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文明古國,為何西方喜歡印度不喜歡中國?歐巴馬的回答很經典

2023-11-17     文史風雲

原標題:都是文明古國,為何西方喜歡印度不喜歡中國?歐巴馬的回答很經典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一直以來,在西方媒體的話語體系中,中國和印度都是發展中國家中,最有潛力的兩顆雙子星。

甚至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關於龍象之爭的話題,還一度被世界各國人民所津津樂道。

然而,在對待這兩顆明日之星上面,西方國家的態度可謂是天差地別。

對於中國,他們是必欲除之而後快。

而對於印度,這幫人是百般寵溺,永遠都不會吝嗇讚美之詞。

西方人敵視中國,這我們可以很好理解。

畢竟,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就曾經說過:如果讓中國人都過上西方人那樣的日子,對地球來說就是一場災難。

可為什麼西方人,就不怕印度人也過上像歐美那樣的日子呢?

那是因為在西方人眼裡,印度的光輝未來只停留在紙面上,距離徹底落實,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

而反觀中國的威脅,卻是實實在在的近在眼前。

接下來我們就從各個維度,給大家分析一下,為什麼西方會如此的放心印度吧。

輸在起跑線

首先,我們要能弄明白,一個國家想要實現真正的大國崛起,需要靠什麼?

相信答案大多數朋友心裡都清楚,當然是要靠工業化。

雖然印度覺得他們可以,但在這個工業時代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能夠跳過工業化直接實現大國崛起的。

接下來,我們就把問題再往深一層問,要實現工業化需要哪些條件呢?

縱觀各國工業化的發展歷程,拋棄那些繁瑣的經濟學理論,我們大概可以提煉出三個至關重要的要素,他們分別是人口、資金跟市場。

任何國家想要搞工業化,你都要辦工廠、搞教育、修建基礎設施。

而這些前期投入,不但需要很長的周期才能夠得到回報,而且所需要的金額也非常的龐大。

在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前,大多數國家都處於農業時代。

而農業社會的經濟積累,是非常緩慢的。但凡發生一點天災人禍,都有可能讓你多年的積累化為烏有,這也就是說農業時代,是不可能持之以恆的投入工業化的前期建設。

所以這筆啟動資金,對於處在農業時代而言的國家,幾乎是無法籌集的。

既然如此,按照這個設定,那麼人類就不應該從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才對呀!

那我們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西方人給出的答案很簡單:殖民掠奪。

西方人是通過數百年持之以恆對亞洲、非洲、美洲的殖民掠奪,才籌集到這筆啟動資金。

也就是說,他們是以全世界的資源供養一州之地,再加上各種機緣巧合,才碰巧擦出了工業的火花,這其中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而反觀印度呢?

他的人口和土地規模,都遠勝於當年的西歐。

這樣的國家他所需要的起步資金,比起當年的歐洲人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所以經歷過那個年代的西方人比誰都明白,印度想要實現大國崛起,那個難度無異於挾泰山而超北海。

但是近代以來,隨著社會主義思潮的興起,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又給第三世界國家提供了另外一條籌集起步資金的辦法。

那就是通過嚴密的政黨體系,把統治觸角插進民間的每一個角落,通過對內盤剝,把百姓的資源全都吸取到政府的手上。

將農業社會那可憐的一點點資源,聚集起來搞工業化。

可是我們前面說過,農業社會是非常不穩定的,經常發生自然災害。

你把所有的資源都聚集在自己的手上,那麼農民的抗風險能力就會大大下降。

但凡有個天災人禍,農民都會一大片一大片的死去。

所以,我們不難發現,通過計劃經濟搞工業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大多數都經歷過這樣的慘劇。

印度在建國時期,國父尼赫魯曾經在憲法上,把自己標榜成社會主義國家。

他也企圖想要效仿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搞全民工業化。

但是很可惜,印度這個國家脫離大英國協獨立,沒有經過血與火的考驗,這就意味著領導人是沒有足夠的權威壓服各方反對派的。

甘地

就連甘地這樣的開國聖人都能被刺殺,尼赫魯的權威就更不用說了。

尼赫魯的土地改革政策剛剛頒行下去,就遭到了一大批地主豪強的抵制寸步難行。

當時印度國家工業化的啟動資金,全靠外交政策左右逢源,從美蘇那裡化緣而來,根本無法解決實際問題。

隨著資金缺口越來越大,最後尼赫魯才想要鋌而走險,通過發動對中國的戰爭,來提升政治權威,進而壓服各路反對派推進改革深入。

結果這次國運豪賭,最終以失敗告終,侵略戰爭打成了國首都保衛戰,貽笑天下。

開國強人尼赫魯尚且如此,之後的歷代領導人,更是沒有一個能夠跨越這道鴻溝了。

尼赫魯

反觀我們中國這邊,當年通過計劃經濟和蘇聯的156工程援助,持之以恆勒緊褲腰帶搞了30年,付出了無比慘重的代價,才終於在改革開放前夕完成了工業化奠基。

隨後又趕上了世界經濟的末班車,才實現了這幾十年的大國崛起。

可以說,如果沒有當年毛主席時代的經濟奠基,就算後來我們成功改革開放,那也斷然不會取得今日的經濟成就,頂多也就是一個大號的菲律賓而已。

紅利還是包袱?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工業化的第二個要素,人口。

印度龐大的人口要素,一直以來都被各種兩把刀的經濟學家津津樂道,並以此為依據推斷他擁有匹敵中國的潛力。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人口紅利並不等於人口。

工業化的本質就是剝削,要麼剝削別人,要麼剝削自己人。

惟其如此,工業才能積累剩餘資本進行自我增值。

無論是哪個國家,搞什麼樣的制度,都不可能避免這一點。

那麼剝削的主體又是什麼呢?是人!沒有人,你是談不上剝削的。

這就像榨油一樣,花生越多,你榨出的油才能夠更多。

擁有龐大的人口未必能夠做大做強,但是如果你沒有龐大的人口,那麼你的發展上限天花板絕對不會太高。

既然如此,那麼印度的天花板應該很高才對啊,為什麼西方國家一點都不忌憚他呢?

