉀元素可以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增強心肌功能,加強心臟律動,並且對心肌有增強功能,因此,慈菇有很好的護心穩壓作用。
消散結節
慈菇含有多種維生素,以及鐵、鈣、鋅、磷、硼等多種活性物所需的微量元素,補充營養的同時還能刺激體內雌性激素的分泌,幫助調節內分泌的問題,從而預防乳腺結節和乳腺增生的產生。
潤肺止咳
慈菇能通經活絡,有清熱解毒、止血的效果。又因為它是屬於性涼的食物,所以當我們出現咳嗽的時候,就可以吃一些慈菇,將體內的火氣去除,對於肺部來說,是非常有用的。
清腸通便
慈菇富含膳食纖維,含量比蘋果、蓮藕、蘿蔔等還要高,有助於潤腸通便。
健脾養胃
慈菇可以加強脾胃的消化能力,提高脾胃功能,二來能緩解脾虛,調理因此造成的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症;
而且它在使用時不需要像薏米那樣辨清寒熱體質,更為方便,因滋補不當、過食油膩導致體內生濕時,吃它正合適。
幫助睡眠
慈菇還富含B族維生素,能促進代謝、營養神經,助眠安神,增加抗病能力。
好吃又養生
慈菇吃起來口感像土豆,有一種先微苦、後甘甜的獨特味道,所以最適合與肉同煮。
慈菇燒肉
01
食材:慈菇、五花肉、蔥、姜、老抽、白糖、八角、鹽
做法:
1、五花肉切塊,慈菇削皮洗凈切成塊。
2、鍋加油放入白糖燒熱至慢慢融化後,加入五花肉翻炒至肉變白,再加入老抽炒片刻;
3、鍋內加入清水,放入八角、蔥姜、鹽。水沸騰後煮15分鐘,放入慈菇,轉小火。
4、大約45分鐘後轉大火收汁,完成。
慈菇燒魚排
02
食材:慈菇、鯧魚、蔥姜蒜、蚝油、生抽
做法:
1、慈菇處理乾淨後去皮泡水備用;
2、在鯧魚的邊上切幾刀,以便烹飪時入味;
3、起油鍋,下入鯧魚煎至兩面金黃;
4、加入薑片、倒入慈菇水燒制一會兒;
5、將慈菇改刀成片,放入鍋中,再加入蔥、蒜、蚝油、番茄醬、生抽調味,燒至成熟即可出鍋。
慈菇木耳排骨湯
03
食材:排骨、慈菇、木耳適量
做法:木耳溫水泡發,排骨焯水,把排骨、慈菇、薑片、木耳放入鍋內,加水大火燒開,轉小火,煮1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香煎慈菇肉餅
04
食材:慈菇100克,豬肉滑250克,生薑30克,雞蛋1隻,花生油、食鹽、白砂糖、生抽、生粉適量
做法:
1、慈菇削皮、切片、灼水、剁成小碎狀;生薑切碎。
2、豬肉滑加入慈菇碎、生薑碎,打入雞蛋1隻,加食鹽、白砂糖、生抽、生粉調味,充分攪拌均勻。
3、熱油起鍋,把攪拌均勻的慈菇肉滑倒入煎鍋,用鍋鏟均勻壓扁,煎至兩面金黃即可。
慈菇怎麼挑
看大小:不要挑過於小的慈菇,太小的往往口感不好,太嫩了,大一些的慈菇比較成熟,吃起來的口感較好。
看顏色:看慈菇表面顏色是否均勻,不要選顏色不均勻發黃的,這樣的慈菇說明過於老了。
摸一摸:摸摸慈菇的底部是否有發軟的現象,一般發軟慈菇就是不怎麼好的了,有些爛底了,這樣的慈菇最好就不要吃了。
保存方法
1、清水浸泡:將茨菇洗凈,放入容器中,倒入清水淹沒茨菇,如茨菇上浮可壓個重物。此法宜於短期存放,注意不要採用鐵質容器,以免茨菇變黑。
2、鹽水浸泡:將茨菇根部的雜物除凈,放入1%的鹽水中浸泡10-15分鐘,撈出後瀝干水分,裝入塑料袋中,可保鮮3-5天。
另外,慈姑屬於水生蔬菜,對鉛等重金屬具有較強的吸收、積累能力。為保證慈姑的食用安全,加工時千萬不要怕麻煩,認真去除表皮,其次不要怕浪費,一定要把頂芽掐掉。
最後,慈菇本身的性質相對較為寒涼,一次性進食過多或長期大量食用,就可能會對胃腸道造成刺激,導致腸胃蠕動減慢,引起腹瀉。
也因為它偏寒涼,孕婦和備孕的人群也不建議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