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自我的修養,
別用來評價他人。
買東西就是商品交易,你出貨我出錢。你可以說自己物很美,但我就是覺得價不廉。這買賣談不妥,大不了一拍兩散。
工作也是個商品交易,我出工他付錢。他可以嫌我藝不精,我也能怪他酬不高。這買賣談不妥,大不了也是一拍兩散。
交易不強買也不能強賣,所以前者幹嘛設門檻,後者幹嘛聊態度。兩者就更沒有必要聯繫在一起,牽強個因果。一句話:79塊錢的貴賤,值得誰搭上個「認真工作」?
認真工作,聽起來天經地義,一個從初級銷售一路奮鬥到電商金字塔頂的人來談認真工作,更是「很有說服力」。一年365天直播389場,捨棄個人生活、捨棄社交,試問幾個人敢吹牛做到?這份「認真」既坦蕩又值得信服。可是當「成功人士」,終於踏上那一級完成質變的階梯,年入18億,貴為電商帶貨TOP1時,卻恰恰成了一個反證——「認真」是個普世需要的美德,但功成名就是個億萬分之一的機率,這兩者間的邏輯關係,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想必大家都知道討論這件事的緣由,但是今天在這裡,咱們不對人、也不對事,僅僅討論個大多數人通用的理:成功與否是個結果,我們可以從結果倒推很多起因,可是不要輕描淡寫、理所當然歸咎給態度。
「你不夠認真」,這種武斷/無端的評價,是多少人學生時代的噩夢?
「你這道題為什麼做錯了?是不是不認真?」「這道題為什麼老師教過了,還是做錯,你是不是不認真?」「這道題為什麼別人能做對,你就做不對?你是不是不認真?」 ……
這種魔音灌腦式的指責,讓多少人聽得小小年紀就開始懷疑人生。這個批評的背後是默認:因為教育環境是公平的、只要端正態度就應該獲取相同的學習結果。這麼明顯的謬論,鬼知道為什麼能長盛不衰。
不妨換一個「公平賽道」來看待這個問題——競技體育。同樣的一條起跑線、同樣一聲發令槍、「同樣」的八個人為什麼撞線有先後?你會看完一場百米決賽然後夸冠軍好認真?不,你頂多很沒有素質的噴:輸掉的人是「廢柴」。因為在這個情景里,我們明白所謂的相同規則、公平競爭,恰恰是凸顯出了一份最大的「不公平」——人天生的參差。我們在體育運動里明白,有些人天生協調性更好、爆發力更強、更柔韌、更靈巧。我們在對抗中感慨,好多時候,努力在天賦面前居然不堪一擊。所以我們同樣會承認有些人更擅長邏輯思維,有些人的觀察力更敏銳,有些人記憶力更強悍,我們管這叫聰明。可是為什麼我們從來不覺得,人與人在注意力的持久和集中上也會有差別,而把這種差別造成的結果粗暴地判斷成態度問題——夠不夠認真。
走向工作和職場,這種武斷的偏見有增無減、陰魂不散。它還穿起了各種馬甲:「崗位責任心」、「職業進取心」、「狼性的覺悟」。總之,如果工作出現了失誤,會被說成不認真,工作沒失誤,但是沒有超出預期,也叫不認真。
真的很希望打工人可以理直氣壯地喊出來:我有沒有認真工作,你既看不出來,也管不著!
讓我們把「工作」還原到勞動力與報酬之間純粹的交易行為,對結果的評判請換一個簡單明了的詞叫「稱職」。符合工作預期、按時、按點、按量完成了KPI就叫稱職,反之亦然。它和一件化妝品從成分到重量有沒有對得起79塊的價格是一樣的道理,可以從市場的同類產品中去比較,但少用心意、誠意之類的修辭哄抬。衡量工作的天平上,「認真」這麼唯心的東西,也不該拿出來當扯皮的砝碼。反正,我說認真了,你會不信,你說我不認真,我也不服。
何況,人與人生來參差,同樣一份工作每個人需要消耗的精力並不相同。有人花了三份力氣就做得漂漂亮亮,有人耗了十分勁頭也漏洞百出,算誰更認真?給誰加雞腿?大可以「不夠認真」為由請辭後者,但他真只是能力不足。也可以用「再認真點」壓榨前者,但多半收到一個白眼——漲工資先!
我們在這裡絕對不是說「認真」對於個人、集體和社會不重要甚至不存在,而是說,它如同責任心、進取心、覺悟這一類詞彙一樣,是一個內在的德行、態度,它是一種對自己的要求,不是對別人的。
讓我們把認真還給自己,可大可小,去認真讀一本小說,認真看一部電影,認真去設想人生,認真去規劃未來,認真愛一個人。但無論如何,這兩個字用在一樁交易上,有點奢侈了,更別說區區79塊。