原因很簡單,資本要剝削的是工業人口。

在資本的視角里,只有工業人口才有價值。

非洲人和印度人,在資本的視角里,並不具備被剝削的價值。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具備被剝削的價值呢?

首先,你必須要識字,能夠看得懂各種操作條文和規章制度。

其次你這個民族要服從,資本說一你不能說二,這樣才能降低管理成本。

其三,你要有組織性,工業化是大生產,沒有組織和紀律是不行的。

印度這個民族是非常服從的,但他們在組織性跟教育程度上,遠遠達不到工業人口的標準。

在印度人的思想文化里,有比賺錢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神。

當工業與神發生衝突的時候,到底要服從誰呢?

祈禱時間到了,要不要放下手頭的工作去念經呢?

至於受教育程度,那就更不用說了。作為長期蟬聯世界文盲率前三強的國家,印度民眾的文化水平,距離工業化所需要的標準還差得遠呢!

可我們中國就不一樣了。

在毛主席時代,我們就通過人民公社、農村合作社這些基層組織,把廣大的老百姓組織在了一起,又通過大規模掃盲運動,把文盲率降到了個位數。

一個龐大的工業化群體,就像遍地乾柴擺放在那裡,只等改革的火種把他點燃了。

有些對我們而言理所當然的東西,在人家那裡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呀。

最後我們再來說說市場這個東西。

一個國家有工業,有工業人口,依舊不足以稱其為工業化國家。

因為資本主義工業體系,天生就有一個毛病,那就是生產過剩。

國內的工人群體,是不可能完全消費掉他們自己生產出來的產品的,你必須得找到外部市場才能消化。

如果無法找到外部市場來消化,那麼等待你的就是大蕭條和生產過剩。

這樣的話,工業的生產循環就無法正常開展。

比如說我們的老鄰居朝鮮吧,他在60年代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了一個工業化國家,還一度和日本並稱東亞雙雄。

可是蘇聯解體後,他失去了外部市場,又被美國封鎖,空有工業人口和工業機器,卻只能擺在那裡生鏽了。

而中國經濟同樣也是如此,我們在改革開放後的那20年的時間裡,雖然增長的比較快。

但那是因為我們的起步基數比較小,內部還有比較大的市場可以消化。

可是到了90年代的時候,內部市場飽和後,就開始各種問題頻出了。

如果不是後來加入世貿體系,融進了世界市場,我們的經濟在90年代末期,很可能就已經爆雷了。

眾所周知,印度這個國家最出名的,就是以軟體外包為代表的IT產業。

可是這些服務業產能,靠他自己國內的市場能夠消化嗎?

那肯定不行啊,他必須得依託世界市場才能發展起來。

如果不是得益於世界市場這個要素的幫助,印度現在連跟中國相提並論的資格都沒有!

那世界市場的主導者又是誰呢?西方國家呀。

貿易戰對中國效果寥寥,可對於印度來說卻是百試百靈,離開世界市場他就真的完了。

這樣一個國家,西方又豈能不放心呢?

外部條件惡劣

最後我們再來說說印度的地緣。

地緣戰略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擁有好的地緣不一定能夠強大,但沒有一個好的地緣,一定強大不了。

比如說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崛起的美國跟德國吧。

他們兩個當時可謂是一時瑜亮,就經濟層面而言雙方半斤八兩,都有角逐霸權的潛力。

可最後德國壞就壞在,他四戰之地的糟糕地緣戰略上面。

四面受敵導致他的國力無法集中,最後被各方強國圍毆致死。

反觀美國就不一樣了,南北無強鄰,東西有大洋。兩次世界大戰,隔岸觀火發盡了戰爭財。

最後不費吹灰之力,就把霸主寶座收入囊中。

而中國的地緣戰略雖然比不上美國,但也稱得上是上上之選。

我們在陸地方面的邊界,基本上都有高山大河作為屏障,可以以很小的成本進行防禦。

只有東部的沿海城市,時刻受到來自海洋霸主美國的威脅。

可是海洋不同於陸地,那就是個零和博弈。除了美國之外,所有國家的海緣都是一樣的,海洋的勻質性決定了這是個贏家通吃的遊戲,世界上只允許有一個國家的海洋不受威脅。

所以,海洋劣勢是可以靠人為的努力來彌補的。

而地緣卻是與生俱來的硬傷,印度次大陸也是三面環山,一面臨海。

地緣環境本來挺好的,可惜的是,自從印巴分治之後,開伯爾山口這個地緣戰略命脈,就掌握到了巴基斯坦的手上,印度無法屏蔽來自中亞方面的威脅。

而且,印度的「燕雲16州」:青藏高原,一直都被我們中國掌握。

從青藏高原到印度首都新德里,那也就是一腳油門的距離,其間一馬平川,無險可守。

中國的駐藏軍隊,猶如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懸掛在他的頭上。

印度每年都需要花費巨額的防禦成本,來抵消這種地緣劣勢。

不把這柄劍給拿掉,印度就永遠別想發展起來。

因為只要中國願意,隨時可以打斷印度的發展歷程。

所以兩國在這方面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西方國家,一直都在鼓吹印度的原因。

無非就是想忽悠印度,去跟我們中國對抗而已。

因此對印度這個國家,小看他固然不行,但是太高看他也沒那個必要。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da7ec5873143b2d69a4f2e3683d8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