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奇才:提出平行線能相交,因嘲諷鬱鬱而終,死後12年終被證實

2022-03-10     千彥水

原標題:數學奇才:提出平行線能相交,因嘲諷鬱鬱而終,死後12年終被證實

《李時珍傳》中寫道:「薦於朝,授太醫院判,一歲告歸,著《本草綱目》。」李時珍潛心著作,數十年如一日,身體力行,反覆修改,終於完成。可惜未能及時發行,逝世三年,才得刊印,為世人所知。

從古至今,一個新的觀點從提出到被大眾接受往往需要很長時間,幾乎無一例外。因為一個新的觀點要想打破當時的主流思想非常困難,不僅僅需要時間的沉澱,有時候當事人還會因此付出生命的代價。

大家肯定都熟知提出「日心說」的哥白尼,在他所生活的年代,人們一直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細心的哥白尼發現事實並非如此,通過大量的實驗,他終於發現其實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當然了以我們現在的認知來說,這個觀點也不正確,太陽只是太陽系的中心,但哥白尼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已經很不錯了,只可惜不被接受,還因此被活活燒死。

很久之後,後人才發現哥白尼並沒有說錯。而在歷史中,像哥白尼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可以說他們都為自己的發現不懈努力,奉獻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時間來到1893年,在現在俄羅斯的喀山大學發生了一件創紀錄的事情,便是校園內樹立了全球第一座數學家雕塑,他就是尼古拉斯·伊萬諾維奇·羅巴切夫斯基。那麼這人有何不同之處呢?為什麼喀山大學要為他建造雕像呢?

因為正是羅巴切夫斯基提出了非歐幾何,驗證了兩條平行線可以相交。正因為這一項發現,羅巴切夫斯基也被稱為俄羅斯史上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

可能有些朋友在看到這裡時會提出疑問,兩條平行線怎麼可能相交。可大家別忘了,我們在學習這個知識點的時候,前面還有一個前提,便是在同一平面內。如果不是同一平面,那麼兩條互相平行的直線便可以相交。但當時羅巴切夫斯基提出這一觀點後,卻沒得到認可,直到他去世多年後才被承認。

這位偉大的數學家出生於1792年,年僅15歲便考入喀山大學,19歲獲得碩士學位。這樣開掛的人生,使得他年紀輕輕便成為教授,甚至在三十多歲便勝任校長一職。可以說,羅巴切夫斯基的前半段人生是非常完美的,也是多少年輕人夢寐以求的生活。

至於他為何會發現平行線可以相交這樣的觀點,還得從歐幾里得的第五公設說起。當初歐幾里得通過總結歸納,將前人對幾何學的研究撰寫到《幾何原本》中,並且提出了五個公理與五個公設。但千百年來,第五個公設一直沒有被證明,很多數學家窮盡一生都沒有結果。羅巴切夫斯基也不例外,他也投入到驗證第五公設的工作中。但他不同於其他人,在多次驗證沒有結果後,轉變自己的思路,假設第五公設根本不存在,也就是我們現在常用的「反證法」。沒想到他順著這個思路,竟然發現了另一個世界,便是非歐幾何。

但苦於當時大家都對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深信不疑,根本不相信非歐幾何存在。所以羅巴切夫斯基的觀點並不被認可,遭到同校的其他數學家強烈反擊與嘲諷,甚至形成三人鑑定小組對他的論文做書面鑑定。

可羅巴切夫斯基並沒有放棄,將自己的發現送予彼得科學院,無奈結果是一樣的,同樣受到對方的嘲諷,認為他的觀點完全錯誤,並不值得科學院注意。幾乎整個學術界都在反對羅巴切夫斯基的新發現,只有他所在的喀山大學,因為羅巴切夫斯基時任校長一職,《喀山大學通報》全文發表了他的論文。

但事情還遠遠沒有結束,羅巴切夫斯基越堅持自己的想法,受到的反擊就越強烈,甚至還有人公開辱罵他。最後,他也因此丟掉了喀山大學校長一職,鬱鬱而終。可真理就是真理,總有被人證明的一天。

在羅巴切夫斯基去世十二年後,義大利數學家貝特拉米發現他的觀點是可以被證明的,甚至非歐幾何與歐氏幾何之間可以相互轉化,那麼如果大家認為歐氏幾何是正確的,非歐幾何自然也就是正確的。從此以後,大家才開始接受羅巴切夫斯基提出的非歐幾何,並將其稱為「幾何學中的哥白尼」。其實任何領域都是如此,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da826d39ff20725abb3356ebf85c6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