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諮詢師羅蘭·彌勒在長達25年的關係研究中經常被問道:為什麼越是在乎一段關係,就越容易失望?
他的回答很簡單:因為你總希望對方按你的想法做事,或者變成你希望的樣子。
家庭的矛盾也多半起源於此。
總是對家人抱著高期待,家就不再是溫暖的港灣,而成了壓力之源。
01
- 降低對父母的期待,接納平凡。
曾在知乎看過一個話題:你有嫌棄過自己的父母嗎?
下面眾多回答里,有人抱怨父母平庸,有人吐槽父母窮,有人嫌棄父母沒見過世面。
有一位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
父母愛你,你無病無災,吃得飽穿得暖,平凡地活著,這已經是中等偏上的人生答卷了。
北野武曾說:「一把年紀,還把不能原諒父母掛在嘴邊的人,充其量是個膽小鬼。」
人對父母的苛責,無非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電視劇《幸福一家人》中,單親爸爸房永福,靠著經營一家麵館,將三個孩子撫養成人。
但兒子房天憶結婚後多次與父親發生爭執,斬釘截鐵地要斷絕父子關係。
原因竟然是,他嫌棄父親職業太低微,讓他在同事面前抬不起頭,更沒法在事業上拉他一把。
「你知道醫院裡有多少人實力比我差嗎?可他們有父母可以靠,所以什麼都不用怕,而我只是個麵館老闆的兒子,所以什麼事情都只能忍!」
聽著兒子的控訴,父親老淚縱橫,連連跟兒子道歉:「是爸爸沒有能力,對不起你們。」
每每看到這裡,都覺得五味雜陳。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是超級英雄,可這世上大部分人都是生而普通。
想起曾看過一段很扎心的話:
「小時候以為父母是魔法師,可以滿足自己所有的願望;再後來覺得他們是凡人,能做的事情很少。
最後又覺得他們是凡人中的魔法師,從虛無中迎接自己來到這個世界,又在這糟心的世界裡給了自己那麼多。」
是啊,你的父母或許沒有家財萬貫,卻讓你衣食無憂;他們不是無所不能,卻給了你成長路上最堅實的庇護。
長大成人的最顯著標誌,就是不再責難自己的父母。
學會與他們的不完美和解,是為人子女最大的孝順。
02
- 減少對伴侶的期待,尊重體諒。
作家廖一梅曾說,「沒有人,哪怕他願意,也不可能完全滿足另一個人的需要。」
把自己的期待強加給伴侶,換來的不是冷漠,就是隔閡。
看過一檔情感調解節目。
一對在外打工的夫妻,原本十分恩愛。
可到城市裡久了,妻子見多了繁華,開始埋怨自己丈夫無能。
她想買屬於自己的房子,讓兒子能夠就近入學,還能像別人家孩子一樣周末去上培訓班。
這要求對她那老實的丈夫來說,實在是太高。
丈夫是農村來的,初中沒讀完就輟了學。
最近幾年,他都在勤勤懇懇地跑外賣,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夜裡十二點多才能下班。
上了年齡,又吃不好睡不好,還落得一身傷病。
饒是如此,妻子依舊希望,他還能再去找一份兼職多賺點錢,早日買房接孩子來城裡上學。
丈夫覺得心涼,說自己妻子絲毫不心疼自己,把自己當「賺錢的機器」。
妻子也不甘示弱地回懟,誰叫你無能誰讓你沒用。
為此吵得次數多了,夫妻倆見面也不再說話,曾經親密的小兩口,逐漸走向陌路。
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也有過這樣的期望:
希望伴侶對我們事無巨細地照顧,能讀懂我們的每一個想法;希望他功成名就,又指望他能夠顧好家庭。
你提出的高要求,伴侶做不到,於是你覺得他敷衍,他認為你跋扈。
久而久之,再好的感情也會被消磨得所剩無幾。
我想起林語堂的妻子廖翠鳳。
廖翠鳳出身名門,自小接受精英教育,但婚後從未強求林語堂成為上層精英。
林語堂也欣賞妻子的獨立,支持她擔任紐約救濟會的副會長,從不強求她變成賢妻良母。
正是這種互相理解,讓兩人走過漫長歲月,依舊幸福如初。
鄭淵潔曾說: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意味著把失望留給自己。
改造伴侶,大抵落得失望;強求別人,註定兩敗俱傷。
降低期待,做好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與圓滿。
03
- 放下對孩子的苛求,默默成全。
中國青年報曾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
大約有七成家長對孩子抱有很高的期待,大約六成家長會羨慕「別人家的孩子」。
父母希望孩子成才沒有錯,但過高的期待,會讓父母自己陷入焦慮,孩子也背負沉重的壓力。
《涼子訪談錄》中,有一個女孩患上了抑鬱症。
她從小成績很好,但媽媽卻很少表揚她,而是不斷拔高標準讓她去突破。
有一次數學考試,她得了97分,那次題目出得比較難,她已經是班裡的第一名了。
但媽媽沒有很高興,反而冷冰冰地問:「剩下的那3分哪裡去了?」
女孩一下子就崩潰了。
即便長大成人,媽媽嚴苛的標準也一直住在她的心裡。
她生怕自己不優秀,遇事總反省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好。
因此,她活成了一個始終在討好別人的人,被同事中傷,被老闆PUA,壓根不敢吭聲。
她嘴上不說,心裡卻怨恨媽媽。
上學時每到放假她寧願做兼職也不回家,工作後也經常以工作忙為由,拒接媽媽的電話。
為人父母,大多望子成龍。
但親子關係猶如橡皮筋,扯到一定程度,就會變形、斷裂。
一味以自己的願景去規劃孩子的人生,只會將孩子越推越遠。
降低期待,讓孩子的人生順其自然,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成全。
紀錄片《新人生七年》中,奧利弗的父母,從小就為他規劃了一條「精英路線」。
他小時候讀最頂級的私立幼兒園,長大後進入耶魯大學,畢業後,如父母所願成為名企精英。
然而父母常年的高壓,讓他喘不過氣來。
他整日鬱鬱寡歡,與父母關係疏離,在戀愛中也屢屢碰壁。
28歲那年,奧利弗與父母大吵一架後,堅決要從名企離職,重返校園。
看著眼前這個暴怒的兒子,父母心碎又震驚。
但思前想後,他們接納並支持了兒子的選擇。
如願重回校園的奧利弗,萌生了寫作的夢想,遇見了喜歡的女孩,也開始願意重新親近父母。
沒有人能夠將孩子永遠框在自己的預期之中。
為人父母最好的修行,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而不是你人生的複製品。
經濟學中有個著名的公式:幸福=效用/期望值。
這個公式,同樣適用於家庭。
當我們不再執著於自己的期待,家裡強迫與改造不見了,理解與關懷就能住進來。
經營家庭關係的良方,就是不強求,少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